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怀念 | 程德培:扎实的、热情的、说理的批评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阎晶明  2023年09月30日07:38

编者按:

9月28日,文学评论家程德培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72岁。

程德培1951年生于上海,自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及批评文字三百余万字,著有《小说家的世界》《小说本体思考录》《33位小说家》《当代小说艺术论》《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批评史中的作家》《要对夜晚充满激情》等,编选并评述《探索小说集》《新小说在1985》《新闻小说'86》等,曾获首届、第二届《上海文学》评论奖,第八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第一届上海市文学作品奖,首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

我们特转载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阎晶明的纪念文章《念德公》,以表怀念。

程德培(1951-2023)

念德公

○阎晶明

中秋前的一天,四处都是祝福的话语,微信时代,这样的话语在手机里就更加密集,鲜花绚烂,话语狂欢。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在夜间,一个令人难过而悲伤的消息从上海传来,程德培兄在傍晚时分不幸离世。记得上个月和黄德海相见,他说德公的病情好转很多,甚至有出现康复奇迹的可能,我为之欣然,并期待很快就能够去上海看望他,再说无边的话题。然而,这一点愿望已成惘然。怎不让人唏嘘。

德公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眼前,久难拭去。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异常火热,大有和创作比翼双飞的劲头,所谓批评与创作“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彼时真有那么点架势。而批评的重镇,无疑在上海。上海批评界最为活跃的,我能称之为认识并密切关注的,是吴亮和程德培。尤记得《上海文学》的批评文章金贵而备受瞩目。一打开杂志,见到一篇或两篇用楷体字排出的批评文章,就有一种捧读的热切。程德培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作者之一。他讨论小说的形式,综论作家的创作,彰显海派批评的才情和气势。他主持《文学角》杂志的编辑工作,编发了大量现场感、可读性很强的文章,大大拓展了批评的视野,激活了批评的话语方式,其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效,同样令人钦佩。即使他和吴亮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设的速评式小专栏,也一样是很多文学中人要追踪的。总之,在我眼里,程德培就是全方位代表了80年代批评风范的批评家,在一定程度上讲,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特点。

也许正是在文场上的无所不能所致,90年代的程德培,摇身一变而成商人,虽说仍然做的是“读书人”的事吧,究竟也改变了形象。那时的他究竟有多少风光抑或几多失落,我并不了然,只听说他无论是否赚够了资本,已然是江湖上呼朋唤友、出手大方的慷慨之士,热情款待八方来宾,而且多是从前的文坛旧友。程德培成了另一种传说。

待我真正近距离和程德培交往时,他已是重新上岸的批评家。不知道他从商的经历究竟是怎样收场的,我都宁愿相信,他是放不下对文学的热爱,对批评的热衷,从而转身重回队伍中来的。照理说,一个人一旦离开某个场域历经数年甚至十年,再想接续是很难的。然而对程德培来说,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他很快又成了一位活跃的批评家。密集的批评文字不断出笼,根本看不出久疏战阵的隔膜和老旧。思维依然活跃,话语仍旧从容。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使在他离开之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批评的关注。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即使是所谓“下海”期间,他似乎也的确时有文章发表。

近十年来的程德培顽强地、执着地重操旧业。此时的他,更让我看到一种内心的不服和青春式的进取之心。他更加专注于作家作品评论,而且一如既往地下苦功夫,全面阅读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了解和掌握其尽可能多的创作信息,从而写出扎实的、热情的、说理的批评文章。他因此又成了很多作家十分依赖的朋友,他也很乐意、很享受这样的批评过程,为得到批评对象的认可,体现自己文章的价值而感欣慰。在我看来,此时的他更多了理解作家创作的愿望,文字里也更多了几分慈善和热情。但他一如既往的成熟度和专业化批评,是我暗自为之感到欣慰并有几分佩服的。

重回批评的程德培很快得到了全方位的认可。2014年,他的评论集《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的颁奖盛典上,我有幸作为颁奖嘉宾为他颁奖。颁奖前我就不无玩笑却更多真诚地对他说:德公,对不住了,本来应该有更具资格的人物为你颁奖,但组织上派了我,就委屈你接受了吧。想来也是,程德培这个名字,在80年代是何等闪亮。时至今日,他仍然活跃在批评界中,真是让人感慨。

和其他朋友一样,我愿意亲切地称程德培兄为德公,这既是对他年长一代的尊重,也含着朋友间的亲切。我们之间的见面,多以把酒言欢为重点。酒桌上的德公,话语间时见锋芒,不无苛刻,然而眼神和微笑却暴露了他已成性格底色的和善。每到上海,总要想方设法相聚,并得到多重快乐。

记得我在《文艺报》工作期间,有一次和吴亮兄聊天,谈到风起云涌的80年代批评。我提出一个想法,找个机会,召开一次追忆80年代文学批评的会议,邀请曾经活跃一时的批评家们封闭一处,重聚一堂,共叙友情也共商文事。这个想法很得吴亮兄认可,其后的见面,他还不止一次地说,为什么不把那个会议组织起来。虽说规模较大的会议未能如愿举行,但毕竟还促成了一次类似活动的举办。即在北京召开吴亮程德培文学批评研讨会。那是作家出版社出版他们批评文集的时候,朋友们共同提议召开这样一个特别的研讨会,既是祝贺,更是纪念。我因公事原因无奈不能参加当天的研讨会,自觉遗憾,也很让吴程二兄引为憾事。好在前一天晚上的相聚十分尽兴。深切感受到朋友间的情谊,感受到他们对批评的衷爱。这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不但场面清晰,连气氛都依然留存着热烈。

斯人已逝,但那文字留给人的温暖却永远不会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