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剧:从“混沌初开”到面向世界
有了第一部剧版《三体》,其大众观赏的功能实现了,同时又包含一定的科学成分和科学精神,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科学氛围的营造,对新一代投身科学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国产电视剧《三体》拍摄现场
年初,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公映票房不俗,颇具指标意义的《三体》终于等来了国产科幻剧首播,而随着奈飞版《三体》剧集的播出临近,面向世界的中国科幻影视化之路,又有了新的收获和挑战。
世界的《三体》
2012年11月,在位于北京西四环亮甲店的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签下了一份影响中国科幻“世界步履”的合作协议。在今天看来,这正是《三体》版权迈向影视化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三体》三部曲中文版已累计销售约40万套,但在海外,《三体》仍鲜为人知。语言是“出海”首先要克服的障碍。巧合的是,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该项目的负责人也是资深科幻迷,多年来跟踪《三体》三部曲的出版进展,最大的期待就是推动《三体》系列走向国际。
在英文版翻译工程举行启动仪式后,历时约4年,《三体》三部曲浩大、繁难的翻译工作终于完成。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对三部曲的翻译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承担了第一部《三体》和第三部《三体Ⅲ:死神永生》的翻译工作,第二部《三体Ⅱ:黑暗森林》则由美国“中国通”周华(Joel Martinsen)翻译。2015年,第一部的英文版荣获科幻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雨果奖。
按照当时的计划,《三体》三部曲预计在半年内翻译成英文,并着手开拓面向欧美市场的主流销售渠道。但第一部的英文版付梓就历时一年多。据《三体》系列小说(中文版)责任编辑、《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回忆,整个翻译出版工作实际上耗费了3年到4年时间,但这依然可以称得上是神奇的“中国速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被陆续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给西方读者,但大部分是零零星星的短篇和作品集。刘慈欣认为,《三体》三部曲推出英文版,是中国长篇科幻作品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他认为,《三体》“出海”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世界知道,中国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正在发生改变,中国人的宇宙观变得更加开阔”。
从“三体”这一构思首次在刘慈欣的脑海中出现,到《三体》第一部中文版出版,就用了4年到5年时间,再到三部曲写作和出版完毕又经历了3年多时间,最后到2016年夏季三部曲英文版出齐,整个过程累计超过12年。
姚海军说,《三体》英文版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走出去”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说,包括《三体》在内,中国有一批优秀的当代科幻作品,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想象力和文学功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幻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只是碍于语言文字的沟通阻碍,不为外界所知。有了英文版,将极大便利中西科幻界及科幻爱好者彼此的理解和相互交流。
《三体》三部曲的全套英文版摞起来,厚度与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的屏幕高度差不多,足见其翻译工程之艰巨。刘慈欣一直说,要孕育更多的优秀科幻长篇,作家一定要尊重创作规律,而且需要一个较长的构思储备周期,对此读者“不可心急”。
《三体》为全世界所知,其版权的影视化、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特别是2015年至2016年间,中国内地的电视剧和网络剧市场空前繁荣,一度达到年产近2万集的规模。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电影银幕总数量也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一些硬件条件陆续跟上,将科幻影视项目推到市场瞩目的舞台中央,《三体》当仁不让。
2020年9月,总部位于上海的游族集团联合旗下三体宇宙(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体宇宙公司)与网络视听平台奈飞共同宣布,将联合开发制作基于奈飞平台的《三体》系列英文版自制剧。
其实,最初《三体》版权的业务类型拓展,主要是在电影领域完成了多次“测试”,尽管国产电影《三体》至今还未公映,但动画版《三体》和电视剧版《三体》经多年酝酿和制作后,到2022年下半年终于有了决定性的进展。进入2023年,无论是在B站平台“追番”的动画观众,还是跟着台网联动追剧的观众,都开启了一场难得的“三体”视觉之旅。
三道“护城河”
平台型的三体宇宙公司,多年来低调守护并开发了《三体》版权(IP)。
走进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地区的三体宇宙公司,太空舱式的整体设计带给人扑面而来的科幻感,目之所及到处是“三体”的痕迹——大门两侧是“宇宙社会学”和“黑暗森林理论”的铭文,铺满整个墙面的是“三体世界观时空结构图”。一间会议室被命名为“思想钢印”,而三体宇宙公司首席执行官赵骥龙日常习惯穿着的T恤上赫然印着四个字:不要回答。
赵骥龙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执行人之一。早在2016年,他就已加入三体版权开发团队,在公司里大家更习惯称呼他“北海”。这个名字取自《三体》小说的关键人物之一章北海。章北海所具备的坚定信念,仿佛也变成了赵骥龙日常工作风格的某种投射。
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显示,三体宇宙公司致力于通过对三体IP的全产业链开发,联动国内国际领先的创作力量,用相对更加稳定、统一的开发思路,来打造形式多样的“三体”文娱体验。
《环球》杂志记者注意到,码放在墙角的正是近期“网红”之一——堪称大块头的由三体宇宙公司主编的出版物《三体世界观》。在科幻剧《三体》孕育的过程中,三体宇宙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就集中在“世界观”的设定。赵骥龙解释,早于电视剧的剧本改编,三体宇宙公司用数年准备了关于三体世界观的手册,在多样态的版权开发过程中,可以依据这样的“宝典”或者说“指南”,向各主创团队提出对“整个世界观”的建议,同时,基于此一起去改编剧本。
三体宇宙出版的《三体宇宙观》成为剧本改编的基础
赵骥龙提到的手册,其实也是2022年11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78万字《三体世界观》的前身。付梓后这个“大块头”已第三轮加印。
与“世界观”设定相对应的是一组IP开发数据。近年来,三体宇宙公司持续开发剧集、电影、动漫等影视听内容,完成文字向影像的转化,以触达更多的用户群体。例如,2019年上线的《三体》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现在播放量已超6亿次,豆瓣评分9.8;2022年开播的《三体》动画,播放量已超过4亿次;《三体》电视剧豆瓣评分上升至8.5。
对于《三体》系列的IP开发,赵骥龙说,三体宇宙公司设置了三道“护城河”,最终是期待做好之后能够实现IP的常青。首先是小说本身,获得雨果奖后《三体》小说进一步变成了畅销和长销作品。三体宇宙公司希望与此相关的更多科幻文学作品,能够在教育领域和科普领域实现更多扩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力。“让更多更年轻的读者读到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理解科幻的世界,从而与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和未来更加贴近。这是我们讲的第一道‘护城河’。”他说。
根据设想,第二道“护城河”是三体IP的用户。相关调查和统计显示,国内三体的核心用户已超过1000万。这类核心用户指的是读完《三体》三部曲并喜爱这个IP的读者。而关注三体这个IP的泛文化用户,在几年前已超过1亿人。随着近期电视剧和动画的上线,这个数字还在明显增长。赵骥龙认为,这些稳定的用户,足够形成一个“三体社区”,进而为IP的衍生开发带来持续的关注度和生命力。这对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正向的推动力。
第三道“护城河”,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三体内容和衍生产品。赵骥龙说,通过不断迭代和提升三体的内容开发思路,依托三体IP或未来更多的科幻IP,将会有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能够满足用户预期的内容产品被不断地开发和制作出来。到了这个阶段,希望能够使三体IP和整个科幻产业再上一层新台阶。
当三体IP的“护城河”基本形成,整个版权开发也将进入快车道。不难发现,国产科幻剧《三体》和未来将与观众见面的奈飞版《三体》,都是源自于版权保护基础上的大胆试、大胆闯。甚至连赵骥龙自己,也为国产剧《三体》新增的部分改编剧情而感到兴奋——比如开场重要人物汪淼新增了“他在女儿的班级里演讲”的桥段。
“人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物理学的好奇心,也为人物本身找到了直面挑战和困难的勇气,这是对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演绎,是激动人心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改编。”他说。
科幻剧的中国样本
为了找到与巴拿马运河“盖拉得水道”类似的河道环境,《三体》电视剧剧组40多名工作人员沿四川南下,先后到达云南、广西,再一路跑到海南,从涪江、澜沧江到昌化江,经过对气候、气温、植被、光线、河宽、水的色泽等的比对,并结合公开纪录片、船舶资料的整理归纳,再叠加特效处理,用了3个多月勘景、23天拍摄,以及长时间的后期制作,终于呈献给观众《三体》电视剧中“古筝行动”25分钟的“名场面”。
“我接到这个项目时,最初的设想就是‘抄课文’,因为原著太经典了,没有什么可以超越,似乎直接‘抄’原著即可。但真正用科幻思维和逻辑去拍摄时,才发现我们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暂时很难实现科幻剧的大生产和再循环时,先要将这类初次尝试的每个环节做好,我希望排除各种干扰,确保它的品质。”电视剧《三体》总制片人、灵河文化创始人兼总裁白一骢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坦言。
“古筝行动”是电视剧特效呈现最大难点之一。为更好地还原著作精髓,剧组专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长三角中心的科学团队提供了相关公式和设计方案。“很多科研人员都是《三体》的‘粉丝’,他们为本剧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不但提供了一些拍摄场地,也和主创进行了多轮次科学论证座谈。”白一骢透露。
《三体》从筹备到播出历经7年时间,可以想见创作过程之艰辛。“因为《三体》的特殊性,我们在筹备的时候是把它当作4部剧去面对——2007年前后的悬疑剧、‘红岸时期’的年代剧、三体游戏为代表的CG(计算机动画)动画片,以及贯穿始终、融合高科技的科幻剧,可以说创作《三体》基本上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实际上,无论是CG技术还是动作捕捉技术,近年来在国内许多影视作品中早已出现过,但鲜有像《三体》这样的运用体量和规模。白一骢坦言,“在呈现‘三体游戏’时,最大困难在于国内很少有一部剧会做这么大的CG量,而且是用2007年客观存在的技术来呈现当时看上去‘很厉害’的游戏。这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也是不断摸索和尝试的过程。”
据了解,制作方不但在制作的各环节上下足功夫,甚至连人物口音都在琢磨。比如在“三体游戏”中,“秦始皇”说陕西方言,“周文王”的追随者说河南方言,不仅非常贴近每个人物所处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特征,还使得原本相对枯燥的对话场景变得活泼有趣起来,增加了观众的追剧乐趣。
白一骢还分析了团队信心的来源。他说:“主要是对《三体》整个体系的文化认知,我认为中国人自己是有底气的,其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东方文化元素、中国特色的内容,而我们做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版本,让如此庞大体量的科幻剧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样本和姿态,无论怎么付出都十分值得。”
这部科幻剧的科学顾问团队则进一步展望,有了第一部电视剧版《三体》,其大众观赏的功能实现了,同时又包含一定的科学成分和科学精神,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科学氛围的营造,对新一代投身科学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 电影《纸骑兵》观影会在京举行[2023-03-15]
- 《三体》之后,国产科幻剧的春天来了吗? [2023-03-02]
- 科学史视角下的《三体》:混沌秩序下能推进科技革命吗 [2023-03-01]
- 尊重原著与深究人物情感表达[2023-03-01]
- 电视剧《三体》:以科幻观照现实,将本土带向世界[2023-03-03]
- 下一部《三体》《流浪地球》在哪?[2023-02-23]
- 南大教授担任《三体》科学顾问 [2023-02-21]
- 中国式科幻影视:既有软实力又有硬科技[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