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手稿《林海雪原》征集始末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版本馆时,特意驻足观看了《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经典红色作品手稿及图书版本,他感慨地说:“这些书当年都看过,激励了多少人啊。这些优秀的老作品、老片子,现在也应该拿出来看一看、放一放。”
自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这十七年是中国红色文学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其中“青山保林,三红一创”最具代表性。
“青山保林,三红一创”既是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高度集中,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艺术高度统一的体现。这八部作品不仅描写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现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而且还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它们的出现对中国社会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即用革命理想主义塑造人民的思想,激励人们不断地前进,进而指导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正因“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在中国革命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至今,征集这八部作品手稿便成为文学馆的一个重要工作。经过38年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馆已先后将《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的原稿,以及《红日》电影剧本手稿征集入库。但仍缺失三部作品的手稿,其中便有曲波先生的《林海雪原》。该稿听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已丢失,曲波先生曾多方寻找未果。
《林海雪原》是一部表现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东北剿匪战斗的作品。它讲述了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其中,小说着重描写了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是曲波根据自身经历创作而成。
京剧《智取威虎山》便改编于《林海雪原》,其中“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这句唱词,是极为经典的唱段。
一
自1999年入职文学馆,我长期负责征集工作。红色经典手稿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曾经历《红岩》《红日》《清江壮歌》《小英雄雨来》等手稿的入藏。文学馆曾几次举办馆藏红色经典大展,很可惜一直缺失《林海雪原》手稿,每每想起自己总是难免遗憾。
没想到,近期当我代表文学馆与曲波家属商谈曲波先生百年诞辰活动时,他们说前不久在家中偶然发现母亲刘波手中还保留有一些《林海雪原》的残稿,其中有两个章节为父亲曲波的笔迹,另外一些则为他人的代抄稿,但父亲在上面进行了认真修改。作为家属,他们也正在认真考虑这部手稿最后的归宿。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激动,没想到经过半个多世纪居然还存有《林海雪原》的手稿,虽然它并不完整,但已弥足珍贵。我随即代表文学馆表达了收藏《林海雪原》手稿的强烈意愿,并表示文学馆不仅有一流的手稿库房永久珍藏这部手稿,同时还有一支优秀的馆藏研究团队在长期研究作家手稿,而且文学馆还会定期举行各种展览向社会展示包括作家手稿在内的文学档案资料。如《林海雪原》手稿能入藏文学馆,其意义与影响十分重大。家属听我讲述后,非常高兴,他们表示会认真考虑文学馆的征集意愿。
不久,当我再次拜访曲波家属时,他们告诉我经过家属协商,他们愿意将此稿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次就可以将它带走。同时他们还表示,会将曲波先生创作《林海雪原》时用过的小书桌以及其他文学资料稍后一并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他们相信文学馆一定能很好地保存这部手稿,利用好这部手稿,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
当家属拿出《林海雪原》手稿时,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捧在手里,一页一页慢慢地翻看。手稿虽有破损、折痕,个别页码还出现断裂,但整体保存较好,每一章节都很完整。正如家属所说,有两个章节为曲波原稿,另外则为抄稿,但他们肯定这不是母亲刘波的笔迹。看后,我小心地将它放入文件夹中,用袋子装好。离开时,我再次向曲波家属表示谢意,感谢他们对文学馆的信任!感谢他们对文学馆征集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登记这部手稿前,为更好地了解它的情况,我仔细地翻阅这部历经半个多世纪“失而复得”的珍贵手稿。
该稿第一页正中间贴有一张“杂志发稿簽”(76mm×100mm),稿簽写有“人民文学 1957年 第2期 第18篇 共118页 计50000字”。全稿总计98页,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均被粉色小布条在右边整齐地装订好。作者、抄稿人均用蓝黑钢笔从右往左书写在25×20=500的竖格稿纸上( 357mm×250mm),每页手稿都有多处编辑用红笔修改、删除的地方。每页稿纸左上方分别有红色和蓝黑色标注的不同序号,红色序号为1-98,蓝黑色序号为00319-00416,这应该是编辑使用了两种统计方式来标注页码。
认真阅读后,我发现该部手稿的五个部分是连续的、完整的章节。
“一 受命”,共20页,由第1页-第20页组成,此章节为代抄稿,曲波做了个别修改。
“二 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共32页,由第21页-第52页组成,其中第21页-第48页上半部为曲波笔迹,第48页下半部-第52页为代抄稿。
“三 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共12页,由第53页-第64页组成,其中第53页-第59页为曲波笔迹,第60页-64页为代抄稿。
“四 夜审”,共15页,由第65页-第79页组成,此章节为代抄稿,曲波做了个别修改。
“五 蘑菇屯老人神话奶头山”,共19页,由第89页-第98页组成,此章节为代抄稿,曲波做了个别修改。
其中第二、三章节最为珍贵,因为这两个章节绝大部分是曲波先生的笔迹。在这两部分中,曲波对每一页都进行了多处修改。可见他对这部小说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在第23页,曲波原本这样描写王团长与少剑波和田副司令在对话后的动作:
田副司令走了出去 ,王团长和剑波对笑了一下,
但曲波可能觉得这样表述过于简单,人物内心活动不过丰富,于是他便在这两段中间增加了这样一段田副司令心里的活动:“为了看看即将出发的小分队,同时不耽误剑波的准备,便戴上军帽,说了声‘快准备你的卫生兵’,便走出门去了。”这样表述后,田副司令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惹人喜爱。
在第26页,曲波最初是这样描写少剑波对白茹的不欢迎:
剑波还是不耐烦:“别啦!别啦!女同志不成!”
但这样写给人感觉过于直白,似乎有心无力。后来,曲波便增加了一句少剑波对白茹的形象描述,以此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
看她的身体轻的像只鸽子,全身的力气也没有刘勋苍一只手的力气大。
一个小白鸽还想去打猛禽,痴人说梦。猛禽就够少剑波打,还要分心照顾一个弱不经风的白鸽,这太难了。
在第32页,曲波起初是这样描写杨子荣和孙大得寻找线索的不易:
杨子荣和孙大得来到捡鞋的地点,他们像旷野里找针一样,寻遍了周围所有的山头,所有的小沟。
曲波后来觉得这样表述似乎还不足以表现出他们的困难,于是他在“杨子荣和孙大得来到捡鞋的地点,他们像旷野里找针一样,”中间又添加了这样一段描写“在这密不见天日的大森林里,在这密不露地皮的烂草丛中,”已经是旷野,又还不见阳光、不见大地,这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的英雄正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完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
二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这部手稿的章节与1957年2月《人民文学》杂志社刊登的《林海雪原》节选章节完全一致,只是很可惜缺少了《破天险奇袭奶头山》这一章。原来在筹划出版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该稿推荐给了《人民文学》杂志社。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秦兆阳看到书稿后连夜审读,同样他也被小说故事所深深吸引,“看到困得一个字也看不了了,才睡”。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从《林海雪原》中选载了全书中的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即《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他们认为这六章“在全书中自称段落,恰似一个完整的中篇;”。刊登时,秦兆阳亲自撰写按语,向读者热情地介绍这部小说。在按语中,秦兆阳认为《林海雪原》的出版“将是我国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可喜的收获”。
我推测该稿很有可能是人民文学杂志社在刊登小说完毕后,将手稿退还给了曲波。但第六章当时就已缺失还是后来缺失,不得而知。曲波夫妇收到这些手稿后,精心将这些手稿保存起来。历经六十六年,这些手稿还能完整保留下来,没有散失掉,真的要感谢刘波女士。刘波不仅是曲波情感上的人生伴侣,还是他生活中的好帮手。当丈夫在进行创作时,刘波总是一个人默默承担起繁重的家务,不让曲波分心,尽量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她总是告诉孩子们不要吵闹,爸爸在写作。到了星期天, 她还特意带四个孩子到公园玩。而且,刘波还是曲波小说的第一个阅读者和誊抄者,她总是在认真阅读后给丈夫提修改意见,帮他改进。因为她的字迹俊秀,她还负责把丈夫已创作完成的部分抄写在新的稿纸上。但对于母亲刘波是如何保留下这部手稿,曲波子女因长期在国外生活,他们也不是很了解。最近几年母亲刘波身体也不是很好,近期一直住在医院,老人对以前的事情也记忆得不是很清楚。我想无论怎样,正是因刘波老师的用心收藏,这部稿子才能历经岁月变迁而存留至今。
三
谈起《林海雪原》的创作,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旬。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曲波主要工作就是要通过宣传党的理论方针,鼓励职工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做好这项工作,曲波通常需要在单位做政治思想报告。在报告中,作为亲历战争的军人,曲波常讲起当年自己与战友们在东北牡丹江地区剿匪战斗中那些可歌可泣、浴血拼杀的故事。每次演讲,他讲的总是那样慷慨激昂,热泪盈眶;台下听众也听得是极为感动,备受鼓舞。随着时间推移,曲波渐渐不满足于只是通过口头宣讲来宣传英雄事迹,他很想将那些牺牲的战友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的故事能永久地留存下来。渐渐地,他萌生了创作的想法。1955年2月,曲波决定动笔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这件事,曲波只告诉了妻子刘波。因为他知道妻子一定会理解他。刘波非常支持丈夫的这个想法,并答应替他保密。夫妻俩商定,写作这件事连孩子也不告诉,并还要瞒着他们。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在家里创作时,即使在白天,曲波也要挂上门帘,他写作的书桌抽屉也一直开着缝。只要听到有外人来,曲波就会立刻将书稿塞入抽屉,然后再若无其事地招呼来客。直到小说完成,也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曲波在创作小说。创作开始后, 曲波一直沉浸在对战友们的深切怀念中, 写到动情处,他常常泪湿衣襟。由于指挥林海雪原剿匪战斗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些惊险激烈的战斗经历为曲波积累了大量素材,所以曲波的创作相对比较顺利。尤其在描写土匪所说的“黑话”时,因曲波对当地东北土匪的黑话了如指掌,所以写起来非常自如。
妻子刘波不仅全力支持丈夫写作,同时还甘愿做他的义务抄稿员。参军前,刘波也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有时,曲波一天能写1万字,而刘波却要用两三天才能抄出来。遇到曲波空着的地方和他生造出的字,刘波还要费神去查字典才能补上。
1955年,曲波和妻子刘波奉调北京。曲波很快便被任命为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工作之余,曲波继续自己的创作。对于这部小说,曲波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小说初稿写完前3章、已经有15万字时,曲波感到自己写出的文字根本不能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他便把原稿付之一炬。每当曲波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牺牲战友的英勇事迹就一直在心里激励他,要他坚持写下去。正是由于这种情感,曲波一次又一次拿起笔,继续自己的创作。一天夜里,当曲波写到杨子荣牺牲时,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潸然泪下。他把妻子刘波叫醒,说自己写到杨子荣牺牲,写不下去了……
搬到北京后,曲波家中房间少,放不下两张桌子,妻子刘波便在缝纫机上帮曲波抄稿。每抄完一个章节,她就用毛线和布条细细地装订起来。这一时期,曲波也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创作。有一次,一机部办公厅召开传达中央文件的大会,由于事先已看过文件,曲波便坐在会场专心致志地偷着写“小分队驾临百鸡宴”这一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在认真地作会议记录呢。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作,曲波终于写完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初稿完成后, 妻子刘波特意买了两米做衬衫的布剪成包袱皮, 将文稿分装成两包。曲波很想试着去投稿,他希望自己辛苦创作的这本书稿能有机会出版,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曾经为新中国做出过怎样的牺牲,我们的部队曾有过像杨子荣、高波这样的英雄。但曲波夫妇对图书出版完全不了解。刚好,他们家对过就是外文局大楼, 大楼外面挂着“中国文学杂志社”的牌子。于是,曲波对妻子说:“路远的不好去, 咱先去近的地方看看吧。”很快, 夫妇俩每人拎着一包稿件就去了“中国文学杂志社”。进了大楼他们发现, 里面大多是外国专家。听说是来投稿, 一位负责接待的同志问是什么语种, 曲波说:“是中文。”这位同志笑着说:“我们只负责把中国文字翻译成外文。”他建议曲波夫妇去东总布胡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投稿。于是,夫妇俩又坐公交车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到了门口,曲波对稿件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说:“我不是作家, 你们给看看行不行?如果不用, 你们打个电话我来取。”他再三叮嘱工作人员,打电话一定要打到他家里,千万别打到单位。他怕单位同事知道后走漏风声。
那时候,写文学作品的人很多,每天人民文学出版社都能收到全国各地寄来或送来的各种书稿,稿件早已是堆积如山,而那时出版社的编辑比较少,对于这些送来的稿件,他们其实是很难及时审阅的。二、三个月过去, 出版社那边音信全无。曲波感觉自己这部稿子应该是没有什么机会了。直到有一天, 一个自称是龙世辉的编辑打电话到曲波家:“曲波同志, 你到出版社来一趟吧。”曲波以为书稿要被退回,他到出版社一见到龙世辉便说:“我是来取稿子的。”龙世辉一听,哈哈一笑:“我们是要出你的稿子了。”年轻编辑龙世辉由出版社安排负责该稿的编辑工作。他告诉曲波,自己打开《林海雪原》书稿一看, 稿纸有大有小, 每一沓都用各色不同的毛线拴着, 字体老长, 一个个伸胳膊撂腿的, 很不好认。起初读稿时, 龙世辉对这个装订粗糙的书稿并没抱什么希望。可当他一页页翻下去, 他越读越兴奋,他完全被小说中惊险传奇的战斗故事所吸引。尤其是读到“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和少剑波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他。不知不觉,龙世辉就沉浸在这个故事当中了。读罢书稿,龙世辉马上向出版社副社长楼适夷作了汇报。最后,出版社总体上肯定了这部小说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只是需要在语言艺术等方面要进一步修改。
在这次面谈中,龙世辉建议曲波在一群男人的战斗中增加一些诗性与爱情文字。回家后,根据龙世辉的建议,曲波对小说进行了精心修改,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增加了女卫生员白茹这一人物的内容。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曲波终于把小说修改完毕。1957年9月,《林海雪原》由人民年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出版后,《林海雪原》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从1957年9月到1959年11月,二年的时间,《林海雪原》印刷近十次,累计印数超百万。除此之外,《林海雪原》还以各种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播。1958年5月,由焦菊隐担任导演,北京人艺排演的四幕九场话剧《林海雪原》在北京人艺公演。中国京剧院则根据小说前8章改编成现代京剧《林海雪原》。同年,上海京剧院创作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此后,《林海雪原》还分别改编为评剧、评书、电影等。直至今天,《林海雪原》依旧被读者翻阅。
今年是曲波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此文行将结束时,请允许我向曲波先生致敬!感谢他为中国文学奉献了《林海雪原》这样一部精彩的红色经典小说!同时,我还要向刘波女士致敬!感谢她为中国文学史保留下这部珍贵手稿!最后,我还要向曲波子女致敬!感谢他们无私的捐赠和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信任!
看着《林海雪原》手稿,我由衷地想对它说一句:欢迎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