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潮月刊》最后的守候者
来源:藏书报 | 彭伟  2022年12月08日08:48

赵清阁(1914—1999),河南信阳人,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据说在赵清阁的写字台上,四十多年来一直摆放着一张照片。照中人是谁呢?照中人就是她最珍惜的友情世界。赵清阁一生命舛数奇,对于那份友情,她也是缄默不言。

一、《文潮月刊》的奉献者们

2014年,张允中老人出于信任,向我展示了一批赵清阁生前不愿公开的信札字 画。其中就有《文逝世二十周年有感》:“匆匆文逝二十春,可喜二子俱成人。允武捧骨归乡居,毗邻西湖魂安新。只为老病难相送,钦泣不禁写悲辛。几番风雨曾与共,而今漂泊剩孤身。”“文”就是照中人杨郁文,张允中的母亲。杨郁文(1913—1952),河南西平人,就读于河南省立女师附小和女子师范,在校结识赵清阁,1928年进入开封河南艺术学校学习(赵时在该校高中部),1934年,反对包办婚姻,终与赵清阁策划逃婚,离家出走。后去南京与赵清阁联办《妇女月刊》,在上海博物馆任管理员。

《文逝世二十周年有感》写于1972年。“匆匆文逝二十春”是指1952年7月21日,杨郁文因为家事长期伤心,突发脑溢血逝世。所谓“家事”,离不开《文潮月刊》。这份刊物是张契渠、杨郁文伉俪共同创办的,赵清阁也积极参与其中,一度得到老舍先生的支持。《文潮月刊》创刊于1946年5月,停刊于1949年1月,发行者是文潮出版社,总经售是上海四川北路上的正中书局。编委有赵景深、顾仲彝、李长之、赵清阁、冯沅君和罗洪,后来陆续加入谢冰莹、洪深和刘狮。张契渠是自始至终的编辑。张契渠(1910—1961), 江苏常熟虞山人,毕业于上海群治大学,抗战前期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后期在重庆创办补习学校。抗战结束后赴沪办刊,并在戏剧学校、上海复兴中学任教。

赵清阁与张允中在上海留影

二、珍贵合照背后的深重情意

赵清阁与杨郁文,亲如一家。赵清阁曾向张允中追忆,当年杨女士高她一年级,是校花;赵女士常有诗词刊发在校刊上,是才女。杨倾慕她的才华,主动与她亲近,并以大姐的身份保护她。熟稔后,两人方知杨郁文是赵清阁的远房表姐。抗战胜利后,张家租下上海山阴路四达里20至22号。21号即是张家,又是文潮出版社,赵清阁住22号。室内有便门,两家相通,实为一家。平日里,张允武、张允中兄弟称她“清叔叔”,“清叔叔”也很喜欢他俩。张允中至今留有一张1948年摄于四达里老宅的旧照:赵清阁身着西装,蹲在地上,身前是孩提时代的张氏兄弟。三人同照,笑容可掬,其乐融融。《文潮月刊》那时也办得兴旺。2013年1月,采诗先生还在《藏书报》上发文,强调《文潮月刊》赖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政府给予的配额内用纸。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早年还购得一张杨郁文的亲笔便笺,便是物证。

赵清阁与张氏兄弟(摄于文朝出版社的张家)

三、相依为命的“亲情”

杨笺写于1951年7月9日。笺中“性质”写道:《文潮月刊》“纯文艺,……自由主义作风。”《文潮月刊》有些作品令国民党难堪。1948年8月朱自清先生逝世,舆论上对国民党十分不利。《文潮月刊》不仅在9月就报道了冯友兰主持朱自清追悼会的消息,并且在随后出版“悼朱自清先生”专辑,刊出了胡风、陈望道、许景宋三位思想“左倾”作家的作品。在“简历”中,杨郁文也表示刊物“因为经济和环境(反动势力),刊物受到时停时续的影响”。可见国民党对于《文潮月刊》的“敏感文章”是有压制的。在“印行”中,《文潮月刊》“虽为正中书局代印,但无任何方津贴。以销售数抵作印刷费,多者作为稿酬”。经济上,《文潮月刊》未有外援。笺中的最后两条谈到编委负责撰文拉稿,张编辑一人负责编务整理、校对、发行之责。编辑与编委事事亲为,齐心协力,无疑节约了开支。面对经济窘境,张编辑还尽量缩减稿费。在第5卷第3期的“编后记”中,张契渠无奈地写道:“稿费标准,原定三个月调整一次,因为物价时时波动……只好希望各位大作家和爱好文艺同志,看在爱护文艺爱好本刊份上,特别帮忙,‘半卖半送’共度这时局影响下的经济艰难。”编委也是作者,又与张氏有私交,自然给予支持。

杨郁文与她的两个孩子

《文潮月刊》的成功主要源自张契渠、赵清阁等人的不懈努力。《文潮月刊》引 起的误会,令杨郁文中风离世。杨郁文离世时,张契渠远在外地。得知好友重病入院,赵清阁急忙赶到医院,要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在杨郁文的告别仪式上赵清阁一人在布幔后守候着杨女士。她伤心欲绝,一次次哭喊着扑向遗体,手发抖,以致无法签名。从此那张杨郁文摄于1952年病发前的遗照一直放在她的写字台上。1953年1月18日,赵清阁难忍心中思念,在照片背面写道:“(阴历五月三十日) 痛文于五二年七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分病故于中美医院。翌日大殓于万国殡仪馆。二十三日下午于静安寺公墓举行火葬。呜呼,从此结束文之一生,亦从此陷余孤独矣!相依为命二十四年,今遽然永诀,能不哀思欲绝!此后唯与遗影为伴耳!清泣记。”“相依为命”足见这份友情的分量已经不亚于亲情了。日后张允中先生也由赵清阁扶助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