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春天骤然打开她丰沛的听觉礼盒 ——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中世纪的声音景观
来源:文汇报 |  包慧怡  2023年04月23日08:34

朱丽叶:你现在就要走了吗?天亮还有一会儿呢。那刺进你惊恐的耳膜中的,不是云雀,是夜莺的声音;它每天晚上在那边石榴树上歌唱。相信我,爱人,那是夜莺的歌声。

罗密欧:那是报晓的云雀,不是夜莺。瞧,爱人,不作美的晨曦已经在东天的云朵上镶起了金线,夜晚的星光已经烧烬,愉快的白昼蹑足踏上了迷雾的山巅。我必须到别处去找寻生路,或者留在这儿束手等死。

(朱生豪译)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五场中这段著名的临别对话上承古典“破晓歌”传统,也指向一种与我们今日栖居的城市截然不同的中世纪的声音景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所以有可能在破晓时分争论听到的是云雀还是夜莺之歌,是因为无论在中世纪的城镇或乡野,高于六十分贝的音响都是罕见的:溪流声、泉声、犬吠、虫鸣、卵石路上的脚步声……现代都市里不复听闻的许多自然声响,彼时都历历可闻,尤其是美妙的鸟鸣。

“英国文学之父”杰弗里·乔叟在其中古英语梦幻诗《百鸟议会》中为各种禽声赋予道德含义。在林林总总传世的布道文和传说中,一些鸟的鸣声亦早早与固定的罪孽或美德挂上了钩:布谷是虚荣之鸟,因为它时刻高唱自己的名字(cuckoo);麻鸦是饕餮的象征,因为它总是用喙摩擦水边的芦苇,发出不知满足的聒噪声……有理由相信这些联想大部分来自中世纪人的田野听觉经验(虽然也离不开书本知识的传承)。彼时的田野,草地,森林,牧场各有不同的音景,季节,时辰,空气湿度,农作物和植被密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它们的音响效果。今日的我们只能在唱片里保存并谛听这些消失于工业时代的灵光,并赋予本来寻常的音景以天籁之名。

中古英语诗人常用sumer或somer表示春分与秋分之间的任何时节,与中世纪拉丁语中的aestas一词对应。在《春日已降临》这首13世纪中古英语匿名“归春诗”中,春天骤然打开她丰沛的听觉礼盒,各种形式的生命如泉水般倾泻而出,合奏出英国乡野的四月音景:

春日已降临

高声歌唱,布谷!

种籽萌芽,草甸开花

森林正在破土而出

唱吧,布谷!

母羊跟着羊羔咩咩

母牛跟着牛犊哞哞

公牛腾跃,雄鹿放屁

欢唱吧,布谷!

布谷,布谷,

你唱得可真妙呀,布谷!

永远别停止歌唱,布谷!

现在唱吧,布谷,唱啊布谷!

唱啊布谷,这就唱吧,布谷!

(包慧怡译)

第一节中植物们缓慢的律动和果决的萌发,仿佛暗示刚刚结束的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冬天;第二节中动物们迅捷的腾跃和兴高采烈的叫声与上节形成对照,无论是母羊小羊的咩咩声,母牛小牛的哞哞声,还是曾引起颇多语文学争议的公山羊或雄鹿的放屁声,都踩着短句子的轻快鼓点,带着对自身生命力的纯然欣喜,异口同声唱出对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多声部礼赞。布谷鸟横贯全诗的啼声(中古英语cuccu一词既是鸟的名字也是鸟鸣的拟声词)犹如一把魔法花粉,被洒到的一切都会重新焕发生机。

《春日已降临》别名《布谷之歌》,有时又被称为《夏日卡农》或者《雷丁轮唱曲》,因为保存原诗(包括乐谱)的唯一抄本是在英格兰东南部伯克郡的雷丁修道院发现的。这首轮唱曲是现存最早以英语作词的六声部复调歌。根据手稿上的有量乐谱(13世纪至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主要复调音乐记谱法),第一歌者从曲头唱到第一行标记红色十字的地方时,第二歌者开始重复第一歌者刚才唱过的旋律,以此类推。全诗的最后两行旁以红色拉丁文标注着pes(“足”,或译“基础音”),表示此为重复叠唱句。尤其难得的是,《春日已降临》原手稿上除了包含诗文—歌词以及乐谱本身,还完整保留了僧侣们以拉丁文添加的合唱指示:“除去负责基础音的两人,轮唱部分可由另外四人演唱,不应少于三人,最少不能少于两人。唱法如下……”我们不知道雷丁修道院的唱诗班僧侣是否认为这样的指示足够明晰——很可能如此,所以七百多年来《春日已降临》一直是中古民谣演出的常备曲目。它欢快而朗朗上口的旋律、生动模仿布谷鸣叫的人声合唱、悠扬的伴奏及其营造的令人愉悦的氛围,使它在现代听众中如同在中世纪一般受欢迎。

我的音乐,为何听音乐会生悲?

甜蜜不相克,快乐使快乐欢笑。

……

如果悦耳的声音的完美和谐

和亲挚的协调会惹起你烦忧,

它们不过委婉地责备你不该

用独奏窒息你心中那部合奏。

试看这一根弦,另一根的良人,

怎样融洽地互相呼应和振荡;

宛如父亲、儿子和快活的母亲,

它们联成了一片,齐声在欢唱。

(梁宗岱译)

以上出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八首的诗句,同样向我们展示着已经逝去的中世纪音景的一角。注家普遍认为诗中提到的弹拨乐器是鲁特琴,这种曲颈拨弦乐器源自古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乌德琴(oud,阿拉伯语“木头”),最晚于13世纪传入欧洲并经历一系列改造后,因为携带方便、音色婉转而成为中世纪吟游诗人最青睐的伴奏乐器,是名副其实的“诗琴”。在波提切利等中世纪画家笔下,鲁特琴一直是天使唱诵赞美诗时的标准伴奏乐器,象征天国的和谐以及神恩的甜蜜。由于欧式鲁特琴多由6至10组复弦构成(每组两根弦),当莎士比亚写“试看这一根弦,另一根的良人”,说它们“互相呼应和振荡”,他很可能想着某场自己近距离观察过的剧院或宫廷中的鲁特琴演奏。接着,诗人又将琴上拨出的悦耳和弦比作一个由“父亲、孩子和快活的母亲”组成的三口之家,同时影射由约瑟、小耶稣和圣母组成的圣家族,甚至是圣父、圣子、圣灵组成的圣三一。音乐、婚姻和宗教的隐喻合为一体,全部指向一种“齐声欢唱”,并在诗末尾的对句中并入这首诗“规劝繁衍”的主题:“它们的无言之歌都异曲同工/对你唱着:你独身就一切皆空”。

无独有偶,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一百二十八首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另一种常见中世纪乐器的创造性描写:

多少次,我的音乐,当你在弹奏

音乐,我眼看那些幸福的琴键

跟着你那轻盈的手指的挑逗,

发出悦耳的旋律,使我魂倒神颠——

我多么艳羡那些琴键轻快地

跳起来狂吻你那温柔的掌心,

而我可怜的嘴唇,本该有这权利,

只能红着脸对琴键的放肆出神!

经不起这引逗,我嘴唇巴不得

做那些舞蹈着的得意小木片,

因为你手指在它们身上轻掠,

使枯木比活嘴唇更值得艳羡。

冒失的琴键既由此得到快乐,

请把手指给它们,把嘴唇给我。

(梁宗岱译)

学者们通常认为本诗中“你”弹奏的乐器是“童贞女琴”。这种属于羽键琴家族的键盘乐器出现于中世纪晚期,是文艺复兴晚期至巴洛克早期的主要欧洲宫廷乐器之一,在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的宫廷中尤为盛行。最常见的童贞女琴的音域为三个八度半,有41个按键(25个白键16个黑键),琴弦用尼龙拧成,两根弦控一个音,联动杆、共鸣板和琴箱按键都是木质。也有少数注家认为黑夫人弹奏的是大羽键琴、翼琴或拨弦古钢琴,两者都是现代钢琴的祖先。但童贞女琴体型要比大羽键琴较小很多,演奏者常为女性,故而得名Virginal,也有一说认为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犹如少女歌唱的琴声。

显然,童贞女琴是本诗语境中更可信的选项。并且“童贞女”这个名字也与诗人多处描绘的“你”(黑夫人)的手指与其琴键之间的娴熟调情形成了诙谐的对照——被轻柔爱抚的“琴键/琴栓们”的双关意是“任何男子”,就如在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这类英谚中,Jack可以表示“任何男孩”。黑夫人的手指既然可以同时属于“任何男子”,诗人在对句中也只好退而求其次般地要求——把你的手指送给他们去吻吧,我只要吻你的嘴唇。

(作者为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