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
成仿吾,名昌惁,字仿吾,湖南新化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和教育工作。作为我国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和践行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成仿吾在近半个世纪里,前后五次翻译或校译《共产党宣言》,他对《共产党宣言》翻译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永葆本色的生动写照。
一译:一生结缘
成仿吾早年留学日本,曾立志通过军事科技实现富国强兵,归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1921年6月同郭沫若等人创建著名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通过《创造周报》等进步报刊发表唤醒群众的革命文学作品,尝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革命的未来道路。1926年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理学院教授并兼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期间,接触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以及鲁迅等革命文化人士。1927年4月,与鲁迅等人在《洪水》杂志第3卷第30期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智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喊出了“世界民众赶快联合起来去打倒资本帝国主义”的响亮口号。此时的成仿吾已经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上由“文化人”转变成“革命人”。大革命失败后,他远赴欧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主编中共柏林和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29年春移居德国,跟随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赫曼·东克学习马恩经典德文原著,成为当时精通日、德、英、法、俄5种语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其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系统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急需更多精准翻译的马列著作。1929年,当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蔡和森得知成仿吾在德国,掌握很多马列知识且精通多门外语,便从莫斯科寄信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成仿吾接信后,以当时最流行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为蓝本,同时以英文和法文译本为参考,用数月时间完成了中文翻译,并委托一名德共党员将译稿带到莫斯科转交蔡和森,可惜此时蔡和森已奉命回国且不久后牺牲,致使这部珍贵的译稿不知所踪。尽管如此,这一缘起却让成仿吾与《共产党宣言》结下了一生之缘。
二译:广为流传
1931年,成仿吾按照党组织指示回国就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省委宣传部部长,兼任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红安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成仿吾在瑞金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教育委员,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党校前身)政治教员兼高级班主任,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同年10月参加长征,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唯一的大学教授。在崎岖难行的长征途中,他携带最多最重的行李就是马列主义经典书籍,而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则是他的最爱。到达陕北后,成仿吾先后担任中央党校高级班教员、教务主任,还在马列学院编译部专门负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1937年8月,经毛泽东提名任陕北公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193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偶然寻得一本德文版《共产党宣言》,认为从原文直接翻译会更加准确,遂委托成仿吾和留德归来的《解放日报》编辑徐冰(邢西萍)直接依据德文版重新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延安解放区物质条件差,参考资料匮乏,甚至连一本德文词典都没有,不得不全凭记忆中的单词进行翻译。二人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工作,先将书分成两部分合作翻译,成仿吾负责前半部分,徐冰负责后半部分,最后由成仿吾统稿完成。同年8月经延安刚刚成立不久的解放社作为“马恩丛书”第4种正式出版发行,后由中国出版社在上海和其他敌占区多次印行,史称“成徐译本”。该译本收录了《共产党宣言》正文和三篇德文版序言,是国内首次依据德文译出的中文版本,不仅第一次在书前刊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标准像,语言表达也更为准确规范,排版已经开始由竖版向横版现代书籍形式过渡。因为是中国共产党直接组织翻译,所以得到了党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抗战期间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上反响巨大,既是陕北公学的必备教材,也是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籍,在各抗日根据地甚至国统区敌占区都传播广泛。只是因为条件有限,译后无法仔细校审,成仿吾对这一版本并不满意。
三译:痛惜无缘
1939年夏,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及延安工人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由成仿吾任校长。紧接着,华北联合大学一批师生从延安出发,奔赴晋冀鲁豫华北抗日前线办学,意图通过快速培养大批干部的形式支援华北抗战。成仿吾不仅是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还兼任晋察冀边区参议长,既要在战火中组织教学,又要处理边区政务,工作极其繁忙,尽管二译《共产党宣言》中尚有诸多遗憾,却一直没空重新校订。
1945年4月,成仿吾以晋察冀代表身份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不辞劳苦对1938年译本重新校阅。通过字句斟酌、反复推敲,对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最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校译稿。令人痛惜的是,校译稿交给解放社后,还没来得及印刷,就赶上胡宗南进攻延安,党中央主动战略转移。书稿在延安遭受轰炸和随后转移撤离的过程中,不知是被炸毁还是丢失,下落不明。
四译:助力教研
1952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的成仿吾,基于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决定第四次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对“成徐译本”再次进行全面系统的校译,力求更加准确完整地反映原著的内容和观点。这次校译过程非常辛苦,是成仿吾在工作之余独立完成的。他在重新校译后记中说:译文本是很难令人满意的,好在《共产党宣言》是宜于细嚼的珍品,对那些细心研究或反复钻研的同志们,相信是会有帮助的。不仅如此,成仿吾在四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主张中国人民大学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学习苏联,而非全盘皆收、生搬硬套。他认为:政治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问题,重视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这是新型大学的特点。
同年10月,成仿吾调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四译所完成的校译稿最终作为《共产党宣言》出版105周年和马克思诞辰135周年的纪念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少量印行,供校内使用。
五译:圆满收官
1974年,77岁的成仿吾从济南给毛泽东写信,指出时下的马恩原著译本还有很多不足,希望能够重新校译马恩原著,忠实传播真理。毛泽东在成仿吾信上批示:请在中央党校或社会科学院给成仿吾同志安排一个位置,专门从事马恩著作中文译本的校正工作。于是,中央党校成立“成仿吾小组”,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教授李逵六担任组长,重新校译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几部马恩经典原著。
成仿吾对照中国外文出版社、东德迪茨出版社、苏联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以及《共产党宣言》1848年版、1883年版、1890年版一共六个德文版本,逐字逐句研究修订校译稿。他力求翻译准确生动,不惜为弄清一个词、一句话的含义,反复流连并求证于好几本词典、好几种版本。经过三次重大修改后,这部五译《共产党宣言》于1975年9月初步定稿,1976年由中央党校印出后送审中央政治局。随后又送胡乔木、范若愚等同志指正,邀请在京有关单位同志座谈,并到工厂、公社和部队征求意见,最终由人民出版社于1978年正式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在阅读完新译本送审稿后,不顾90岁高龄,于1976年5月21日专程到中央党校对成仿吾说:这个新译本很好,通俗易懂,没有倒装句,可以一口气读下来。有了好的译本,才便于弄懂马克思主义。现在许多问题讲来讲去,总是要请教马克思与恩格斯,总得看《宣言》是如何讲的。你这个工作是根本工作,做好了,对世界都有影响,有世界意义。毫无疑问,这些话不仅是对五译文稿质量的高度评价,更是对成仿吾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高度赞扬。
从1929年至1975年,五次翻译或校译《共产党宣言》,是成仿吾坚定信仰信念、坚持传播真理的最好印证。“良心不死,终当可敬;士气不衰,总有可为。我们要存此心,为正义和真理而战。”这是成仿吾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执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是促使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