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徽因与小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 | 王吴军  2023年06月02日00:17

林徽因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才女,许多人都喜欢她写的诗,因此,人们常常把林徽因和诗联系在一起,其实,林徽因的文学才华是多方面的,她和小说也有着不解之缘……

1936年,赵家璧为良友图书公司编辑《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一书,20人应约推选作品,除林徽因之外,茅盾、巴金、郁达夫、朱自清、叶圣陶等都是文坛名家。林徽因推选了张天翼、萧乾、罗淑3个人的小说,颇具眼力。尤其是罗淑,因为林徽因的推选,从当时的无名作者中脱颖而出,林徽因可谓慧眼识英雄。林徽因推选的罗淑的《生人妻》这篇小说,后来成了传世之作。由此可以看出,林徽因有着很高的小说鉴赏水平。

1936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0周年,萧乾要编一本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小说选集,当时,萧乾觉得最合适的编选人是林徽因,于是,萧乾就把编选这本小说集的工作交给了林徽因。林徽因不负萧乾所望,很快编出了《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一书,选入小说30篇。入选作者既有名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还选了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一篇小说,题目是《小还的悲哀》,当时这篇小说的作者署名是“叔文”。无论名家或非名家,这本小说选集所选的作品都堪称是上乘之作,包括张兆和的那篇小说,绝非因私人感情而滥竽充数。林徽因还为这本小说选集写了两三千字的《题记》,阐述了她对小说的精辟见解。林徽因编选的这本小说选集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当年8月份初版,10月份再版。50多年后,上海书店又影印出版。

对于当时的小说作家,林徽因非常赏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的名篇《边城》还未问世,林徽因便看出他以后在小说创作上必会有不俗的成就。有一次,沈从文去京郊香山看望在那里疗养的林徽因,随身带着一本自己的小说作品,准备赠给另一位诗人,林徽因见到后,很想得到沈从文的这本小说作品,沈从文就在这本小说集的扉页写道:“与其送给诗人,不如送给诗一样的人。”然后,把这本小说集送给了林徽因。

北平解放,林徽因有机会接触到了赵树理的小说。当时,林徽因与赵树理没有见过面,也没有文字交往,但是,赵树理小说中的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健康清新的生活风貌,使林徽因十分赞赏,她还从赵树理的小说中看出了沈从文的影响。

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伊始,就开始了小说创作。林徽因的第一篇小说是1931年发表在《新月》杂志上的《窘》,写的是一个中年教授与一个同事的女儿虽能随意相处却不能随意相爱的种种窘态。这是林徽因尝试写小说的开始,说不上有多深的思想内容,可是,她对教授微妙心理的细腻刻画和窘态举止的传神描绘,足以显示出林徽因小说创作上的才华。1934年,林徽因发表了《九十九度中》这篇小说,以内容鲜明、技巧娴熟名噪当时的文坛。对于林徽因的这篇小说,评论家李健吾著文赞叹道:“奇怪的是,在我们好些男子不能控制自己热情奔放的时代,却有这样一位女作家,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我所要问的是,她承受了多少现代英国小说的影响?”确实,林徽因的这篇小说把酷暑的北京街头形形色色披露细腻地描绘了出来,处处透露匠心,这是林徽因对小说的意识流创作手法非常成功的探索。

林徽因的小说多数是体现京派风格的作品,如《钟绿》《吉公》《文珍》《绣绣》这些系列小说,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因而,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的大题目,叫作《模影零篇》。《模影零篇》系列小说用回叙的笔调,追述逝去的人和事,文字淡淡的,却耐人咀嚼,读来感觉素雅、淡远、隽永。

林徽因对自己写的小说是充满自信的,她在编选《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时,毫不避嫌,将那一年她发表的两篇小说《钟绿》《吉公》都选了进去,在入选之作中,《钟绿》《吉公》都堪称上乘。后来,有人编了一本《京派小说选》,选取了林徽因的三四篇小说。

研究新月派诗歌,不可忽略林徽因。研究京派小说,也万万不可忽略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