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文学既要创新也要守正;既要厘清边界又要不断超越;既要关注作品又要关注经验 专家探讨新时代文学的源流、经验与新变
来源:文艺报 | 杨丹丹  2023年05月06日20:06
关键词:文学批评

4月16日,“新时代文学:源流、经验与新变”论坛暨第五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沈阳召开。本次活动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辽宁大学东北文艺振兴研究院承办,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省期刊协会协办。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此次论坛召开的时机恰切、主题精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思索新时代文学如何更好地表述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中国现代形象等命题。《当代作家评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阵地,组织学者、评论家对新时代文学的源流、新变和未来发展进行整体梳理,为新时代文学探索更为广阔的道路,这是一种责任和气魄的体现。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利景认为,此次论坛将为建设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重要贡献。这也是辽宁省近年来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的集中体现。《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回顾了《当代作家评论》40年的发展历程,强调其紧贴中国文学脉搏及其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历史形成的无法割舍的血脉关系,培养了一批文学批评家,打造了一批典范性的文学批评文本。

本次论坛设置“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发展与流变”“新时代多元格局下文学发展的新经验与新趋势”“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新东北文艺发展”三个具体议题,借此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问诊把脉。与会学者、评论家围绕三个具体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观点:

一、新时代文学既要创新也要守正。创新是要发现新时代中国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思想,并要以新的审美形式讲述这些新时代故事,尤其要呈现出人民性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充分考虑新时代文学如何选取自身的文化资源、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如何打破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如何处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守正是要坚守中国新文学与中国独特现代化历史之间同生共存的关系。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各种话语逻辑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也应意识到中国新文学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中,要辩证理性地分析看待,既要守住文化底线又要自我突破,只有如此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二、新时代文学既要认清边界又要不断超越。文学性是新时代文学或者说是文学最为独特的地方,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明显的特点,也是新时代文学永远不能打破的边界。因此新时代文学创作要不断提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文学性要素的能力,将文学的边界夯实扎牢,筑起一面文学的高墙。唯有如此,新时代文学才能不断被经典化。在此基础上,新时代文学也要勇于面对新媒体、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冲击,不能躲避,要构建一种对话关系,以人文精神超越这些壁垒。

三、新时代文学研究既要关注作品又要关注经验。新时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家和有影响力的作品,并在审美层面上实现了新突破,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现代中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但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时代文学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很多作品在处理文学的向内与向外关系上仍然没有找到准确的平衡点,将历史、时代和社会经验融入个体精神叙述的力度还不够,落入只见故事不见灵魂的窠臼。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文学要在审美表述中构建自己独特的写作经验,而且这种经验是个人化、地域化、民族化和世界化的综合体。为此,一些与会者提出,要在“世界文学的同时代作家”视域中重新审视之前出现的文艺思潮、作家作品。在提出“新南方写作”“新东北文艺”等概念时,要充分尊重文学事实及文学经验,而非把复杂的文学经验简单化,把简单的文学现象复杂化。

整体而言,专家们在论坛上从不同侧面对新时代文学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对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必将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