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在西语地区的传播和阐释
20世纪40年代,由敬隐渔法译本转译为西班牙语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家作品选》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三篇小说,鲁迅作品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由此拉开序幕。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鲁迅各类作品的西班牙语译本、重译本及再版本已达近50种,出版地包括西班牙、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古巴和委内瑞拉等,西班牙语地区的众多知名作家和汉学家参与了译介。在2009年西班牙出版的《西班牙翻译历史词典》中,鲁迅是唯一一个被作为独立条目收录其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因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鲁迅作品在西班牙语地区的译介是中国现代文学进入西班牙语世界的典型代表。
鲁迅作品译介活动蓬勃发展
鲁迅作品在西班牙语地区的译介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肇始期、70年代的热潮期、八九十年代的平缓期和21世纪全面发展期四个阶段。
在法国早期鲁迅作品译介的影响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的名字便已在西班牙语地区见诸报端,但对其人其作的大规模西班牙语译介活动却要等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伴随着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左翼浪潮,西班牙语地区出现了一场鲁迅作品译介热潮。1968年,墨西哥学院旗下的《东方研究》杂志发表了题为“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启者”的西班牙语长文,1969年该机构下属另一期刊又发表了西班牙语版《孔乙己》。1970—1972年,阿根廷、西班牙和墨西哥的4家出版社推出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两部小说选集和一部名为《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鲁迅杂文选。同一时期,北京外文出版社的西班牙语版《鲁迅小说选》和《故事新编》也得以再版,并迅速流传至西班牙语地区。西班牙诗人霍阿吉姆·萨拉·萨那乌哈1975年在西班牙重要文化刊物《鹿》上发文称,鲁迅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现在鲁迅作品在欧洲遍地开花,每个人口袋里都装了一本”。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西班牙语地区逐渐出现一批关注鲁迅作品的汉学家译者。1978年,第一部直接由中文翻译成西班牙文的鲁迅小说集《呐喊》问世。这部译作质量上乘,其主要译者伊涅基·普雷西亚多·伊多埃塔(中文名“毕隐崖”)曾在西班牙驻华使馆担任翻译,后成为中国古典哲学学者、藏学家。
2001年,西班牙汉学家劳里阿诺·拉米雷斯·贝叶林翻译的《故事新编》在马德里出版,2009年再版。除为该书撰写序言之外,拉米雷斯还编译了长达29页的附录,介绍了小说集所涉传说故事以及鲁迅的生平简历。
2016年,阿根廷译者米盖尔·安吉尔·佩特雷卡从中文直译为西班牙文的《孔乙己及其它故事》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出版。佩特雷卡是阿根廷知名中国现当代文学译者、评论员,曾建有一个运营十年之久的中国文学博客,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编辑,在法国巴黎经营了一家书店。他的《孔乙己及其它故事》译本语言生动自然,虽然存在少量理解错误,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优良译作。
其他由西班牙语地区译者翻译的鲁迅作品汉西直译本还有1997年乌拉圭人罗莎里奥·布兰科·法卡尔翻译的《中国小说史略》和2013年西班牙职业译者布拉斯·皮涅罗·马丁内斯翻译的《野草》等。这些译本一版再版,颇受读者欢迎。汉学家及汉语专家译者已成为推动鲁迅作品在西班牙语地区译介、传播的重要力量。
对鲁迅的多维解读
随着相关作品在西班牙语地区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鲁迅及其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激发了西班牙语地区作家、汉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的多维解读。在他们笔下,鲁迅既是革命者,又是文学家、理论家,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体存在。
1971年,西班牙图斯盖茨出版社推出墨西哥著名作家塞尔西奥·皮托尔翻译的《狂人日记》(1987年再版),这本书的封面上方印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的评价,下方则对照式地印上了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演讲稿中关于“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的评论。皮托尔在译者序中批评了西班牙语地区的一些相关人士将鲁迅简单政治化的倾向,同时也把一些汉学家试图将鲁迅非政治化的做法斥为“荒谬”。
智利知名作家波利·德拉诺在其1971年出版的译作《中国的十个伟大故事》(2000年再版)中,称鲁迅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作家”和“最重要的新文学理论领头人”,认为鲁迅堪与契诃夫、莫泊桑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平起平坐。2001年德拉诺又在智利《第三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题为“鲁迅:来自中国的顶级叙述者”。文章表示,鲁迅拥有非凡的“文学光芒和直指人心、直面人性的深刻,应该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德拉诺对阿Q的解读也颇为特别,在他看来,阿Q“象征了与逆境抗争的中国人民,但是屡试屡败之后,他只能退而求解于精神胜利法,所有目标全部落空”。
拉米雷斯则从个体存在的角度解读鲁迅。他在《故事新编》的译者序中写道:“鲁迅生活在社会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上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分裂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而《故事新编》正是其精神世界“最逼真直接的体现”,是“一日将尽时遗忘在抽屉里最隐秘的思绪”。拉米雷斯认为,鲁迅的故事里呈现出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悲观看视”,“有时甚而会责问人类存在本身的荒谬性”。他还强调说,鲁迅小说“所激发的人性悸动是世界性的,是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
近年来,在西班牙语地区的鲁迅作品译介与阐释活动中,一些新的面孔加入了对话。2021年,旅西华人王丽韫与迪达克·马思普合译的鲁迅小说集《彷徨》在西班牙出版。同年,就读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又称“马德里大学”)的两位中国留学生关于鲁迅的比较文学研究博士论文通过了答辩,这两篇论文分别题为“社会—文学视角看鲁迅和塞万提斯的‘现实主义’”和“面对死亡的态度:鲁迅与奥克塔维奥·帕斯”。中国学人的参与,拓宽了西班牙语地区关于鲁迅作品译介和阐释的对话空间,有益于推动西班牙语地区译者、学者以及其他对鲁迅感兴趣的人更加立体丰富地解读鲁迅。
民心相通,以人为本;文化交流,对话先行。长久以来,鲁迅作品触动了西班牙语地区众多知名作家、汉学家以及普通读者的心灵。鲁迅作品在西班牙语地区的传播,说明经典作品在不断扩大的中外对话空间中得到更加丰富的阐释,正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鲁迅小说西语译者叙事建构批评研究”(20YJC74003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