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海:良师益友忆沈老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海  2023年08月31日08:14

沈鹏(右)与张海

惊悉沈老仙逝的信息,我正在郑州忙于“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的一些工作,其中有“中外书坛九家作品常设展”,沈老为九家之一。孰料造化无情,瞬间天人两隔,令我十分惊愕!回思往事,感慨良多。

我与沈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识,迄今已半个世纪,交往既久,交集亦多。沈老乃我的良师益友。数十年来,给予我许多关爱、鼓励和帮助。沈先生长我十岁,当时他还不满五旬,我即尊称先生为“沈老”,直到今天。他在公开场合对我直呼名字,于信函中则以“兄”“仁兄”谦称,虽有不安但倍感亲切和温馨。近半个世纪,沈老每有书籍出版,总会题签相赠。

沈老的言行举止,温煦谦和,仁厚儒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交往轶事不仅让我终生难忘,而且也能给人以启迪,诚为书史佳话。

“创造力的实现”

1995年,我将出版第一本作品集《张海书法》,请时任中国书协代主席的沈老写序。沈老欣然应允,于赴新加坡途中,写出了洋洋三千余字的《创造力的实现》一文。他在文中写道:

倘若观者不限于“先声夺人”的定见,他那近二三年来的若干行草书新作水平实际上超出了早些年的隶书,在早先隶书达到的基础上登上了新的高度……他那有隶书作根底的行书与楷书,开拓出别一境界……

沈老不愧为艺术理论大家,他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捕捉到了我在艺术探索中的小小闪光点,以平实的语言,诚恳地指出我在书法探索之路上的得失。这既是客观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又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艺术批评,也恰好契合自己的艺术追求。沈老有理有据、冷静睿智的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十四年之后,我在江浙沪等地举办个人巡展,即以“创造力的实现”为题,意在以沈老的话时时激励自己,向观众汇报,展示我书法风格演变的历程,鞭策自己在书法上行稳致远,努力走向艺术的自由王国。

沈老《创造力的实现》一文还说到,他若能早看到我的学书自述文章,或许新近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会写得丰富些。沈老宽广的胸怀和谦逊的治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对我的肯定,也说明沈老和我一样,都秉持艺术创新的理念,知音和同道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情。

多年来,我始终以书法创新“一厘米”为目标,以《创造力的实现》为动力,潜心探索创新。在隶书中融入汉简笔意,形成“草隶”的个性风格。在行草书上,以《淡月疏星》集之一、二为代表的小字杂糅多家,稳步向前;以“一笔草”为契机,坚持不断探索,最终形成“破锋行草”的个性语言。沈老“创造力的实现”的告诫和期许,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在实践中不断被巩固和深化。

“学无涯而吾生有涯”

沈老清德洁行,儒雅睿智,自言从小羸弱多病,他曾私下和我戏称自己“从未风华正茂”。但他的作品却是恢弘磅礴,风华正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随着交往日深,通信往来也更为亲近,或赠书作著述,或送照片报刊,乃至药物补品。时间愈久,我受沈老仁爱友善的处事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愈多愈深。我素喜藏砚,某次得到一方卷书端砚,请沈老题铭,他十分认真,精心选择契合砚形制的铭文,并书写草稿七通,最终选定最满意的一件,其中有句云:“常记取学无涯而吾生有涯”。一句精辟的古谚出自沈老笔下,镌刻入石,便被赋予有温度的新内涵,对我来说,这是警醒,也是期望。我认为,沈老之所以选择这句古语,是他的内心真情流露,也是其书法创作的态度。沈老这种谦虚治学、严谨从艺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2021年4月29日,“闻道未迟——沈鹏诗书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再一次展现了一位九旬老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沈老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开幕式。展览结束前一天,沈老要去现场观看,中国美术馆负责人委托我去陪同。我陪其看完所有作品,期间,沈老时不时会让轮椅停下来,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其创作过程。我想,“闻道未迟”是“艺无止境”的同义语,与“学无涯而吾生有涯”恰是沈老一生的执着追求和真实写照。鲐背之年的沈老以实际行动为从艺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想不到那次却是我与沈老的最后一面。

我今年也八十有二,如果说十八年前“学无涯而吾生有涯”对我心灵有所触动的话,那么今天重读此语,可谓“震撼”。这些年自己虽然谈不上有多勤奋,但也未敢懈怠,这与沈老的激励是分不开的。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2020年,我的“八十初度新作展”在河南美术馆举办,之后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了我写的《岁月无私人有情——致诸位评论家》。文中有一句“鼓励之处用减法,批评之处用加法”,沈老看到后写信给我,称其“有情兼重理”,还特意说该句“诚肺腑之言也”。并且延伸到书法创作上去,他写道:“协会种种本应是学术性的群众团体,我在职时多次提到要防止和反对‘异化’。书写的提高,古人论述已有很多,东坡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对我独多启发。”当时我近八十岁,沈老近九十岁,十多岁之差,而心境如此相近。沈老借古人之口,既申明了自己书法创作的主张,也引起了我情感上的共鸣。实际上,沈老虽然以行草为主,但涉猎诸体。沈老任中国书协代主席期间,当时社会上质疑主席团成员不会写楷书,沈老建议:主席团成员每人出一本楷书作品集。沈老2003年率先出版了楷书千字文作品集,显示出扎实的书法功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老曾经多次莅临郑州指导工作,当时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但沈老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不满意的作品当场销毁,处处体现出他为人为艺的严谨认真。因此我认为,沈老信中“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其实蕴涵更多的含义,他想要传达给我的是超越文字表面的感悟和思考。

2005年,我曾请沈老题过“张海书法艺术馆”馆名;沈老九十岁那年,又请他题“砥呴亭”。因高龄写字不易,故我坚持付稿费,但沈老一再拒收。无奈,只好送呈奥运会的纪念品才勉强收下。所题“砥呴亭”出神入化,一任自然,刻匾后光彩照人,诚“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代表作,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沈老在任职中国书协代主席、主席期间,始终关心书法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他曾在来信中写道:“书界的一切成绩,都是大家协同努力的结果,河南在各省中为翘楚,这是大家共识,我个人也时常提及。我总觉得应多让地方‘诸侯’发挥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他也有一些担忧。沈老曾谈到“书法繁荣后的思索”,沈老立足时代的高度,以超前的眼光,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怀有强烈的“危机感”,在肯定“繁荣”的同时,提出要淘汰与时代不相称的“浮光掠影”,冷静地看到书法现状的问题所在。事实证明了沈老的远见卓识。

沈老任职第四届中国书协主席之初,即提出书协二十年(2001-2020)发展纲要。部分主席团成员对“发展纲要”的提法有异议,我认为虽然书协为群众性团体,不能和国家的“发展纲要”相比,但道理和本质是一样的。近年来,网络上对沈老书法有些杂言,作为无量化标准的书法艺术,读者见仁见智,这种现象很正常;但其中也有恶意中伤歪曲者,这就另当别论了。对此,沈老十分包容大度,体现出可贵的儒雅君子之风。沈老从中国书协主席位置上退下来后,热心书法教育,提携后学,他提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十六字教学方针,言简意赅,令人受益匪浅。

沈老离世是当代书法界的重大损失,我也失去一位良师益友。正是在沈老的鼓励下,我在艺术创新之路上不敢停下脚步。“纸上音容即手温,凝情一瞬驻青春。”(沈老诗句)沈老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个性风貌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成为鼓舞一代人不断探索前行的可贵精神财富。

(张海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