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三位镇江人
赛珍珠致函宋庆龄
今年是宋庆龄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全国政协办公厅在《团结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纪念宋庆龄同志诞辰130周年》一文中说:“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宋庆龄同志紧紧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其坚定信念、崇高风范、伟大人格,深受中国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敬仰和爱戴,永远值得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钦佩和怀念。”
本文回顾的是宋庆龄与几位有着深厚渊源的镇江籍人士的交往。
与马相伯共办《救亡情报》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申城掀起救亡热潮,各界群众纷纷成立救国会。1936年1月28日,由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妇女界救国会、大学教授救国会和学生救国会等联合发起成立“上海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组成执行委员会,创办《救亡情报》,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支持各界救亡运动,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5月31日至6月1日,来自各省市救亡团体的70余名代表在沪召开“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邹韬奋、马相伯等40多人为执行委员,并决定将《救亡情报》作为该会的机关报。由于马相伯的社会地位和救国热情,被公认为救国会领袖,一切通电、文件均由他领衔。
1936年5月6日,《救亡情报》创刊号出版发行。报头“救亡情报”由马相伯题写,时年97岁,故落款为“九七叟”。
1936年11月23日,发生了“七君子事件”,马相伯在南京闻讯后异常气愤,立即投身到了营救“七君子”的活动中。他首先致书冯玉祥将军,“老夫愿以头颅作保”,疾呼“爱国无罪”。
1936年11月29日,《救亡情报》在第一版整版刊发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为七领袖无辜被捕告当局及全国国人书》和《宋庆龄先生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七领袖被捕声明》,对国民党政府强加在“七君子”头上的所谓“罪嫌”和逮捕理由,逐条进行了批驳,并再次呼吁: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政府如真欲取信于人民,明示抗敌之决心,则首先对民众自动组织之救国团体即应开放,还在其他而允许民众以最大限度之救国自由。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声援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救国会以救国为目的,当然无罪”。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936年12月18日,《救亡情报》出版西安事变号外。内容主要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为当前时局紧急宣言》《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会马相伯等为七领袖被捕事件宣言》和《全救会为西安事变致电国府及阎傅》。在报纸的左下角,还刊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马相伯、何香凝、宋庆龄3人于12月16日的亲笔签名。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他坚持主张团结抗日,被誉为爱国老人。1939年,中共中央贺电誉其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民政府贺文誉其为“民族之英,国家之瑞”。他于1939年11月在越南病逝。1952年从越南谅山迎回灵柩,安葬于上海息焉公墓。1984年4月6日迁葬于宋庆龄陵园内。
婉拒赛珍珠
1896年,美国作家和女权活动家赛珍珠随父母侨居江苏镇江。镇江是赛珍珠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地,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将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宋庆龄于12月底抵达香港,把香港作为她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本营。
1938年6月14日,“保卫中国同盟”在宋庆龄九龙寓所小客厅里成立,总部设在港岛西摩道21号,以“宣传抗日、争取国际援助、支援抗战”为宗旨。宋庆龄担任“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中国出席国联大会首席代表颜惠庆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印度国大党领袖贾·尼赫鲁、美国议员罗伯逊、美国报业巨子克莱尔·布斯·卢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德国知名人士托马斯·曼等人担任中央委员。
1946年2月15日,美国作家珀尔·巴克(赛珍珠)致信宋庆龄。信的全文是用英文打字机打印的,末尾有珀尔·巴克的签名,信纸上标有“宾夕法尼亚 普凯西”字样。
该封信件的主要内容是赛珍珠请求宋庆龄允许她写一部关于孙中山的电影剧本,并据此拍一部电影,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美国人民对中国的理解”。这封赛珍珠致宋庆龄的信,一方面记录了宋庆龄和赛珍珠曾经有过的交往,另一方面信中所流露的赛珍珠对孙中山的崇敬及对宣传孙中山的热情,也印证了她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特别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宋庆龄当时是如何回复赛珍珠的,暂无从查考。1956年全国筹备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宋庆龄协助了部分筹备工作。纪念活动后,宋庆龄于1956年11月27日致函周恩来建议道:
从这次筹备纪念的工作中,可以看到中山先生的坚毅无私的革命精神构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动人的事迹。我个人的想法是:可以把这种事迹编成一个故事作为国内外的宣传。我建议用这个题目编制一部电影,挑选最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等来进行这项工作,使这部电影有吸引力而对教育青年和建设社会主义发挥其积极性……10年前,当我在重庆的时候,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来信征求我的同意,编写一部关于中山先生一生的电影。那时我复信说中国内战未息,还须等待机会。
由此推断,当时宋庆龄的回复是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婉拒了赛珍珠的请求。虽说宋庆龄拒绝了赛珍珠,但对编写一个剧本拍一部宣传孙中山电影的想法,宋庆龄与赛珍珠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才会有10年后宋庆龄对周恩来的提议。
题写“伯先公园”
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内部总长赵声(字伯先),在1911年的广州起义中任起义统筹部副部长,起义失败后避居香港。不久急病发作,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逝世。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其为上将军。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说:“大江上下,夙愿多豪杰之士,十稔以还,烈士奋起,或潜谋狙击,或合举义旗,取义成仁,项背相望,如赵君声,吴君樾,熊君成基,倪君映典,尤其卓然著称才也。”
1924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由同盟会会员冷遹倡议筹建,辟云台山为伯先公园。1925年,造园专家陈植主持伯先公园设计工作。1926年2月开工建设,1931年6月竣工,历时5年,占地110余亩,耗资20万元(银圆)。初名伯先烈士公园、赵声公园,后更名为伯先公园。1931年6月2日,举行伯先公园落成典礼。1937年12月,镇江沦陷,伯先公园内的赵声铜像、碑文被毁。1945年重新铸立赵声铜像。“文革”中,伯先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名“伯先公园”。
1979年8月,宋庆龄题写“伯先公园”,勒石嵌于公园大门右侧。
(作者单位:镇江冷遹纪念馆,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