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讲好中国式县域治理新故事 ——电视剧《县委大院》研讨会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2022年12月29日08:39
关键词:《县委大院》

12月23日下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办的电视剧《县委大院》研讨会在云端顺利召开。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这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并结合当下的文艺事业发展现状,文艺评论的功能与责任、电视剧美学呈现与视听表达、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发展、电视剧的人民性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研讨会上半场由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主持,下半场由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主持。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在致辞中谈到,《县委大院》是一部现实题材剧,它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立体展现了县委主要领导带领干部群众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治理的故事,塑造了以梅晓歌为代表的一批不忘初心、心系群众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典型形象,可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开展该剧研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好研讨的方向;二是注重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解读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通过本剧,观众可以看到优秀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看到他们对新发展理念的坚守,看到他们不怕困难、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进而看到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党性修养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注重开展专业的建设性的评论,既要发扬批评精神,敢于剜烂苹果,又要坚持追求客观、理性、专业的评论,以真情、真诚追求真理、真谛,使批评饱含善意且具有建设性。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谈到,“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同时也是新时代文艺批评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关于文艺批评标准所主张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今天并未过时,而且,当下中国的文艺实践,也一再证明了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的有效性,同时,又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同样担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阐发电视剧《县委大院》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为即将来临的2023年带来文艺评论的‘东风第一枝’”。

紧贴时代,注目基层

时代性,是研讨会现场多位专家评价该剧的关键词。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谈到,《县委大院》为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幅新时代中国基层百姓的生活画卷。“环保问题、干群关系问题、拆迁问题、医改问题……该剧涵盖百姓生活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尤其是以基层县域经济为主导带来的问题同样是真实的、深刻的,例如农村的乱砍滥伐、排污治污等。该剧直面现实痛点、难点、尖锐点,同时又没有简单地走向灰暗,而是发掘那些充满正义感、正能量的举措,给人带来激励和鼓舞。《县委大院》既是中国县域治理的一部小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生动感人的影像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该剧的最大特点在于敢于以问题为导向,一个接一个地解决现实问题,表现了基层干部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优良作风与积极作为,对基层工作有一定的示范和启发效应。“剧中没有一个主情节贯穿下来,它更像是县、乡、村的工作纪实,以工作头绪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该剧的最大特征在于注目基层。“《县委大院》让我们看到了干部基层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这部剧中多处都点到了形式主义带来的弊病。”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谈到,该剧倡导了新的发展理念与科学的政绩观。“剧中梅晓歌多次讲,如果有些问题我们这一任不解决,下一任、再下一任怎么办?老百姓怎么办?这一点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梅晓歌的与众不同,他上任伊始光明县问题成堆,全剧围绕光明县的发展编织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梅晓歌提出的策略是化风险、挤水分、求发展。”梅晓歌等干部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最终找到了适合光明县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康伟也认为,剧中关于形式主义及其危害的表现,关于牺牲老百姓长远利益、谋求眼前利益和一己政绩的反思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认为,《县委大院》在一定程度上启示创作者如何把人物身份往下降、地域范围往下缩,该剧注目基层,代表了新主流影视剧进一步民生化、进一步向下走的趋向,也代表了新主流影视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良好方向。

形象丰满,朴实厚重

原河北省邯郸市政协副主席,曾在河北省馆陶县任职县委书记、县长的谢继炯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谈到了《县委大院》的真实性建构。“这部片子充满正能量,反映了当前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该剧给干事的基层干部以充分理解和振奋,给社会以希望。片子塑造了讲党性、有定力、务实创新的新时代县委书记的丰满形象,对解决实际问题也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提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大地性”:《县委大院》塑造了一系列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群像,包括梅晓歌书记、艾鲜枝县长,乔麦、小林书记、三宝主任等等,尤其像梅晓歌这一县委书记形象十分饱满生动,充满了大地性的朴实厚重,亲民、自然、放松的干部形象赢得了大众口碑,为党员干部形象增添了光彩。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该剧直面县乡等党政干部的成长路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四有”是衡量一个县委书记、县委领导班子,甚至其他市乡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剧中梅晓歌也好,吕青山也好,艾鲜枝也好,这些党员干部形象的塑造同样要拿‘四有’的尺子来进行衡量。剧中还展现了像林志为这样的年轻干部的成长路径。该剧虽然时间跨度不大,但也有景深、有纵深,让人感觉到党的干部在一线奋斗拼搏、啃硬骨头的同时,在执政为民、为党工作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叙事见新,表达克制

《文艺报》编审、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高小立谈到,从我做了什么到百姓需要我做什么的叙事策略的改变,是该剧同以往政治剧相比的突破所在。“在过往相同题材剧集中,我们时常看到剧中人物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诸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而矛盾与利益攸关方则成为这些成绩、政绩的见证者,或者说是叙事策略中的陪衬方,这种单向输出的艺术创作思维使得剧情陷入自我肯定与自我宣扬的窠臼,而在《县委大院》中,观众看到最真切的民生渴望,看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表象问题掩盖下的深层次矛盾。”高小立认为,该剧不足之处在于,冲突的铺陈与高潮反转稍显突兀,例如复杂的拆迁问题最后是女领导率领的娘子军包了一顿水饺就解决了,一波又一波人前来劝老书记拆迁被拒之门外,最后青山书记一顿酒、几句略显煽情的话就轻易解决了。或许主创还需要考虑到,这样的情节设置其本质还是人治替代了法治,如果采用司法判决等形式解决问题,将更有利于体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先进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中心《央视剧评》主编杨珺认为,孔笙导演对该剧的处理较为克制、冷静。从缺点上讲,大家会认为戏剧冲突不够强,事儿赶事儿的推动使得人物塑造稍显匆忙,但另一方面,它就像纪实剧一样,导演端着镜头真实记录下县委大院基层干部的生活日常,在我看来,这种克制比很多剧为了拔高一个人而刻意煽情更显可贵。

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国电视》执行主编李跃森借用宋代诗人王安石评价唐代诗人张籍的两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该剧进行了评价。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创始终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书写,县委大院既是一个独特的视点又是一个戏剧化的场景,还是中国政治环境、政治生态的缩影,这样一个特殊的权力空间,几层意义叠加起来就赋予这一故事和主题丰富意蕴,创作者在故事的讲述上遵循了一种冷静节制的客观叙事原则,不煽情、不做势,心平气和、从容不迫,于平常处显匠心。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李胜利认为,该剧没有采用传统的强戏剧性的美学方式来进行创作,没有设计主要矛盾,而是采用日常生活美学垫底,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全局性地写到了一个县在发展经济等各个维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李胜利也谈到,将该剧与《山海情》相比,还有进步的余地。比如剧情进程中出现的“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会议场面拍摄过多、梅晓歌夫妻两人的情感处理别扭等问题都有待优化解决。

在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友军看来,县委大院虽然不大,但却是中国政治生态的缩影。电视剧塑造了致力于乡村绿色发展、为民生奔忙的基层干部形象,主创没有将他们视为图解政策的符号,而是写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了他们应付上上下下的无奈和小心思。

戴清教授从作品在叙事线索上采取的前后接续、向内开掘以及整体的扇形散点叙事结构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剧拓展了叙事时空的匠心巧思,为电视剧艺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会议最后,张晶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在《县委大院》收官之际,各位学者针对该剧结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创新与不足予以总结与评价,这也将反哺新的艺术创作,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艺术生产局面。未来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将开展更有效、更多元的文艺评论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为中国文艺的蓬勃发展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