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戏两代人演了730场“老裕泰”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人艺看家大戏《茶馆》为何久演不衰
昨晚,北京人艺《茶馆》迎来第730场演出。由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从1999年开始挑大梁的这一版《茶馆》,到这轮演完应该是360场,距离当年于是之、蓝天野、郑榕于1992年谢幕的初版《茶馆》的演出场次374场,已经越来越接近了。每年北京人艺“老裕泰”的开张,都是一件文化盛事。北京人艺人常说,“每年演《茶馆》,就像过年一样。”临近演出前半个多小时,后台全部清场,变得非常安静,演职人员全都各就各位。虽然这出大戏年年都演,但台前幕后,没有一个人敢掉以轻心,大家全都用一种守护“传家宝”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场演出。
梁冠华(饰演王利发)
老舍先生的剧本太经典
在《茶馆》舞台上,有一本“账簿”,每次演出,梁冠华都会在上面默默记录下演出场次和每场演出情况,比如换了新演员,或者出现了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厚厚的账簿里,很多都是不能外传的“幕后秘密”。每记满一本,梁冠华便再换一本,虽然是剧中道具,但也成了“《茶馆》大事记”的历史文物。“现在已经是第三本了,从2014年开始用的,前面两本有一本已经被人艺博物馆收藏了。”梁冠华说。
当年,梁冠华曾经参与过老版《茶馆》的演出,他跑过黄胖子的龙套,还曾是英若诚扮演的刘麻子的C制,只是从来没机会上台演过这个角色。但《茶馆》中所有的角色,他都烂熟于心,并且对老艺术家们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至今难忘:“当年一个黄胖子上台,老先生们就给我排了七八次。”
1999年,梁冠华开始主演王利发,二十多年来,梁冠华对这个角色早已从忐忑紧张、小心翼翼到从容自如、游刃有余了。但每次演出前,他仍会保持着极其谨慎的态度。
临开演前四十分钟,他就如同王掌柜附身一般,从化妆间独自踱步到空无一人的舞台上,在幽暗的灯光下,摆弄摆弄柜台上的茶壶、杯子、抹布,检查戏里要用的道具……那些熟悉的台词也依然让他心潮澎湃。“老舍先生的文字,和历史、现实都结合得非常紧密,确实能够感受到他剧本中那种对社会发展的总结和预见,观众也能理解到这个作品的经典性。所以,真的让人特别佩服!”
濮存昕(饰演常四爷)
《茶馆》具备文物一样的品质
刚刚在人艺新戏《正红旗下》中扮演了老舍和老舍父亲的濮存昕与杨立新,又登上了《茶馆》的舞台,成为老舍笔下的“常四爷”与“秦二爷”。他们两个在后台给自己化妆的过程,就连冯远征都会感叹:“那不是在化妆,而是在脸上作画!每一笔皱纹,都画得很细;每画几笔,还要眯着眼睛看一看再画。就这样,在脸上画几百条皱纹。而这个过程,就是在进入角色。”
濮存昕认为,观众爱看《茶馆》,演员们爱演《茶馆》,很大原因是因为老舍先生的台词写得太好玩了!“我们演员在台上演戏,也有津津乐道的那种陶醉,生活中也经常会引用《茶馆》的台词。于是之老师曾说,是文学养育着这个剧院,是这些了不起的作家们为剧院提供了文学的基础和品质。”
焦菊隐导演对于《茶馆》也同样重要,濮存昕回忆道:“1999年复排《茶馆》时,我请黄宗江老师来看戏,他一路上只是说‘不容易’。那时林兆华导演对文本和布景都有了一些改动,老辈人尤其是对《茶馆》有着特殊感情的老观众好像不大接受。2005年,纪念焦菊隐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又改回到原版的样子,这也是剧院对历史、对前辈、对经典的尊重。我觉得,如果没有更系统、更全面、更完整的创意,《茶馆》就按照老样子演下去。观众要看的就是这些有特色的人物和有味道的语言。其他的戏可以有新的面貌,但唯独《茶馆》,它具备文物一样的品质,它的传统也是观众喜欢的理由之一。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品质上能够向老前辈们看齐,让这个戏继续有标准地一直传下去!”
杨立新(饰演秦二爷)
别让该有的东西丢失了
由于林兆华导演年事已高,杨立新除了要在《茶馆》中扮演“秦二爷”,多年来还一直担任《茶馆》的复排执行导演。每次《茶馆》排练,60多岁的他都会跑上跑下,一会儿在台下,给其他演员“盯着点”,发现任何问题及时提出来;一会儿又跑到台上,继续演自己的角色。但他坚决不肯让人称呼他“复排导演”,他说他只能算个组织者、看守者:“帮着看着点,守着点,别让该有的东西丢失了。”
在杨立新看来,当年人艺老艺术家排《茶馆》《雷雨》时,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遇到什么地方不清楚怎么处理,可以直接问原作者是怎么想的,了解原作者的意图。“我们这一辈的优势,就在于曾经跟他们一起同台演过戏,或者看过他们排练的过程。我们虽然年轻,但对北京的生活还比较熟悉。现在,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观众希望还能在台上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而这一辈年轻演员没有见过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那种生活也离我们远去了,所以创作也就越来越难了。”
吴刚(饰演唐铁嘴)
台词已经融化在血液里
在《茶馆》中,除了“仨老头儿”,何冰扮演的大小“刘麻子”和吴刚扮演的大小“唐铁嘴”,也是让观众们特别津津乐道的重要角色。多年来,他们也在《茶馆》这出剧目中不断成长、成熟,并且让这部作品常演常新。
“这版《茶馆》已经演了二十多年了。我们从青涩到慢慢成熟,现在台词已经融化在血液里了。但每次排练,还都会对人物、对整个戏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吴刚由衷道:“每年我们把这个戏拿出来接受观众的审视,每次都有一些新演员来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每年都能跟各位同仁见个面,大家也都非常开心。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块牌子,大家都会去守护这份荣誉,薪火相传,《茶馆》也肯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何冰(饰演刘麻子)
那时人跟人见面有很强的“表演性”
何冰坦言曾经觉得自己“没有演好刘麻子,因为这个角色不是我自己原创出来的”。当年他们刚接下排演《茶馆》的重任,林兆华导演不让演员看老版录像,而是要演员想办法自己塑造人物。但排了两个月总找不到感觉,何冰一看不行,回去偷偷看了老版录像,第二天再到排练厅里演,林兆华导演就夸他“找到状态了”。但他自己知道是在模仿英若诚,心里总有点过不去。何冰说:“那个时候年轻,老想排新戏,觉得我们的时代来了。”如今,二十多年《茶馆》演下来,何冰感慨道:“岁数大了,感受也不一样了,真觉得以前的经典老戏非常珍贵,而且自己的表演,还可以在脱胎于老一辈艺术家的基础上有飞跃的空间,获得更大的自由,这对个人来说,是特别大的拓展!”
如何把《茶馆》传给更年轻的一代?何冰表示:“今天的年轻演员并不差,但他们需要有一个传授的过程。他们可能不了解台词和表演背后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就找不到表演的发力点。《茶馆》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形式和腔调?因为茶馆在那个年代是一个社交场所,人跟人见面时的状态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是要演给别人看的,演的是一种‘面子’,要让别人知道我是谁,我认识谁。我们当年演的时候,也是有人能明白这一层意思,有人不明白。但最早一版演员,无疑是集体都明白的,因为他们离那个年代近,还处在那种文化当中,所以他们演出来就会有一种很强的力量。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我们就是要从中审视自己的文化并让它得到提升,并不是要回到那个时候。这也是《茶馆》这个戏的生命力所在。”
冯远征(饰演松二爷)
“传帮带”中传承人艺的精神
在《茶馆》中扮演“松二爷”的冯远征,作为北京人艺院长,对《茶馆》的传承更是一直放在心头。“前几天,我们还在排练厅讨论这个事,闲聊起年轻一代什么时候能够接班。大家都有一个想法,就是别等我们演不动的时候再交班,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尽早接班。拿濮哥的话说,趁我们干得动,还能够帮助他们,否则年轻人平地起高楼的感觉,可能会吃力一些。”
让冯远征感到欣慰的是:“这两年,剧院的老演员们都积极回来和年轻人同台演出,哪怕就是很小的角色,能看出他们对人艺未来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期待,让他们特别希望能够在自己干得动的情况下,多教年轻演员,这其实就是传帮带。”
从演员到院长,在人艺干了一辈子,冯远征认为《茶馆》久演不衰的秘密,首先是因为老艺术家们创立了北京人艺这个辉煌的剧院,一手把它打造成了金字招牌。虽然戏剧曾经有过低迷的阶段,但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文化。“像我们这代人,从年轻到成长到成熟,现在也成老一辈了。我们没有放弃人艺老艺术家创立的那些精神,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们希望把人艺的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 王笛:执着地研究民众的声音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