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相父”称号献疑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后主刘禅称丞相诸葛亮为“相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最新修订本注释道:“相父——皇帝对任宰相的元老表示‘事之如父’的称呼。”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也认为相父是“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表示事之如父”。那么,在历史上,刘禅是否果真尊称诸葛亮为“相父”?这究竟是小说家的想象还是历史事实?
史书无明确记载
对于诸葛亮“相父”称号的问题,学界似乎普遍都认可《三国演义》的说法,认为刘禅继位后确实曾尊称诸葛亮为“相父”。任重在《臣为君父的时代——中国古代君相关系的演变》中提到“蜀汉皇帝刘阿斗口口声声称诸葛亮为‘相父’”,李锋军《也谈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兼与朱子彦先生商榷》也说“诸葛亮功勋卓著,被尊为 ‘相父’”,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同样指出诸葛亮“既是支撑蜀汉政局的擎天栋梁,又是拥有‘相父’之尊的刘禅的精神靠山”,谭良啸《刘备在白帝城论析》则认为刘备令刘禅“父事丞相”的遗诏是为了要“明确诸葛亮的相父地位”。
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的确曾下诏敕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然而,笔者认为,虽然刘备在弥留之际叮嘱刘禅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禅在继位后就一定会尊称诸葛亮为“相父”,二者并无绝对的关联。“事之如父”与尊称为“相父”是两码事,不宜混为一谈。刘备令刘禅“父事丞相”,但并没有指明让刘禅尊称诸葛亮为“相父”。退一步讲,即便刘备真的令刘禅尊称诸葛亮为“相父”,但刘禅继位后会不会奉诏施行也不宜贸然下定论。所以,无法根据这条记载证明诸葛亮享有“相父”称号。
从现有文献来看,刘禅在给诸葛亮的诏书中均称其为“君”,在《讨曹檄文》中则称“诸葛丞相”。此外,尚有“葛氏”的叫法,《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魏略》曰:“及(刘)禅立,以(诸葛)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但均不见“相父”的称谓。况且,如果刘禅果真尊称诸葛亮为“相父”,那么对于如此至高无上的荣耀,对诸葛亮甚为敬重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一定会在书中明确指出,不会隐而不显,而其他文献亦无证据表明刘禅曾尊称诸葛亮为“相父”。
汉末三国时期无“相父”称谓
先秦时期,君主与宰辅间的关系比较淳朴自然,君称臣为父的例子并不鲜见,周武王以姜尚为相,尊其为“师尚父”。春秋时期,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战国时期,秦昭王称范雎为“叔父”,秦王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然而,自汉武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官方统治思想后,君相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宰相虽贵为群臣之首,但在皇帝面前也只能是臣仆,几无可能被尊称为父。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欲效仿姜尚称“尚父”,便去询问左中郎将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然后议之。”(《后汉书·蔡邕传》)蔡邕认为姜太公辅佐周室,安邦定国,天下尊之,故可称“尚父”。董卓虽有安定社稷之功,但尚须平定关东后方可商议。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尊臣为父的态度相当谨慎,已非先秦时可比,董卓虽大权在握,亦不敢突破禁忌,只得止之。
汉末三国时期确有个别被称为“仲父”者,如彭城张昭与绵竹秦宓。张昭南渡后,为孙策所用,委以文武,“吴中称谓之仲父”(《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典略》)。刘备定蜀后,广汉太守夏侯纂延请秦宓为师友祭酒,尊称为“仲父”。但这只是地方官吏或普通大众对德高望重者的一种尊称,并非君王对臣下的称号。
当时又有“相公”“相王”的称谓,如王粲有诗云:“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三国志·武帝纪》注)曹操时为丞相,又称魏公,故曰“相公”。《汉晋春秋》载司空荀顗云:“相王尊重,何侯与一朝之臣皆已尽敬,今日便当相率而拜,无所疑也。”(《三国志·陈留王奂传》注)其中“相王”指爵位为晋王的相国司马昭。无论“相公”还是“相王”,均只是在丞相或相国的官职名号后加爵位而已,与“相父”称臣为父的内涵显然是有区别的。
艺术形象应区别于历史形象
《三国演义》向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而著称,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是它的一大创作特点,许多基于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虽不是历史事实,但已是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这诚然是艺术创作的极大成功,但同时也模糊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于三国历史的正确认识。
《三国志·诸葛亮传》虽记载有刘备给后主刘禅所下父事丞相的遗诏,然“事之如父”与尊称“相父”并不等同,且史书也未见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的明确记载。同时,中国古代历史上虽曾有过尊臣为父的特殊现象,但“相父”之称却甚罕见,典籍所见多为“尚父”“仲父”等称号,且多在儒家思想尚未确立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先秦时期。西汉武帝之后,除在养老敬老的礼仪层面曾有过少数“父事三老”之特例外,中国古代国君尊臣为父的历史已一去不返。
王子今先生在《秦汉称谓研究》一书中写道:“《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中赵云对刘备夫人又称呼‘主母’。……这是《三国演义》作者作为小说家想象的汉末称谓,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历史资料的实证。”笔者认为,王子今对于“主母”的解释同样适用于“相父”,汉末三国时期并无“相父”的称谓。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刘备遗令后主父事丞相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将其演化为刘禅尊称诸葛亮为“相父”,这种做法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且非常精彩而为人所称道的,反映了以罗贯中等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们对古代君臣和谐关系的美好向往。但就目前材料看,诸葛亮“相父”的称谓还只是小说家基于历史事实的艺术想象,不宜作为定论进行历史研究。正如章学诚所言,“但须实则概从其实,虚则明著寓言,不可虚实错杂”(《丙辰札记》)。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传承弘扬陕西优秀家风家训研究”(22ZD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