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清漪创办女子职业学校
来源:北京晚报 | 诸天寅  2023年09月07日08:04

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鲜为人知的是,在八十多年前,一位女子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北京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她就是纪清漪。

1936年,为了让一些小学毕业后便失学的女童有更好的生存条件,纪清漪敢为天下先,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可惜的是,由于战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纪清漪创办新声女子职业学校,只维持了一年多时间。

纪清漪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设计,以及她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对今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作用。

纪清漪(1904-1998)

旧时失学女童生活悲惨

纪清漪是笔者的老学长,她于193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我于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9年8月,我在一篇纪念抗战胜利的文章中得知,1929年,纪清漪冒着生命危险,向国人曝光了日本最高机密文件——《田中奏折》,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全面计划,令世界哗然。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想找纪清漪详细了解当年《田中奏折》在中国被披露的过程。纪清漪当时是北京文史馆馆员,通过北京文史馆的帮助,我打听到纪老的住址和宅电。我在电话中说出了准备拜访她的想法,她爽快地答应了。

1989年10月的一天上午,我来到纪老家,其时她已经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身体健康,眉宇间透露出坚毅和刚强。第一次见面,我们谈了整整一个上午,她向我详细讲述了60多年前披露《田中奏折》的那段往事。

在后来的交往中,我还了解到她更多的过往。凭着她的记忆以及记事本所记,她向我还原了八十多年前创办新声女子职业学校的经过。

纪清漪(1904-1998),祖籍河北沧县,自幼随父移居东北齐齐哈尔,是清代大学者纪晓岚的第七代孙女。

1931年,她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先到东北同乡王之相担任校长的北平俄文法政学校工作,在教务处任文书课课长。一年多之后,王之相调离北平俄文法政学校,纪清漪也随之离任,来到北平市立第二女子中学教国文。

她在女二中任教时,看到不少小学毕业的女学生没考上初中,因家庭贫穷无力继续读书,便流落街头去拾煤核,到垃圾堆里拾荒,甚至沿街乞讨;更有甚者,沦落到烟花巷成为雏妓。

这种悲惨的社会现象强烈地刺激着纪清漪的心,她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决部分未成年女童的失学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的想法,让失学女童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凭借一技之长,解决生存问题。

在当时,要办女子职业学校,第一步是要取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第二步要设法筹集办学经费;第三步要租借校舍、延聘教师、招收学生。

纪清漪在北大读书期间,为了补贴学习和生活费用,曾在课余时间到市教育局帮助缮写文件。她干了一个学期,每月得到10元钱报酬。那时,她对这份工作十分认真,缮写文件时,抄写准确,字迹工整,很少有涂抹重写之势。因此很受教育局雷局长等官员的好评。

1935年末,为了申办女子职业学校,她再次到教育局拜见雷局长。雷局长接见了她,纪清漪向雷局长谈了自己打算创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的想法,还说了她的办学宗旨和拟办的科目。雷局长听后,连说“很好”。雷局长还鼓励她:如果办成了,等于为女子职业教育开了先声。于是,雷局长说:“这所学校可否取名为‘新声女子职业学校’,表明是发出了创新的声音。”纪清漪认为这个名字还不错,便接受了。

雷局长又补充说:“办学的立项我可以批准,但办学的经费要靠你自己去筹款。”纪清漪说:“您放心,只要批准我们办学,经费当然由我们自己去筹措。”雷局长说:“那就好。批准的事没问题,我这里预祝你开办成功。”纪清漪顺利地领取了办学准许证。

1929年12月纪清漪获讲演比赛第一名

学生不收学费 分设三个科目

第一件事顺利地解决了。接着纪清漪便去找同乡王之相、刘国扬等人共同商议筹集办学经费的问题。最后商定连同纪清漪本人,每人出资50元大洋,共筹集到大洋300元。同时聘请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2人。初步决定设置缝纫、会计、编织三个科目。三位专职教师中由田李云教缝纫,一位姓吴的教师教会计和珠算,还有一位姓刘的教师教编织。两位兼职教师教文化课,一人教国文和政治常识,另一人教算术。几位教师都是女教师。纪清漪自任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田李云老师很能干,教学水平也较高,纪清漪便委任她做教务主任。这些延聘来的教师大都是纪清漪的朋友,她们受纪清漪办学宗旨的感召,一律尽义务,不要一分钱报酬。

她们先是在西城北新华街附近一条叫受水河胡同(今位于西城区,东起振兴巷,西至佟麟阁路,原称臭水河胡同)租到一所小院(10号院),里面有北房三间,东、西房各三间,打通后做教室,南房小一点,做办公室。她们还用筹集来的经费,购买了20台缝纫机,又买了布料、毛线和算盘等办学用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学校初步就绪。纪清漪随即张贴出了招生广告:学生一律不收学费,学制定为三年,均为走读,生活费自理;招生范围是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的女生。

新声女子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张贴出去以后,在当时的北平城引起了轰动,人们交口称赞这一首创的善举,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纪清漪和几位教师耐心地一一予以回答。由于报名的人数太多,限于校舍的容量,纪清漪亲自面试,最后确定招收30名学生,分别编入会计、编织、缝纫三个班,每班10个人。同时,学校规定,如果初次所学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调换再学另一门技能。

1936年2月,寒假结束后,北平城里的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正式开学了。

为了节省经费,学校只举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开学典礼,纪清漪请到教育局雷局长以及王之相等社会知名人士莅临并讲话,纪清漪也在典礼上讲话。她勉励学生一定要做到勤勉、敬业、乐群,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争取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毕业后很好地为社会服务。

新声女子职业学校开办后,在校长纪清漪的用心指导和全力投入下,办得有声有色,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开学后,课时安排为:上午学习笔算、珠算和国文、政治常识;下午学习缝纫、毛织、刺绣、补花等类女红课程。第二年又加设了保姆培训班,学习育儿、医学常识,也很受欢迎。

几位教师,不论专职和兼职,都很认真负责,显示出很高的工作热情;学生们也都很勤奋努力,刻苦学习,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编织班和缝纫班的学生已经能够生产出各种成品。1936年秋季,新声女子职业学校在中山公园举办了学生作品展卖会,事先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

由于学生生产出的毛衣和童装做工精巧,款式新颖,价格低廉,结果数百件展品一天就被参观者抢购一空。展出期间参观者始终络绎不绝,十分踊跃,最后只得把供展览用的几件展品也都一一售出。

这次展卖会为新声女子职业学校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用卖掉展品所得的钱及时补充了办学经费,添置了布料、毛线等用品。办学的初步成就,使纪清漪等几位创办人大受鼓舞,她们一起商议,计划几年内把学校办成能出口刺绣、补花等产品,甚至能够创汇并设有托儿所的工厂式学校。

1931年纪清漪学士学位照片

开办一年多 因战事“夭折”

正当新声女子职业学校办得很有起色的时候,1937年7月,爆发了“七七事变”。在北平沦陷后不久的一天傍晚,伪派出所的一位警察,悄悄来到纪清漪家,告诉她的名字在搜捕的黑名单上。

这位警察说,他知道纪老师是位好人,做的都是积德修好的善事,办学校为穷人的孩子谋出路,所以才不惜冒极大风险来报信,请纪老师赶紧躲一躲,等过了这阵风头再回来。

警察走后,为了长远打算,纪清漪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拿了一个皮箱,装了几件随身换洗的衣服,带着孩子马纪龙,雇了一辆人力车到北新桥17号一位叫张太太的朋友家暂时躲避起来。

当打听到平津铁路通车后,纪清漪买了车票,带着儿子来到天津。暂避一段时间后,她又去重庆找夫君马毅,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由于情况紧急,纪清漪离开北平时,顾不上对新声女子职业学校进行安排,就匆匆别过。此后,又逢战乱,虽然纪清漪心里一直惦记着学校,但她一直不知道学校的情况。

直到多年后纪清漪重返北平,才了解到新声女子职业学校在她离开北平后不久,就由于没有了负责人,教师都不再来学校上课,学生也不再来上学,学校相当于自行解散了。当时,担任教学主任的田老师,不得不把缝纫机变卖后,交了校舍的租金。这样,这所北平最早的女子职业学校便在日寇入侵的炮火声中夭折了。

数十年后,纪清漪回忆起来也感到非常惋惜。她在开办职业女子学校时,还有很多宏图壮志:打算开办保育员培训班,满足社会上对具有育儿知识和医学常识的保育员的需求;打算开办设有托儿所、幼儿园的校办工厂,生产童装和加工毛线制品以及刺绣、补花等可供出口的产品,让女子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到校办工厂当工人,解决她们的生计问题;托儿所、幼儿园既可对外招生,又可让校办工厂工人结婚生子后,将孩子送进托儿所,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可惜这些美好的设想在国难中全都化为泡影。

尽管这所女子职业学校仅仅存在了一年多时间,但它开启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上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笔。

1928年纪清漪与马毅的结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