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的书法师承谁?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如月  2023年07月27日09:21

鲁迅是最早书法协会的会员。对于鲁迅的书法,文坛上有一些纷争:有人说他就是简单写字而已,也有人说,鲁迅的书法自成一体,是一种高妙的存在。

关于鲁迅文学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而对于鲁迅的书法,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学者有独到见解。

鲁迅书赠瞿秋白条幅

“远遂宋唐,直攀魏晋”

鲁迅存世的文化遗产中,各类手稿可算是价值最大,也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笔笔最是值得世人称道。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和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的熏陶,我顺着鲁迅书法艺术这条线探索下去,对他的书法风格的师承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在鲁迅一生的书写史上,除家学之外,影响较大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他幼学时期的老师寿镜吾,一位是他的经学老师章太炎,而形成他成熟的书法风格的直接原因还在于他大量的抄碑活动。

鲁迅幼年时所尊敬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对他的影响是最具启蒙意义的。鲁迅从11岁起到三味书屋读书,共在三味书屋学习5年。他称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鲁迅的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看到寿镜吾先生的严厉,鲁迅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书法方面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寿镜吾常手抄汉魏六朝古典文学,而这也正是鲁迅读书的爱好。

鲁迅喜读魏晋文章,赞赏魏晋名士的风度,这是他后来着力研究嵇康、阮籍等名士的原因之一。汉魏六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时期,从鲁迅后来对汉碑及六朝墓志的收藏,能看出他对这一时代书法作品的爱好与重视。而鲁迅的书法也透着汉魏风骨,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鲁迅的书法艺术“远遂宋唐,直攀魏晋”。

书法师从章太炎

对鲁迅书法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位老师就是国学大师章太炎,鲁迅在日记中以“章师”来称呼自己的老师。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听章太炎讲段氏《说文解字注》《小学》等,他那时的文艺修养,是中西兼修、古今交融的。鲁迅的旧文学,本来很渊博,很笃实,经过章太炎的这一番启发,境界更进一阶了。

鲁迅对章太炎非常钦佩,对他也是非常尊敬,曾评价章太炎“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尤其被章太炎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所折服。章太炎的书法是尚碑的,鲁迅的治学与书法的碑派倾向都深受其影响。鲁迅还藏有章太炎送给他的一幅珍贵的书法条幅,内容是“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书赠豫材章炳麟”。此条幅内容取自《庄子·天运》,这段话是鲁迅和章太炎师生二人都喜欢的句子。

鲁迅得此书法的时间是1915年6月17日。当时章太炎被囚禁在北京,作为弟子,他多次去探望老师,可以看出彼此的感情之深。后来他在给友人曹聚仁的信中写道:“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鲁迅对章太炎一直是非常热爱和敬重的。

章太炎擅长篆书,曾以篆书作版书讲课,从鲁迅的手稿笔记中,艺术风格能明显看到太炎的影子,可见鲁迅是以章太炎书法为楷模的。

鲁迅书赠柳亚子《自嘲》

乾嘉学派的遗老

章太炎的老师是俞樾,俞樾为清道光年间进士,经学大师,工书法,篆隶尤为擅长。俞樾的老师是阮元,他们都属清朝“乾嘉学派”一脉。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继宋明理学之后的一个有很大影响的学术流派。乾嘉学派的学风是:言必有据,文章朴实,又称汉学、朴学、考据之学。乾嘉学派有一个分支,称为“扬州学派”,以阮元为代表。

阮元是乾嘉学派后期的杰出代表,“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不出锋,犹如汉隶”,倡导碑学思想。由于扬州学派的巨大影响力,又因为当时的许多学者同时又是书法家,如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直至清末碑学集大成者康有为,把碑学思想付诸书法实践,形成了一种带有朴学学术影响的碑派书法。阮元去世后,俞樾仍沿袭阮元的碑学书法理论,师法唐碑,形成风气。

鲁迅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底,于颜体和北碑兼备,悟得其中真谛,其笔法、章法等完全含蕴在日常自然的书写中,他的手稿,书写得更加精致,用笔上更加洒脱,文人气质更足,用笔不拘一格,充满了个人情感,起笔上藏露结合,含蓄内敛与舒展飘逸相结合,笔笔精准,洒脱自如。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道出了学术的发展不能囿于门户之成见。书法的发展同此道理,它作为最初记录语言和文字的符号,经过数千年文人们代代相传的演绎,成为一个艺术门类。

师承是书法发展的脉络,而不断的个性探索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在民国文人的学术圈里,鲁迅是极具代表性的文人书法家。用乾嘉学术与书法思想的脉络来贯串,从阮元到俞樾到章太炎这条碑派脉络承递下来,书法家的鲁迅可称为乾嘉学派的遗老。

(作者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