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陆柱国和他的小说《上甘岭》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慕津锋  2022年12月02日18:17

编者按:著名电影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剧陆柱国于2022年12月1日1时在京因病逝世,享年94岁。陆柱国同志是我国成就卓著的电影编剧,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挚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默默耕耘,数十年创作革命军事题材小说、影视作品多部。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主任慕津锋书写《陆柱国和他的小说<上甘岭>》一文,以示纪念。

1953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作家陆柱国在朝鲜战场创作的小说《上甘岭》。该小说讲述了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小说《上甘岭》是陆柱国根据自己在参加上甘岭战役时所见所闻创作而成。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决定朝鲜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在上甘岭,“钢少气多”的中国军队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这场战役,时至今日依旧出现在美国西点军校的课堂上,成为美军研究的经典案例。很多外国军事专家谈到这场战役时,也都对中国军队创造的这场战争奇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们只能归结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战神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所战胜。”指挥上甘岭战役的中国将军在回忆此次战役时,也曾说过“战役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人数与装备皆处于劣势的中国志愿军之所以能够战胜人数占优、装备优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其秘诀就在毛主席所说的:“美国人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

陆柱国(1928-2022 ),原名陆祖柱,1928 年10 月 12 日出生于河南洛阳宜阳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1948 年 3 月洛阳解放前夕,在洛阳师范读书。当月16日,刚刚解放的洛阳又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反攻,解放军开始撤退。炮火声中,陆柱国在洛阳老城十字街头看到了陈谢大军宣传部的曾部长,他曾在陆柱国所在的学校洛阳师范为学生讲过话。尽管只有一面之交,但陆柱国从心眼儿里佩服他。当听说部队缺人尤其是文化人时,陆柱国当即和另外三位同学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被分配在第 4 纵队,担任从事新闻、 宣传工作的战地记者。从此,陆柱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文学创作之路。

陆柱国采访的第一场战斗是豫东鸡窝山战斗。在这次采访中,他听到有人讲述一位叫鄢永昌的班长故事,这位班长牺牲时仍保持着立射的姿势。陆柱国听到后,便马上来到八班驻地了解鄢永昌的事迹,很快他就写出了《悼八班班长鄢永昌》的第一篇通讯。没过几天,纵队政治部出版的油印报发下来,这篇通讯竟然占了整整一个版,虽无署名,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纵队下来的“记者”写成的。这为陆柱国走上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陆柱国调到新华社担任前线记者, 他相继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1949年,陆柱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陆柱国创作了反映淮海战役的中篇小说《决斗》。同年,他被调入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 。1951年,陆柱国调任解放军文艺社编辑。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久,已是《解放军文艺》 编辑的陆柱国奉命赴朝鲜前线采访。到达朝鲜后,陆柱国广泛采访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采访中,陆柱国深为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所感动。 回国后,他创作发表了反映志愿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中篇小说《风雪东线》。

1952 年 10 月上旬,陆柱国随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前往朝鲜采访。从北京出发几经辗转,陆柱国来到志愿军第15军军部。到了军部,陆柱国感到“到15军可就不一样了,那叫祖国来的亲人,战士们格外亲切……”,那时正是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夕。10月12日清晨,第15军军长秦基伟在陪慰问团团员吃早饭时,突然凝重地对大家说:“今天凌晨,敌人的炮火打得特别厉害,看起来可能要有大动作。”果然,在连续两天的先期火力打击之后,10月14日凌晨3时,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员范弗里特指挥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对驻守上甘岭的第15军阵地狂轰滥炸。这一天,激烈的战斗,在五圣山的前沿阵地激烈地展开了……双方你争我夺,惨烈异常。此后的每一天,陆柱国都被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感动。就在此时,上级要求慰问团结束活动迅速返回。听到阵地外隆隆的炮声,陆柱国下定决心要留下来,他要在一线阵地采访慰问这些浴血奋战的前线战士们。

冒着敌人的炮火,陆柱国在侦察员的护送下,到达五圣山主峰我军阵地。这里昼夜24小时都在打炮,震得地动山摇,但陆柱国很快便习惯了这些。在这里,陆柱国看到志愿军指战员们尽管衣服破烂、满脸血污,并时常只能以牙膏、生大米为食来充饥,但依然凭借坑道工事巧妙地躲避着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顽强地坚守阵地,决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11月5日,苦战8日的第45师135团撤出战斗补充休整,陆柱国看到了那些刚从坑道里换防下来的3营7连指战员。他看到这些战士虽然在坑道里20多天,但精神状态实在是惊人的,他们有说有笑,笑意中充满着傲然的自信。陆柱国在战士们休息的间隙,采访着每一位战斗者,满含热泪地听他们讲述那些感天动地的战斗故事。随后,陆柱国又采访了换防下来的3营8连官兵,感情的潮水在他胸中澎湃奔流着。11月中旬,陆柱国从45师采访结束返回军部。在距离阵地200米远的一座废弃碉堡里,他开始奋笔疾书地创作。对于当时自己创作的环境,陆柱国在后来《根深才能叶茂》一文中曾有提及:“没有房子,我便占据了一座废弃的碉堡。 当时,部队领导能够给我的关怀与照顾便是在我的碉堡出入口挂上一块油布,在我的用木板钉成的简易书桌旁放上一盆炭火。 这盆炭火所起到的提高碉堡内温度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它的最大功劳在于烘烤一下我冻得麻木的右手(左手则戴上皮手套) 和不时凝结了冰渣的笔尖。”

在煤油灯点亮的碉堡里,陆柱国第一天就写完了小说的第一章节,该章共12页稿纸。吃晚饭时,陆柱国迫不及待地把稿子拿给了志愿军政治部宣传处钱抵千处长。“钱处长,你看我这样写的开头行不行?”钱抵千是1938年入伍的老革命,他和陆柱国算得上是“半个老乡”。1948年4月5日洛阳解放后,钱抵千被任命为中共洛阳市委机关报《新洛阳报》社长,4月9日《新洛阳报》创刊。抗美援朝战争中,钱抵千担任志愿军报社社长、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第二天早饭时,钱处长把稿子还给了陆柱国,并激动地告诉他:“稿子不仅我看了,还读给秦军长听了,秦军长听了很高兴,他说很好,就这样写下去。”陆柱国听钱抵千这么说,内心非常激动,他没想到秦军长在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同时,竟然能听一个宣传处长念一个作家写的小说,这给了陆柱国写《上甘岭》极大的鼓励。此后,陆柱国夜以继日、奋笔疾书,一天最多时能写20页稿纸。陆柱国每写完一个章节,就会拿给钱抵千看一看,请他提意见,然后自己再根据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陆柱国便完成了小说《上甘岭》的创作。11月25日下午,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宣告结束同一天,陆柱国写下了“1952年11月25日初稿于朝鲜金化前线”,100多页的小说结稿。该小说受到了钱抵千和部队官兵的夸赞。

陆柱国在创作《上甘岭》时,虽然取材源于上甘岭战役,但他并没有全景式地表现战役的全过程,而是巧妙地避大抓小,把视点投向了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通过塑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将这场惨烈却气壮山河的战役真实地烘托出来。凭借自己对战斗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会,陆柱国用自己手中的笔,巧妙地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加以描写,并通过人物本身的具体行动来展示人物心理,将战争的残酷与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进行了很好地融合,这使得小说《上甘岭》所塑造的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

小说创作完成3个多月后,《解放军文艺》在 1953 年 3 至 5 月号连载刊发此文。小说发表后,颇受读者欢迎,社会反响很大。当年10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说《上甘岭》单行本。 从 1953 年 9 月到1960 年 10 月,《解放军文艺》《文艺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旅大人民日报》《文汇报》《文艺学习》《文艺月报》《读书月报》《天津晚报》等 11 家报刊共发表 14 篇有关《上甘岭》的评介文章。

晚年的陆柱国,在回顾自己创作这篇《上甘岭》时,感慨地说:“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写完小说《上甘岭》后我没有再上阵地,战友们告诉我,在阵地上随便抓起来一把,只有炮弹皮、碎石头和人的骨头,就这3种东西。在世界战争史上,像上甘岭这样的战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