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邻:中年之后,已经不再愿意随意地写
来源:诗探索(微信公众号) |   2022年12月20日08:32

人邻,祖籍河南洛阳老城,现居兰州。出版诗集《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晚安》《我已寂寞过了》,散文集《闲情偶拾》《桑麻之野》《找食儿》《行旅书》,评传《百年巨匠齐白石》《秋水欲满君山青——杨立强的艺术道路》《李清照》《半蓑烟雨任平生——江文湛评传》等。

《诗探索》: 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最早激发你写诗的灵感是什么?

人邻:一个人诗歌写作的确切开始,其实很难确定。我最早写诗的因由,是1979年,当时在兰州大学教授古典诗歌的孙艺秋先生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开班古典诗词讲习班。听到消息,因为喜爱读一点古典诗词,就去报了名。孙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写新诗,跟苏金伞、青勃等诗人有往来。他讲古典诗词,隔一段要收作业,就是诗,旧体诗、新诗都可以。兰州多槐树,花开花落,有些感触。我不会写旧体诗,就写了一首新诗《槐花》。大意是一个人站在树下,仰脸伸手向上,但是够不到那些槐花。这首诗有点清新,很受孙先生的喜爱。一次他讲课的时候,我出差没有去,他还专门讲到。后来,孙先生还手抄了一份,我至今存着。

写诗的灵感,看似是突然而至,没有来由。其实,这样的灵感,是诗人对人对万物的更深感情的突然触发。没有触发点,不会有灵感。但这样的灵感,需要有感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会有灵感。所谓诗人是感情动物,多情善感,即是这样。这个意思,也许可以换句话说,诗人是天生的,内里是有的,无非是后天的激发,机遇,才促成了一个诗人的出现,成长。但是这种成长,需要后天的不断修习,需要人生的磨砺,磨砺后的精神升华,对人生世界的洞彻,内心的澄明,才能造就一个好诗人。

《诗探索》: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或艺术家。

人邻:对我影响很深的艺术家,有宋代一些山水花鸟画家,有后来的八大山人、齐白石,他们很深地影响到了我的审美。西方的艺术家有巴尔蒂斯,佛洛依德,莫兰迪。他们三个人的风格太不同了,可是同样让我迷恋。诗人有曹操,陶渊明,佛罗斯特,斯蒂文斯。仔细想想,自己可能还是跟这些艺术家和诗人的内心有相通之处,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容易共情。有人评论我的诗有画面感觉,可能就是对绘画的感悟造成的。这些艺术家和诗人的差异,可能也造成了我的诗的阶段性的不同。

《诗探索》: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 10首代表作题目,并注明写作年代。

人邻:所谓的代表作,能否代表自己不好说。且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会有变化。也许到了晚年,回看这一生,那个时候再选10首代表作,可能会准确一些。这里且选10首。《与怀孕的女人跳舞》1987年,《帝王之晨》1990年,《荒草》1998年,《雨夜传来的声音》1999年,《羊皮卷上的祈祷词》2003-2004年,《她们》2006年,《草原之夜》2007年,《鱼、土豆、无花果和清水》2008年,《 阳光明媚》2009年,《墓志铭(之一)》2012年。

诗歌写就,交出去,如何看就由不得自己。这10首如何,我不知道能否代表我自己。

这些诗最早的是1987年创作,最迟的写于2012年。这之后的未选,不是没有比较好的诗,而是选在这里的这些诗也许已经成为自己的风格显现,之后的是发展、变化和深入。

《诗探索》: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人邻:我写诗,前些年有一挥而就的时候。突发的诗意,尤其是短诗,内容不算复杂的短诗,关键句子抓住,一首诗就有了。定稿的时候很少改。但是这些年,有感触会在白纸上迅速写下几句话,甚至只是几个词。安静下来的时候,才反复斟酌修改。之后会放一段,冷冷,再修改。也有时候,修改之后,成为另外的一首诗,跟本来的原稿竟然很少关系了。也有的时候,再次看看,觉得无趣,就放弃了。当然,其中的几个句子,一个句子,也许还会留下,留待以后。

中年之后的诗人,已经不再愿意随意的写,随意相信所谓的“灵感”,不断深入的诗意,生命的沉重感,追问,坦然的面对和淡然的态度,会逐渐成为诗歌要重点解决的。对于所谓的“抒情”、“叙事”,也会有新的思索。

《诗探索》: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

人邻: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活中,在与别人与世界构成的生活中。人不仅需要物质,依赖物质生存,但也需要精神。精神看似是虚无的,难以捉摸的,但它对人的肉体有着极大的影响。温饱之外,有些人需要温饱之上更高的温饱,这就是精神。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诗人写诗,都是这种精神的追求。有时候想想,人是奇怪的动物,需要一种看似虚无的东西的营养才能活下去。当然,反过来说,这种营养也是致命的。美是致命的。海子、顾城,都是例子。策兰,也是例子。

我的职业跟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也是生活,是我写作的泉源。严格来说,没有职业作家一说。即便是一个疯狂的艺术家、诗人,也不可能每天24小时都在创作。很多时间,他们跟寻常的人一样,经历着寻常人的寻常生活。所有的人都在生活里,都在经历与艺术家、诗人一同经历的时光。不一样的是,职业的艺术家、诗人拥有更多的创作时间而已。

诗歌写作的最大好处是,不需要太多的大块的时间。有感触,可以随时记录下来。

《诗探索》:你关注诗歌评论文章吗?你写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吗?

人邻:对于诗歌评论,我不大关注。至少,很少去认真研读。我以为真正懂得诗歌的评论家太少,遇到真正懂行的评论家写的论诗文章,我会去读。也有的,会反复读。他们能够抓住诗的核心问题,帮助你的认知,厘清诗歌的问题,开拓你的诗歌视野。恕我直言,绝大多数的诗歌评论家不懂得诗歌为何。他们只是自以为懂得。这是最可怕的。诗,毕竟跟散文、小说的文体有别,特别,需要读者有更高一层的感悟。也有说法,最好的散文、小说,必然有诗意。也是这样的意思。

我不懂得诗歌理论,只是给熟识的诗人朋友写一点诗歌评论,写一点对诗歌的感悟。

《诗探索》: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诗坛?

人邻:14亿人的大国,如果只有一个诗坛,是可怕的。粗略的统计,据说有几十万人在常年写诗。各自不同的诗歌观点,美学观念,人生经历,差异太大了。不同的碰触,甚至是碰撞,对抗,撕裂,才可能逐渐造就更好的诗人产生。百年新诗过来,已经有了很多出色甚至是杰出的诗人。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时间,需要经过沉淀之后的经典认定。诗人的认定,需要出色的评论家,也需要出色的读者。

《诗探索》: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人邻:三个诗歌写作要素,我以为是对世界(假如有一个世界的话)的深入认知,与万物的共存,爱和悲悯。

 

(转载自“诗探索”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专访||诗人人邻》,现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