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报》与谭正璧
来源:藏书报 | 谭篪  2023年09月21日09:26

手头有一册16开的《书报》──1945年抗战正式胜利后不久出版发行的。此时,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真正和平还没有到来,战火没有熄灭,生活依然十分艰难。谭正璧在中国书报社任编译所所长,这份《书报》就是他主编的,也是唯一的一期。因受坐班制约束,其夫人健康极差,无法照顾八口之家,他一月后即辞职,在家审稿,拿一半薪金一万元法币。当时米价为几十万元一石,可知生活之艰辛,不得已以六谷粉、苞米粉、洋山芋等充饥。

那年年底前,谭正璧的短篇小说集《琵琶弦》《血的历史》由中国书报社出版发行。两书分别用历史借喻和现实直书的手法,揭露和鞭挞了日伪汉奸的险恶行径;颂扬了普通老百姓的民族正气。《琵琶弦》由发表在抗战时期的作品集成;《血的历史》则由抗战前后的作品集成。说起此书的出版,还有一段缘由:

“昨天之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过,我会有着把这一本小册子出版的必要的。但是,昨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这是几位最能知道我的学生专程跑来告诉我而我才看到的,竟无缘无故地置我于什么文坛健将之林,我便觉得有一种严重的力在压迫着我。八年来一言难尽的困苦生活没有把我磨折死,而这一种力却在威胁着我此后的生存,于是我不能不把这几篇曾在各种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重印出来,请大众来作公平的判断。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但是这些文章大半都发表在与敌伪不无多少关系的刊物上,所以不能不在这里略作申明。我以为如果一个做地下工作的人,为了工作上的必要,而不得不混到敌伪组织里面去,国法不以为有罪,那么我虽然不是奉命而行,而把这种普通刊物所不能发表的文章在与敌伪有关的刊物上发表出来,在我良心上是万分可告无愧的。这全是事实,像本册里的《琵琶弦》,因为在《春秋》发表,所以那本来和前两段文章同样长短的第三段文字,系影射敌人加我的暴行,全给敌伪检查处删去了,只剩了寥寥数语,以致第一段中所写秦努才经过那荆棘遍地的街道所引起悲愤的原因,在后文中竟失去了交代。又如《孟津渡》原名《迎王师》,《永安月刊》已排就将付印,给伪检查处全部抽去,但我不甘心,终经改换题目在外埠的一个有背景的周刊上一字不删地发表了出来。还有其他的因了我的文章而牵累编者受到种种麻烦,和出版者受到无谓损失的事,不知道有过多少次,正是一时言之难尽。”

“我认为莫大遗憾的,就是在敌伪势力笼罩下的文坛上,反而从不曾有人目我为他们的同类;到了现在应该分别黑白的时代,反武断地置我于我向所不屑与之为伍的什么文坛健将之林,那即使砍去我的头颅,夷我的十族,我也不甘于承受。而且因此使我深深后悔,我不曾学那真的存心只为稿费,而始终不露他的真姓名写稿的人。因为假使当时我也这样做,至少可以不致引起敌伪的注意,而且还可以写些阿谀敌伪的文章来博取较高的稿费,而又永远没有人加我以什么文坛健将的丑号。如果做得十分秘密,到了现在,还可以摇身一变,而博得‘忠贞文人’的荣名。但是在我,如果真是这样做时,虽然或许可以一时侥幸免去别人的指摘,可是良心的责备,将使我终身感受莫大的痛苦而无以自拔,我还是绝不愿意这样地做的。”(以上均摘自《琵琶弦》题记)

王慧青在《档案集萃》中,看到《书报》第一期评论说:

“《书报》1945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由中国书报社编译所编辑,郑友灯发行。该刊以研究复兴民族文化、介绍新书刊、文化动态和重要作家、刊载读书感想和文化人士的抗战生活回忆、新书题记等为主,仅出一期即终刊。”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书报》第一辑,1945年11月20日初版,16开本。”

“该刊主编谭正璧(1901—1991)一名谭雯,字仲圭。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34年任北新书局编辑。抗战期间,任新中国艺术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在中国书报编译所任职,主编《书报》杂志。短篇小说集《琵琶弦》是谭正璧四年中借史事来暴露敌伪丑恶的小说,曾在抗战期间严密的敌伪检查制度下漏网登出,而博得大量读者的赞许。经作者重新整理,这次由中国书报社作为中国文库之四出版。该刊上他的《“琵琶弦”题记》就是为该书出版而作。文中写出了该书出版缘由,作者当初写这些文章的用意‘我始终紧抱着两个主旨:一是借题来灌输抗战意识;一是借事来暴露丑恶。’同时,作者讲述了自己被人误会、曲解和遭受敌人迫害,以致家人贫、病和离散的苦难。并表示‘此后如有适当的机会,我还要把我和这相类的文章陆续重印出来。’”

“该刊第一篇文章是梧群的《复兴中国新文化之路》,从世界文化的趋向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来、抗战前后的文化动态、如何适应民族特性、肃清恶劣的行帮主义和别忘了学术无国界,一句话五个方面来阐述其观点;易成章的《郑振铎先生》一文作为专门的作家介绍,介绍了郑先生的工作、爱好、著作和他的研究,尤其是着重介绍了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郑先生便正式隐居了,虽也有人逼他出山,参加敌伪组织,可是他坚持不屈,保全名节。”

“赵易的《痛苦的回忆》讲述了作者因为日本的侵华战争损失了收藏的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战事开始为止的各种珍贵文学资料和书籍,以及作者自己历年来出版的著作、日记等,所有这些都成了作者痛苦的回忆,由此说明战争给中华人民带来的损失是不以计数的。”

“书评汇辑栏目汇辑了登载在各大书刊的文人写的书评文章,有傅雷的《“勇士们”读后感》(美国EiniePyle著,林疑今译,生活书店经售)、杜若的《腐蚀》(茅盾著,知识出版社发行)、奴斋的《读“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著,野草出版社刊行,生活书店经售)、平凡的《啼笑皆非》(林语堂著,商务印书馆发行)、史漪湄的《读“谢晋元日记钞”后》(朱雯编选,正言出版社发行)。此外,还有“文化动态”登载了国外、国内和本市的文化新闻等。”

“《书报》虽仅出一期,但对了解抗战结束后的人民复兴中国文化、揭露敌伪的罪恶和抗战中百姓生活的战争文学,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复兴中国新交化之路》一文,实为谭正璧亲笔所作。“梧群”这个笔名在他作品中共见到两次。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1946年,在《茶话》杂志上所发表的文章──《狸猫案扶真》。“梧群”应该是“悟群”的谐音,意为唤起民众建设中国新文化。抗战胜利的到来,他踌躇满志,期望看到新文化走上健康之路。

《痛苦的回忆》,作者署名是赵易,这也是谭正璧的笔名,赵姓为他外祖母的姓,含有纪念从小抚养他的(外)祖母之意。这些笔墨也是对侵略者、对战争的控诉和鞭挞,更表达了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琵琶弦〉题记》,是他针对当时有人恶意中伤他,奋起反击的檄文。想当年因家事缠身,不得不身处狼窝,既要为一家七八口勉强果腹埋头奋笔,又要担惊受怕持正气与敌伪周旋,这段经历让人难以想象。然而好不容易坚持到抗战胜利,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诬为“汉奸”“文坛健将”,直让人不能不心寒。又怎么能不予以反击!

《书报》首页,即封面上刊登了的广告:

“《中国文库》第一辑出版预告

一、血的历史 白荻著

二、怎样惩治汉奸 张天百著

三、苏联的胜利 徐金寿著

四、琵琶弦 谭正璧著

五、重归祖国的士地 怀无疑著

六、缅甸远征记 百里文著

七、胜利的故事 杨荫深著

(以上七种即将出版)

八、罗斯福总统

九、义民新传

十、大战中的新发明

十一、曹禺论

十二、鲁迅先生这样说

中国书报社发行”

这套书我能看到的是六册,其余的大概都未出版。

1.《血的历史》,署名白荻著

收纳当代小说五篇,白荻为谭正璧的笔名。所写都为揭露和鞭挞日冦和汉奸罪恶,以及中国老百姓奋起反抗的故事,收纳五篇:

《陷阱》《在魔窟里》《虎伥》《阿桂父子俩》《血的历史》

2.《怎样惩治汉奸》,署名张天百著

“一、怎样叫汉奸

二、为什么要惩治汉奸

三、惩治汉奸的权责

四、惩治汉奸的法律

五、怎样检举汉奸

六、怎样惩治汉奸

附录

1.惩治汉奸条例 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施行

2.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 二十六九月四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施行

3.中华民国战时军律 三十一年四月四日国民政府公布施行

三十二年五月十四日修正第一条及第十条条文

4.处理汉奸案件条例 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国民政府公布施行

5.特种刑事案件诉讼条例 三十三年一月十二日民国政府公布同年十一月

十二日施行”

3.《苏联的胜利》

未见其书,很可能没有出版……

4.《琵琶弦》,署名谭正璧著。收纳历史小说四篇:

“题记

孟津渡……据《史记》及《纪年》作

还乡记……据睢景臣《高祖还乡》散曲作

琵琶弦……据《颜氏家训》及《洛阳伽蓝记》作

摩登伽女……根据《楞严经》戏作”

5.《重归祖国的土地》,署名怀无疑编。

上编为”东北九省”,以下列四章:

”第一章、总论—沿革与分并—新省区的人口与面积—疆界的变迁—国防形势

第二章、自然概况—地形与地质—河流与湖泊—气候

第三章、人文概况—住民俗尚—主要物产及工业—水陆交通

第四章、地方概况—辽宁省地方—安东省地方—辽北省地方—吉林省地方—松江省地方—合江省地方—黑龙江地方—嫩江省地方—兴安省地方”

下编为“台湾省”,以下列四章:

“第一章、总论—位置和名称—面积和人口—形势—历史的回顾

第二章、自然概况—地势与地质—山脉与水系—气候

第三章、人文概况—种族概况—风俗习惯—产业情形—交通—斑

第四章、地方概况—台北州地方—新竹州地方—台中州地方—台南州地方—高雄州地方—台东厅与花莲港厅—澎湖厅地方”

6、《缅甸远征记》,署名百里文著。内容为:

”一、远征的前幕—国军开始远征—向敌人初试锋芒—暴风雨的前夜—蒋委员长飞到了缅甸—退出腊戍和瓦城—首先殉国的戴师长—补充休养准备反攻

二、野人山之战—生活在野人山上—活捉了一个敌人—一个机警的班长—森林战的杰作

三、直捣孟关—蒙巴顺将军祝捷—占据了敌司令部

四、血溅加迈城—扫荡库芒山—强渡南高江—奋勇渡银(岛江)—攻入了加迈

五、巧计进孟拱—玉石市场的孟拱—孙将军定奇计—大家发洋财—冲入了孟拱—八面埋伏

六、克复密支那—奇袭飞机场—隧道大战—鬼计多端—攻入密支那

七、瑞古进军记—死不完的十八师团

八、大战八莫—英勇的血战—攻入了八莫—很多的小故事

九、从南坎到腊戍—盟军将领来了—攻入了腊戍—胜利后的腊戍

十、喋血瓦城—喀喀兵上战场—水和经养的争夺战—只有六个欢迎者—史立姆将军的杰作

十一、解放了仰光—‘日军进去’—中国军队没有到仰光—齐学啟将军和我们的俘虏─缅全部解放了

十二、远征军的生活—物物交换—丰富的给养—学生军也来了—伤兵们的生活”

7. 《胜利的故事》,署名杨荫深著。其中共十三篇:

“一、蒋委员长的战时生活

二、建立中国新军的魏德迈将军

三、缅北我军首次大捷的秘闻

四、中美合作的秘密战略

五、美Β29型机初袭东京记

六、日军在华暴行的一斑

七、四行孤军被禁的始末

八、日皇决意投降经过

九、日本投降签字的详情

十、南京伪政府的登场与垮台

十一、纳粹恶魔希特勒的下场

十二、欧战结束的最后一幕

十三、两次欧战数量上的比较”

书的封底:

“著作人”, 均署名“谭正璧”;

“主编人”,均署名“谭仲圭”,谭仲圭实为谭正璧的笔名;

“发行人”,《琵琶弦》《缅甸远征记》《胜利的故事》三种,署名为“郑友灯” ;《血的历史》《怎样惩治汉奸》《重归祖国的士地史》三种,署名为“中国书报社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人”,均署名“中国书报社印刷所”;

“总发行”均署“上海圆明园路一六九号四楼”“中国书报社股份有限公司”;

“分售处”均为“全国各大书局”;

“印数”,均为“1─2000册”。

当年全家租居在汕头路82号。那年冬天,房东陆士谔医师已病故,幼子陆清源自后方回来,其表兄弟是杜月笙的学生,因为看中了谭正璧住的客堂楼,当时此屋可顶10到20根金条,地段又好,不知他又如何探得谭正璧在抗战时为党做过地下工作,遂冒充中统,再三威胁谭正璧。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谭正璧被迫率全家离开上海,于1946年初的农历年底重返故乡黄渡老宅隐居。

不久有《大都会》报刊登了署名惜春的短文《谭正璧病困乡居》:

“谭正璧——好久不听见他的消息了,他自从被房东勒逼他搬出汕头路后,便一脚边把全家索性一起搬到了故乡——黄渡。

“他在黄渡过着悠闲的生活之余,闲常也写写稿子寄到沪上各刊物来发表,但是因为感到稿费的如此低廉,最近他更在东门租了几亩田,预备丟掉笔耕生活让锄耕来代。

终于他的气喘病旧疾复发起来,病倒了。这又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血雨腥风压锦城,蹂珠攫玉一轮轻,路人侧目泪盈盈。避地自推世外好,宁家那得桃源行,奈何虎穴潜偷生。”(摘自《花残月缺词》,调寄《浣溪沙》,作于1975年)当时有储品良和谭正璧的学生叶联薰一起去探望过他,谈及此事时,谭正璧不由得感慨不已!

谭正璧所编辑的仅有的一期的《书报》,及《中国文库》第一辑出版的六册,用的大概是小五号字,看起来很累。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那些历史,相信在今天仍不失价值。

谭正璧既是作者,也是编辑。1923年,他曾和几个朋友组织了“新中国丛书社”,还出版了几本书。他酷爱写作和编辑,把毕生精力投入其中,无论多么艰难,绝不放手。他犹如深埋泥土的夜明珠,一朝出土,便放射出无限灿烂的光芒!

(作者系谭正璧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