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修岳阳楼是与非
来源:解放日报 | 洪水  2024年02月27日08:39

在御史中丞王拱辰扬言辞职不干的相逼下,宋仁宗于庆历四年二月下诏将滕子京贬到岳州。“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于“夏四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东吴名将鲁肃奉诏筑巴丘城,在西城门上建了一座谯楼,名“阅军楼”。盛唐以后,百姓绅士都可登楼游览,又因岳州治所为岳阳,“阅军楼”渐成“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经李白这首诗赞颂后,“岳阳楼”声名大振,被世人沿用至今。滕子京重修这一标志性建筑,吸引华夏眼光,振奋岳州人心,留下历史瑰宝,可谓为官一方的政绩。

但重建这座名楼的过程,在当时曾引发各种评论。滕子京来到岳州后,州府拿不出钱来重修岳阳楼。他发现当地民间借贷纠纷很多,赖账现象比较普遍,便发布公告称,债主如果愿意将自己的部分债权捐献用于重修岳阳楼,州府即帮助债主讨回债务。此举一出,“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

对于这一创造性举措,非议之声四起。有人提出,此举实属变相勒索,损害朝廷形象。司马光却认为,“滕宗谅(子京)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是一种创举,值得肯定。

此举的是与非,要从目的上看、往长远来看。地方标志性建筑是重大公共建筑,聚集民资,只要获得百姓认可,应视为善政。史书记载,岳州百姓视重修岳阳楼为盛事,捐献者意气风发且以为荣耀;岳阳楼修好后,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岳州各界精神为之大振。以实情而论,滕子京此举不该受到非议。

然而,非议者又抓住了另一件事情——滕子京对这笔巨款“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这么大一笔钱,这么重要的工程,又是朝野瞩目的建筑,滕子京竟然不设账簿档案,也没有管理人员。因此,有人怀疑滕子京在其中捞了不少油水。对此,后人也提出了反驳意见。一个理由是滕子京“及卒,无余财”,不可能侵吞捐献之资。

两个的说法都无明确证据,唯一确证是滕子京“不设主典案籍”,这确实是一个不应该有的错误。尽管不是州府出的钱,但专人记账、专人管理案籍,并公开使用情况,方为万无一失的做法。

“极目江山何处是,一帆万里信归船。”今天,人们登上岳阳楼,感受诗句的美景,品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也可以细细想想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是是非非,以获得更多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