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学史视角下的《三体》:混沌秩序下能推进科技革命吗 
来源:光明网 | 杜子卿  2023年03月01日08:33

《三体》作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由中国作家刘慈欣创作,又在最近接连被改编成动漫、电视剧等不同的影视版本,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挖掘的潜力。小说讲述了人类内部的三体文明展开的长达数百年的斗争,揭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恐惧的双重面向,强烈地反映了科技的冲击力量。这一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全新的革命,还为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体”以一种蓬勃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星际间不同文明的相遇的图景,智子的科技封锁、水滴以简单的物理攻击毁灭所有的太阳系舰和歌者文明的二向箔打击等都突破了以往太空科幻的想象的边界,对比之下,《星球大战》之类的星际故事都显得像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武侠小说。

当然伟大的科幻作品也有其疏忽,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三体》对于科学的发展想象不乏谬误和粗糙之处。虽然绝大部分科幻作品都缺少科学史的思维,但是它们的故事往往与科学史并不那么相干,但在三体的故事中“科技爆炸”的设定则与科学史的演进规律息息相关。在小说中,另一个星际文明距离地球四光年,而这个文明的远征军到达地球则需要数百年。数百年时间足以让一个文明完成数次科技革命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加以干扰,三体文明的远征军到达太阳系时未必能战胜已完成数次迭代的地球科技,于是才有三体文明发射智子去干扰地球基础物理学进展的起始剧情,这是整个故事开篇的核心矛盾。

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难道地球科技发展的同时,三体人的科技就没有发展吗?作者为了弥补这个逻辑漏洞,特意将三体人设定在一颗运行于三个恒星之间的行星上,这导致了这颗行星的运动是一个对初始值极其敏感的混动系统,适合文明发展的太阳准时升起准时落下的“恒纪元”占比三体行星的发展史少之又少,科技革新的进度相比安逸稳定的地球人而言自然慢了不少。

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就此下一个判断,三体中展现出来的作者对于科学史的认识颇有二十一世纪的洋务派风范,只不过是将洋务派的坚船利炮换成更加底层一点的基础科学。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书中的基础科学到底是如何推进的。三体文明在经历过几百次的毁灭当中抵达过对应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还未出现机器的农耕时代、对标文艺复兴时代的工业革命前夜、电气时代、开发核能的时代以及比当今人类科技还要先进的可以对质子进行展开操作的超高科技时代,是基于人类现代科学发展史的复刻,如果我们不满足于马克思理论中的“技术的能力(生产力)会自动地向前发展,从而决定其他机构和制度的特点”的简单解答,回顾一下现代科学的假说——演绎体系出现以前的物理学家、炼金术师、天文学家等人做过的工作,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史的发展跟宗教及一些接近神秘主义的激情是交织在一起的。牛顿发现了引力运行的规律却并不相信超距作用的存在,认为那是上帝无时无刻介入这个世界的奇迹;炼金术师沉迷于寻找能点石成金的贤者之石,却留下规格化的实验仪器为化学学科的出现铺路;哥白尼相信行星轨道同时处于正多面体的外接球和内接球当中才提出的日心说。就人类历史而言,自然科学体系产生于一神教的怀抱,因为只有一神教许诺了一个均质而允许定律出现的世界,并赋予外部世界作为“第二文本”的意义去吸引人们发现其背后的奥义。那么对于三体人而言呢?他们那几个混沌无序的太阳神会让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和对外部世界的观念呢?这些对于世界的理解又能否成为自然科学产生的土壤呢?更加关键的诘难可能来自心灵哲学的拷问,那样一个可以直接看到对方心中所想的生物,在已经排除心灵的第一人称本体论属性之后,是否还会允许个体意识的留存?或许它更接近于《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人类补完后的LCL之海——一个人们消除心之壁之后的整体意识。这样一个没有个体交流碰撞的火花组成的整体意识,又是否能孕育科学并推动其继续发展呢?

科学史虽然不是《三体》主要讨论的重点,故事设定也已经帮助小说完成了星际文明相互接触的剧情主题,也详尽到足够让我们生发出多边思考。但由此延伸出的对于科技革命和个人意志演变的问题,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的。

访谈更多

星辰与家园:中国科幻文学的探索与守护

科幻文学不仅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与自我对话的途径。愿同一星空下的我们,可以乘科幻长风,去探索星辰大海,去洞察自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