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真诚而质朴的现代知识分子 ——怀念王铁仙先生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郑崇选  2023年07月25日06:47

我的老师王铁仙先生走了整整一个月了,到现在我依然感觉有一点不真实,总觉得那样一种由他而形成的精神空间还在。“它是无形的,却是强大的。”这段日子,我每天都会读他的文字,试图一次次重新走进这个独特的空间。在他身体还健康的时候,我觉得老师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学术成果,又以为随时都可以找他聊天,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容易的,也因此总是一再忽略或者延宕。然而,现在王老师走了,看似稀松平常的很多日常都变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面对老师的文字。我一直在思考该用什么词语定义老师一生所做的事,中国现代文学和瞿秋白研究的著名学者、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优秀的高校管理者、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等,这些称谓都对,然而又都不够准确,无法抵达王老师的内心。对于这些词语,王老师可能嘿嘿一笑,不置可否。再次深入老师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有三个关键词确乎内在而深刻地贯穿了王老师的为人为学:真诚、质朴和现代知识分子。

真诚的学术精神

真诚是王老师最为看重的价值,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人最高的评价,鲁迅、瞿秋白、施蛰存、钱谷融的身上,他都用过。这几位先生既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一生都尊敬的人。对于王老师的学术世界,真诚也是最为恰当的价值判断。“真诚能发现别人无视或不敢正视的真实,从而到达了深刻的入口处。”“并非真诚就一定能达到深刻,但是真诚却是深刻的根本的最必要的条件。”

王老师在学术上“出道”是从瞿秋白研究开始的,这当然源于瞿秋白是他的至亲,不仅有骨子里的血脉相连,还有更为内在的精神传承,这种选择无论是从使命还是从问题自觉上,都是真诚的。站在当下的研究视角,王老师从《瞿秋白论稿》一直到《瞿秋白传》所开启的瞿秋白研究道路,可以说为之后的瞿秋白研究奠定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偏离反复,但走到现在,后来的研究者已经可以感知一个立体而丰富的瞿秋白。“白如霜雪,坚似磐石”,“勇猛精进,永不停息,是贯穿瞿秋白一生的人生态度”。而不再只是某一维度的单向判断,要么是文人,要么是政治家。王老师的真诚与瞿秋白的真诚相互碰撞、相互映照、相通相契,“以心发现心”,用真诚的学术态度发现了“更真实的瞿秋白”。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彻底贯通式理解和运用是王老师基本的治学路径。这样的学术选择放置于20世纪中西文化吸收排斥、交融冲突的时代语境中,无疑充分体现了真诚的学术精神,与曾经一度盛行的对于西方学术研究路径的依赖形成了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于王老师的学术研究,不是简单的理论工具上的应用,而是发自学术思想和根本价值认同之后的理性选择,关于鲁迅研究、瞿秋白研究、左翼文化研究、现代文学研究、新时期文学研究等都呈现出纯正融通的理论品质,示范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化用之后的研究范式。王老师的学术研究始终扎根于中国文本的中国问题,而不是西方理论的中国映射。他最反对的研究方法就是动辄引用西方理论术语,却对中国的实践充耳不闻,或者是用某些片面的、个例的现象去印证西方理论的观点。他用宏阔严谨的学术论文和系统大气的学术著作切实推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

王老师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生的志业。“学而优则仕”是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学术研究只是作为工具层面的一时热情,但王老师却经常会有忙于行政事务而不能专心治学的遗憾,在长时间从事高校行政工作的过程中,他把时间的边角料都一一填满,在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中都保持了追求学术的初心。在其学术成果合集《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后记中,王老师写道,“这里的大部分文章,是我2001年从行政职务解脱出来以后写的”,从中可以看出一种植根于灵魂的挚爱与虔诚。

质朴的人间情怀

王老师对“大自然里沛然的生命和一切本真的事物”总是保持着赤子之心,对于人世间的美好日常有着自然而纯粹的热爱。老师一生主要写作的文体类型是学术论文、散文、随笔,还有一些数量不多的旧体诗,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自然会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或清新、或稳健、或大气、或幽默,但它们的底色都是质朴,“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知识分子的启蒙情结根源于对现代性价值的追求,及其伴随的改革世界、改造人心的使命担当。王老师对于启蒙的理解主要表现在鲁迅研究的大量成果中,鲁迅关于启蒙和启蒙主义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内在地推动他担负起多个社会角色,以自己的方式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贡献了切实的启蒙力量。“现代启蒙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启蒙者的责任感和平民的立场与情怀,在启蒙主义者身上必然是统一的。”有一段时间,一些自诩担当启蒙大众角色的所谓知识精英,动辄宣扬要培养更多的精神贵族,“把贵族精神当作高尚精神的同义语”,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区别开来,“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的哀乐不屑一顾”,并以此自傲,这是老师所不齿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为人与为文的平民意识。

写作思想精深的学术论文之余,王老师还经常会写一些体现真性情、抒发真情感的散文和随笔,在“平静”的心绪中“时时鉴赏一片片光洁的、绿色的树叶”,感受“普通而值得赞美的人生”。王老师的散文很少写他工作中经常接触的政府官员和各界名人,散文集《平静》中几篇人物散文叙写的都是普通的高校干部,“很平凡的人”,比如人事处处长老汤、副处长崔等,他们都不是知名学者或者名流,但都有“忠于职守、乐于负重、少计个人利害”的可贵品质,给王老师“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文字中的王老师对平凡生命、人间烟火的珍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生动而具体的表现。王老师走之前,每次去看他,照顾老师多年的安徽阿姨总是一遍一遍地感叹“王老师太好了,王老师太好了,我从来没看到过他生气”。王老师的告别仪式上,安徽阿姨已经成为王老师家一员,压抑着自己的极度悲伤,忙前忙后,直到仪式结束。是的,王老师太好了,好到与之相处过的每一个人,包括亲人、同辈、同事、学生,以及更多的在老师人生历程相遇过的人,都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温暖记忆。

现代知识分子的坚韧持守

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一代代现代知识分子的探索与实践加速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当下的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踔厉奋发,更加需要不同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贡献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我这里所用的现代知识分子概念当然不是狭义上的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出现的知识分子群体,更不是仅仅附庸西方现代性理论的知识分子,而是基于中国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为建构不同时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价值、现代文明而不懈努力的知识分子。从这个层面来讲,王老师的生命和学术历程很好地诠释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核心内涵。“现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引导社会向前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觉的领导意识,同时又以平凡人自处。”“知识分子的根本的精神,在于总是在探索世间的真理,反思自我的真实。”在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的追求层面,王老师对真正根植于中国本土、具有内源性的,同时又综合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现代文明孜孜以求。他之所以推崇鲁迅,并在不同的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展开鲁迅的研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鲁迅的思想最为全面、最为系统也最为深刻地传达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内核和精髓,对专制的封建文化传统进行了彻底的反叛与抗争。王老师经常会强调鲁迅思想穿越时代的当代价值,提醒我们封建主义思想及相关的观念和行为依然存在,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五四’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又与古代文化传统有历史联系的现代新文化传统”。

关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王老师以其多年思考所得文学本质观重新进行思考。《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这篇晚年的代表性论文,在多种观点的细致辨析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主潮的角度梳理现代性在文学中的表现,在人学和审美的文学双重本质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现代转型发生于“1918”年的论断。这种切实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提示了现代转型背后文学自身发展的本体依据,创造性融通了现代性文学的内涵和本质的内在一致性,具有正本清源式的学术价值。

“知识分子应当做有价值的学术文化事业和参与其他力所能及的进步的社会政治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以平凡人自处”,这是瞿秋白的主张和身体力行,而这正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又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王老师身上同样有鲜明的体现。王老师不是纯粹学者身份的现代知识分子,而是相继担当了多个重要工作职务,但这并没有削弱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性,相反,因为老师能将长期持守的现代价值和现代理念融入不同社会功能的履行当中,因而更加丰富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当代意义。在《丽娃河畔逸事》《校风:高校的“首席教授”》《虚拟我的大学校园》等文中,王老师用灵动的语言对现代大学应有的精神和风骨做了生动的阐释,文中所传达的现代大学理念在他长期担任高校管理者期间都有不同形式的实践。

担任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主编也是王老师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浓墨重彩的一笔。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都是大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基础教育问题和症候最为集中的学科。作为已经功成名就的现代文学研究者,王老师之所以愿意花费大量的心力去承担起这项复杂而艰难的任务,与其骨子里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情结密不可分。他不愿看到也无法忍受所谓的“启蒙”一直停留在学术界的小圈子,进行封闭式的内部传播,学术成果看似很多,却没有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并没有从学术研究中吸收更多的养分。在主持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王老师提出了二期课改语文教材的基本特征,即“适切性、知识性、层递性、典范性”,同时建构了语文教学的“两个统一”理论,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作品整体感知和提高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的统一”。在每一篇课文的选择、教学导语的撰写以及思考与练习的设计中,王老师的学术思想都有或隐或显的具体传达。如今,经历又一轮中国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上海二期课改也成为历史,然而王老师所提出的一系列高中语文的重要命题和核心理念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语文教育的宝贵财富,静水流深,历久弥新。

宁静、平静是王老师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宁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宁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气氛,是一种高贵的态度,是一种美的境界”,虽然在他走之前都很少有时间完全沉浸于宁静或平静之中。现在,此刻,王老师终于可以好好体会和享受了,而我也在对《平静》的细细品味中一次次回到了老师营造的独特精神空间。

(文中所引语句均出自王铁仙先生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