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来国博看中国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陈思静  2023年03月13日08:05
关键词:博物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博物馆立法、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和博物馆数字化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三个方面问题,其中也折射出国家博物馆近几年的发展——立体化展览体系的构建、“智慧国博”打破“人—物—空间”间的隔阂、“朋友圈”越来越大。

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

逛完国家博物馆所有的展览需要多久,曾经网友的回答是8天,但现在8天的时间远远不够。据统计,国家博物馆2022年举办各类展览49个,其中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三大基本陈列,“中国古代钱币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国古代佛造像”“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科技的力量”等11个专题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等28个临时展览,以及7个巡回展览。在现有展览体系下,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重大主题展、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科技创新展、地域文化展、经典美术展、国际交流展等8种类型展览,让更多优秀展览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国博看什么?如王春法所说:“来国博看中国,看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奋进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展览现场经常能看到一群“银发族”拿着手机对着作品细节拍照观摩;“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现场随处可见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用多姿多彩的珍贵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少观众特意赶来国家博物馆打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更是汉服爱好者的聚集地,甚至有观众打卡几十次⋯⋯“观众们都能在国家博物馆找到自己关注的方向”。

除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近几年国家博物馆还推出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等展览,有观众好奇:为什么展览名字不叫文物展,而叫文化展?王春法以最近展出的“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为例解释,该展览有很多现当代的内容来呈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例如展示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展品等,“如果叫中医药文物展,那这些展品并不属于‘文物’范畴。而改成中医药文化展,就可以展现中医药发展的自然延续”。

这种策展思路的变化,强化了国家博物馆的定位。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作为国家文化客厅,王春法认为:“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展览塑造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

“智慧国博”助力文物

“活起来”

推出如此多的展览,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博物馆策展团队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和“智慧国博”建设分不开。王春法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策展要了解一件文物时不用到库房查调,通过藏品管理系统可以直接了解文物的状态,所以策展也提速了。”

“现在讲智慧博物馆,往往把信息化看作是智慧博物馆。”王春法说:“‘智慧国博’,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智慧管理、智慧展览、智慧服务等方面,国家博物馆从2018年开始推动‘智慧国博’建设,我们按照5条技术路径来推进,即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

王春法介绍,透彻感知即应用物联网、计算机视觉等先进技术构建透彻感知体系,实现对博物馆内包括文物、观众、库房、设备、展厅及空间的全面感知,实时获取博物馆情景态势,如此可以及时了解馆里发生的一切。泛在互联则是通过网络及时汇总感知的数据,目前国家博物馆已经实现5G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智慧融合则是通过大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融合、挖掘及智能分析,构建博物馆的综合管理、核心业务、运维保障等应用体系:“这三方面工作做好以后,再形成自主学习,对文物和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知识体系,再逐步达到迭代提升”。

“智慧国博”也为观众提供了智慧服务。通过国家博物馆App,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浏览路线,也可以实现馆内导览;观展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全沉浸交互式展厅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聚合精品展览专题网页、虚拟展厅、展览相关短视频等众多线上内容的“云端国博”,打破了线下观展的时空限制。

2022年,国家博物馆联合国内外33家博物馆共同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在“国博专场”,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展示、8K拍摄并高清呈现等丰富形式,国家博物馆向观众沉浸式阐释了文字对于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围绕这一活动,国家博物馆联手腾讯打造了“手拉手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小程序,设计了与观众的互动创新方式,用户在小程序中可在线鉴赏各国博物馆珍藏文物,通过数字化“三维”方式,提升用户与文物之间的互动,让文物“活起来”。“4月我们预计推出一个智慧展厅,向观众展示如何对文物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对文物的状态进行监控,并进行多样化地呈现。”王春法说。

“引进来,走出去”,

积极拓展“朋友圈”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博物馆也积极拓展“朋友圈”,在提升影响力、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谈及具体做法,王春法总结是“广交朋友、打造品牌、善借东风”。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构建起了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有近两百家国内外博物馆加入了国家博物馆牵头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亚洲国家博物馆联合会、中日韩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各国博物馆互通信息、互学互鉴,寻找合作机遇。同时,更加注重打造可持续的国际交流合作品牌集群,用过硬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出了系列“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饮食文化展”等,形成了一批系统化专业化的国际传播品牌资源。此外,国家博物馆不断增强融入外交大局、融入国家人文交流大框架的行动自觉,围绕元首外交、建交纪念、文化旅游年等重大外交活动和“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实施的重要节点,举办了“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等一系列配套展览,在阐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理念、弘扬中国精神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但王春法也表示,推动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看来仍存在一些短板:首先是线上传播体系待完善。传播的内容设计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影视资料和互动体验较少,缺乏对内容的“深加工”;传播途径上,对高科技元素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数字服务向移动端转移不够充分;传播效能方面,制造海外传播热点的能力不够。其次是线下传播合力不足。国内博物馆“走出去”展览的主要模式是双边合作,联合举办出境展览等多边合作较少,应着力推动多元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大家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市场化商业化渠道有待扩宽,举办国际展览、长期维护海外服务号等成本不低,很多工作目前都是牺牲短期经济效益换取长期社会效益,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支持,也希望国家能适当予以政策支持。

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王春法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王春法说,一是博物馆立法的问题。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加快制定博物馆法、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其中分析了博物馆相关法制建设存在的不足。现在有《博物馆条例》,没有博物馆法。而按照国家文物局提供的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而当前我国的博物馆相关法制体系中,《文物保护法》只是从文物收藏单位的角度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做出规定,专门性的博物馆法律尚付阙如,对文物的入藏、管理、展示等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

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王春法关注的第二个方面问题。王春法说,博物馆数量的增长和多样性的发展彰显了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但也要注意博物馆建成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如博物馆建成后在库房、展厅、安保、运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是很大的财政负担。其次展览能否常开常新,如果文物来源单一,新博物馆建立以后几年的时间内还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但如果后续没有文物更迭,也会面临发展瓶颈。最后,基于文物藏品的研究是展览陈列的基础,没有对文物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就无法充分挖掘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内涵,更不可能很好地展示传播给观众。因此博物馆数量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质的提升,对之后文物的来源、价值的研究挖掘、呈现形式等都应该有所考虑。

王春法还关注到博物馆数字化战略。王春法说,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围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治理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根本遵循。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一个大的趋势和方向,国家博物馆也一直在推动智慧国博建设,以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使用作为主要工作。在推进文物数字化过程中,博物馆应加强馆藏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数字文物的标准分级以及文物的数字化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