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如闻謦欬叙旧雨——袁鹰赐札四通释读
来源:文汇报 | 彭伟   2023年10月11日10:29

图为柯灵、林林(右)致袁鹰信札

2023年9月4日,我入夜浏览《文汇报·笔会》的公众号,获悉老作家袁鹰已于三日前谢世。想起18年前的同一天,他赐我旧藏四通名人手札,并有来鸿:

你好!上次你来信过访,晤谈甚欢,接待不周,时间匆促,甚歉请谅。

大札收到,遵嘱检出作家手札四封,请收存。这类书简,我一般不愿轻易送人。有感于你心诚意笃,故破例相赠,也信任你不会轻易处理。收到后请回信,以释远念……

袁鹰上 2005年9月4日

彼时,我正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读书。直到年底暑假回乡,我才在丽都佳日酒店初见袁公来函,心存感刻,脸露愧赧。那次过访,至今记忆犹新。诚如袁公所言,相谈甚忭。他知我素喜文人掌故,就在闲谈中讲述了冰心老人为他题字祝寿的趣事。恰巧那几日,他正在整理藏札,桌上落下一封冰心的信封,我便“信”口开河向他讨要。袁公允诺,还说那封信已撰文解读。信封留下冰心老人竖排蓝色手迹:北京朝阳门外金台西路二号《人民日报》副刊部袁鹰同志收启,西郊中央民族学院宿舍34单元三号 谢冰心,100081。邮戳时间为“1989.5.8.20”。查阅《抚简怀人》,冰心老人那日去鸿向袁公投稿《想写就写》。《想写就写》是她的系列文章,首篇写于1988年秋天,起初在京刊发,颇有阻力。1991年,冰心干脆“挥笔南下”,于《文汇报》开辟同名专辑,风靡一时。

来书所附柯灵、吴祖光、陈登科、林林四老麟鸿,未于《抚简怀人》等书文、拍卖会中“现身”,至今不为人知,故而转录如下,略作释读:

久疏通候,喜获《散文六十篇》,如亲謦欬。五十年风雨晦明,悲喜歌哭,尽在此中。感刻感刻。

近况想清豫如常。海上淫雨以后,继以酷热,暮年日子很不好过,幸贱躯粗安耳。

此颂

暑祺

柯灵上 7.26

这通短札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用笺上,文字清爽,措辞清雅,一如柯老美文,清新可人。《散文六十篇》就是199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袁鹰散文六十篇》。此札正写于这年夏天。柯灵是袁鹰的老友。袁鹰在中学时代,就已读过柯灵的《望春草》。1946年初,已是大学生的袁鹰受老师林汉达嘱托,送信去《周报》编辑部,初识柯灵(《袁鹰自述》)。袁鹰入职人民日报社后,时不时向柯灵老约稿,两人友谊越来越深厚。

同于沪地,几近同一时期,袁鹰还追随夏衍先生,从而结识剧作家吴祖光先生。两人也因投稿编稿熟稔起来,有信可读:

袁鹰兄,大示奉悉,编书十分辛苦,应多保重,送上拙作两本,以供考虑补充。《散文选》想已看过,可否考虑补入《断肠人在天涯》《“蜕”辩》《训子篇》《长岛观日出记》《论昼寝》,又《闲文选》中《“右”辩》及《谁是知识分子》亦请考虑。

《畜牲——》文将《明报》复印本寄上。《随笔》删去……务必补入。

祝安

弟祖光 12/6

此信大约写于20世纪90年代,因为札中述及的《畜牲——》写于1991年2月,随后又见诸同年第4期《随笔》。袁公时已退休,仍编书不辍,主编《华夏二十世纪文学精编》《新文学大系》等大型文学丛书。于是吴祖光寄赠《吴祖光散文选》《吴祖光闲文选》,供他参考。

相比柯灵、吴祖光,陈登科与袁公的交往又多出一份乡情,举信为证:

寄来的新作《天涯》收到,谢谢。

这次淮河乡土文学笔会,本想把淮河边上的作家邀请到,沿着淮河走一趟,一来看看淮河两岸近几年的变化,二来欢聚一次,叙叙乡情,可惜你有其他会议,未能参加,甚憾。

我明日去京,但愿一会。

你的身体恢复如何?如有可能明春请你来黄山休养,那里有个疗养院,一般的说,条件还不错。

代问夫人好。

握手

登科 十一月廿一日

此信写于1982年。是年7月,袁公新著《天涯》面世。10月23日,时任安徽作协副主席陈登科主持的第一届淮河乡土文学笔会在蚌埠开幕。戴厚英、江晓天、李清泉、孟伟哉等80多位作家、编辑参加笔会,影响甚大。袁水拍、袁鹰两位来自人民日报社的诗人也接到邀请,但均未赴会,不过《人民日报》刊出了报道。袁鹰、陈登科是淮安老乡,对于淮河深有感情。袁鹰缺席,陈登科很遗憾,于是又邀请老乡袁鹰前往黄山疗养。陈登科彼时还是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京开幕,因此,他提前于“明日(22日)去京”参加盛会。

上述三封信都是硬笔书写的,最后一封袁公赐札是诗人、翻译家林林的毛笔手泽。老田:

小集又写下数则,请选用编集。这小玩艺要写得有点味,也费思索。主要我接触社会少,看这类社会性的文字也少。

匆此 祝

林林 一月九日

袁公以为我不知林林为何人,于是函中有言:林林先生是“左联”时代硕果仅存的老作家、老诗人。今年已是九五高龄的老人。解放后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是日本文学专家。信中所说,是80年代在报上所作小杂文专栏《蒲剑小集》。我在报社用名田钟洛,故信上称“老田”。

1980年9月至1983年3月,《蒲剑小集》前后13期,陆续见诸《人民日报》,作者署名“蒲剑”。林林此札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札中“编集”似笔误,当作“编辑”。“蒲剑”一名,取自郭沫若先生的杂文集——《蒲剑集》。林林不仅是郭沫若的好友、助手,还在《蒲剑小集》第1期第1则中就评骘了郭沫若译著《浮士德·小引》。《蒲剑小集》之所以“小”,源自集中无文,只有一则则针砭时弊的“杂句”。

说及编选“杂句”,不禁想起林林、袁鹰两人所作的“俳句”。1981年,林林、袁鹰回访日本俳人协会,开创汉俳写作。同年《诗刊》首次于中国刊发汉俳,作者为赵朴初、林林、袁鹰。袁公所作汉俳,我尤喜那首:“昨夜雨潇潇,梦绕樱花第几桥,未知归路遥。”短歌绕耳,短札入目,我不禁感叹:“秋夜云蔼蔼,旧雨飘摇归无奈,札边闻謦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