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之星 | 刘文邦: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组诗)(2023年第19期)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刘文邦
刘文邦,笔名笑生春风,山东聊城市茌平区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摇曳岁月》《岁月有痕》。作品散见于《诗刊》《绿风》《诗选刊》《诗歌月刊》《阳光》《山东文学》《安徽文学》等。有诗歌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
作品欣赏:
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组诗)
花瓶
两只花瓶,分别抱着各自的年轮与色彩
在窗台上屹立不动
时间久了,就会有日子渗出
在各自的胸前,结晶出大红的玫瑰
这神来之笔,应是画师马良的绝世之作
花瓶是空的,仿佛空着深深的虚无与寂静
有时我似乎听到里面呼呼的风声
仿佛来自远方
又仿佛来自另一种空无
其实花瓶里也曾养过两枝玫瑰
它们仿佛是花瓶活在世上的生命
饱满而旺盛
玫瑰枯了之后,水也慢慢干涸
仿佛一切又回归原始
回归更大的落寞与虚空
空着的花瓶,在等着一场风
或者一场雨
把自己填满
2023.5.31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
而雨还在下
雨还在下
而麦子熟了
麦子在麦子上发芽
欲长成新的个体
麦子在纠着农民的心吐绿
直到整个村子都疼得颤抖起来
而我不会疼,可我也会
颤抖
麦子绿着
仿佛在金黄的夏天身上
又嫁接了一段春天
如同,在村子本就倾斜的肩头
又添加了一份疼痛
2023.5.29
谁又能挡得住一场雨呢
雨继续下。在人间
谁又能挡得住一场雨呢
世间万物,都含着一双泪眼
鸟把鸣叫里装满了水
一拍打翅膀
便有一阵雨落下来
沿着花香湿润的小径
一直往前走,漫无目的地走到
日子深处
乌云在加重乌云,仿佛有一座山
从空中压下来
此刻雨的小心思,无非是想
在树叶上多写上几行小诗
我走着走着,就听出了其中的奥妙
阳光走失好些日子了
也没人把它找回来
一天的时间,只供给雨声
不停地敲敲打打
人间足够博大
能盛下这么多雨水
我就这样继续走着
既听不见万物的欢呼
也听不见大地的抽泣
2023.5.29
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
五月如一枚青果,还没熟透
就落了下来
时间就像一阵风,一旦吹过
便踪影皆无
我甚至来不及怀念
麦子说黄就黄了
黄得竟如此丰满
应该感谢那场雨水
喂肥了布谷鸟的飞翔
它每叫一次
麦子就成熟一分
时间快得如闪电一样
但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
日子按步就班地排过来
如同我这屋顶上的椽子
每一根都有妙用
接二连三的雨水从天上倾泻下来
大地只是象征性地打了一下饱嗝
杏子,桃子,苹果,梨……
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果子
正在时间里慢慢长大
而父亲,在慢慢变老
他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
足够盛得下一场雨水
2023.5.29
五月的雨
五月的雨比初恋还黏人
都哭泣了三天了,还在哭
天空好像比人间的委屈还要多
不管怎样,石榴花还是不遗余力地开了
自下而上,仿佛一面红红的墙
它为爱而来
它为人间掏出一颗更娇嫩的心
雨继续,仿佛一个人的喃喃自语
它想说给世界听
可它自己也不知说些什么
它说着说着就会落泪
其实高处的乔木,低处的草
都有一肚子委屈。刚好借着这一场雨
好好倾诉一下
徒骇河的水位,肯定如物价一样
又涨了起来
一些不知名的野草肯定又陷在泥潭里
不能自拔
坐在五月的落寞里
所有的植物都轻飘飘的
都可以把情感托付给一场雨
雨多好啊,可以为所欲为地在人间
制造一场泪崩
2023.5.28
本期点评:
通读这组诗歌,能感觉到作者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独特性。以《花瓶》为例,“分别抱着各自的年轮与色彩”“结晶出大红的玫瑰”“仿佛空着深深的虚无与寂静”等句,既有视觉上的独特性,又兼顾语言的锻造,让人眼前一亮。同时,“抱”“空着”等词在灵巧地为诗句点睛,充分证明了新诗的特点:以语言抵达诗意。再来看另外几首诗,“阳光走失好些日子了”(《谁又能挡得住一场雨呢》)、“仿佛在金黄的夏天身上/又嫁接了一段春天”(《麦子熟了》)、“大地只是象征性地打了一下饱嗝”(《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等句,也都体现了以语言抵达诗意的特征。
无论是独特性,还是以语言抵达诗意的诗意发生路径,都在传递作者的文体自觉意识:诗人知道诗歌是怎样的一种文体,知道语言之于诗歌的重要性,知道需要在哪些地方发力。但“漫无目的”“为所欲为”“按部就班”等词又告诉我们:如果说这组诗还有可改进之处,也恰恰就在语言上。在下一阶段,作者或可在语言上多下苦工,继续追求语言的精确性。对新诗来说,语言的精确才是独特性的最好证据——只有精确,才具有不可模仿性与独一无二性。而语言的精确,首先是对自我的深度发掘:一个人对自我的发掘有多深,语言背后的意蕴就有多深。在下笔前,也不妨想想:对待一个事物,我的感受只是泛泛的、表面的呢,还是深刻的,且这个深刻程度是常人所不及的?如果是深刻的,我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传递出这种深刻?反过来,我使用的语言能不能让这首诗更深刻?总而言之,新诗的语言、自我、独特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诗歌写作中,语言的锻造与诗人对自我的召唤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可并驾而行。
——杨碧薇(诗人,批评家,鲁迅文学院教师)
了解刘文邦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刘文邦作品集
往期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