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物中的“岐阳王世家”
来源:北京晚报 | 林硕  2024年03月01日12:31

近日,“岐阳世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在国博展出,将包括御赐墨敕、御用制品、先祖容像、族谱手书、家族藏品等共计五十六件套文物首次完整展现,讲述岐阳王李文忠家族的传承脉络。慎终追远、修齐治平,家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有的历史记忆。

岐阳王家传文物秘传六百余载,不为外人所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启钤利用文献寻访古建线索,偶见《平番得胜图》和明代残甲两片,询问来历,始知出自李家二十一世孙李国寿。后者素知朱先生以保存文物文献为职志,于是慨然出其家藏各类遗物,即“岐阳王世家文物”。

实际上,李氏家族历经明清两代,所获封爵有很多:李贞被追封为陇西王,李文忠获封为曹国公、追封岐阳王,李性复封临淮侯,李祖述则是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在诸多爵位之中,后人选择“岐阳王世家”为这批文物进行整体命名。一方面是“岐阳”系李文忠追封之号,乃李氏昌盛之始。另一方面,效仿司马迁修撰《史记》之例,以“世家”彰显门第,著其源流。

太祖懿亲

李文忠系朱元璋外甥,其母朱佛女是明太祖的二姊。母亲辞世后,文忠随父亲李贞一起到滁州投奔朱元璋,被收为养子,一度改名朱文忠。太祖在起兵之初曾经广收义子,藉此凝聚力量,对骨肉懿亲李文忠、朱文正(侄子)更加倚重。李文忠亦不负舅父所望,“弓马文艺,靡不娴贯”,在明朝建立以及出征漠北的众多战役中功勋卓著,无役不从。尤其是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与徐达分兵北伐,率偏师直驱北元昭宗的行在应昌,俘获昭宗嫡子、后妃、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以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等,成为此次北伐的第一勋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颁赐亲王冕服。

在国家博物馆“岐阳世泽”展览上,就陈列着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衮冕画像。衮服、冕冠属于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出席重大庆典的礼服与礼冠。凡亲王受封之后,会由朝廷赏赐“衮冕九章服”。按照明初规制,亲王衮冕包括: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五章纹,裳绣四章纹。在岐阳武靖王巨幅画像之上,我们可以看到李文忠头戴九旒冕冠,手持玉圭,衮服之上有蟒、山、华虫、火以及宗彝五章,足蹬云头赤舄(xì),为学界了解明初亲王衮冕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参考。除了画像之外,展览中还陈列着两件皮甲,外髹(xiū)为黑漆,其上撒有螺钿粉,中部以金漆描绘五爪正龙纹,恰好契合甲辰龙年,格外惹眼。

夺爵幽禁

李文忠薨逝后,朱元璋以亲亲之故,将其三子李景隆、李增枝和李芳英视为肺腑至亲。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有乃父之风,每逢朝会,举止雍容。洪武十八年(1385),景隆封诏出塞北伐。期间,朱元璋命李芳英每旬之初至御前试书。某次,芳英在华盖殿试书事毕,太祖大悦,用玉罗手帕包裹“笼炊”以赐。芳英归后,李氏阖家尊幼拜尝御赐笼炊,更将御帕供奉在家庙内,以贻后嗣。李景隆知悉此事,还专程撰写了《御玉罗帕纪恩册》,永记圣眷之渥。这块朱元璋御用的玉罗帕被李氏传承保存了五百余载,最终在1932年由朱启钤重装保存,现正展出在“岐阳世泽”展厅之内。

靖难变起,李景隆以懿亲之贵,接替老将耿炳文统率五十万大军讨伐燕王朱棣。然而,这位曹国公虽然身材伟岸,读书通典,却非将才,领兵连遭惨败。待到朱棣领军渡江,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所幸与谷王朱橞一道打开金川门投诚。由于朱棣少时就与文忠、景隆父子相好,故登基之后,以李景隆位列群臣之首。不久,文武百官接连弹劾李氏兄弟在府中蓄养亡命之徒,包藏祸心,谋为不轨。景隆遂被削去勋号,幽禁在家。不过,此事并未就此结束。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其弟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彻底激怒了永乐帝,下旨夺去李景隆曹国公的爵位,家产充公,与李增枝两家数十人禁锢私第。按照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李景隆最终“以冻馁终”,晚景凄凉。

复封临淮

正统十三年(1448),被幽禁了四十余载的李氏后人蒙英宗朱祁镇下诏开释。弘治年间,孝宗朱祐樘念及配享太庙、追封王爵的开国功臣俱有大勋劳,子孙“竟与编氓无异”,遂对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后人量加恩典。于是,岐阳世家的六世孙李璿获得了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嘉靖十一年(1532),世宗朱厚熜对四家勋臣再降恩典,复封侯爵。在历代临淮侯中,九世孙李言恭可谓文武兼备的佼佼者,被李攀龙盛赞为“国家二百年来彻侯中第一人”。

李言恭历任五军营游击将军、左军都督府掌印管事、南京守备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至万历十四年官拜“总督京城戎政”。他承袭先祖亲近文士之风,奋迹文坛,招邀名流,颇具钟鼎山林之气,留有“梦回芳草远,人去落花多(《送安茂卿诗》)”“梦去月明秋水阔,愁来霜逐鬓毛新(《赠汪子建》)”等佳句。隆庆年间,李言恭与陈文烛、胡应麟等人唱和晏游,在京师组建诗社,成为彼时文学复古的阵地。其著作现存《贝叶斋稿》《青莲阁集》以及《李公子集》等。在“岐阳世泽”中展示的《李言恭自述诗册(明临淮侯诗册)》,乃是其晚年于南京所书真迹,弥足珍贵。

李言恭总督京营戎政期间,与郝杰(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共同考梓《日本考》五卷。二人在薛俊《日本考略》和郑若曾《筹海图编》的基础上,扩充增删,涵盖日本国图、沿革疆域、字书歌谣、语音词汇、文辞诗赋等内容。在万历援朝的背景下,该书为朝臣及前线将领了解日本的山川地理、世次风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充使东封

随着《日本考》的付梓,李言恭被认为颇通日本之情事,故兵部尚书石星举荐其子李宗成充任正使,持节前往日本册封丰臣秀吉为国王。可惜,李宗成虽然十八岁就以诗名著称于世,可才非其任,不谙外事,最终导致这次“充使东封”出现了重大失误。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派军侵犯朝鲜半岛,欲以此为跳板“假道入唐(中国)”。朝鲜宣祖大王李昖向明朝遣使告急,明军遂入朝抗倭。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战局进入相持阶段,和议被提上议事日程。两年后,明神宗朱翊钧正式任命李宗成、杨方亨为正、副使节赴日册封。当时李言恭尚在,专门为爱子赋诗一首,内有“万里浮槎称汉使,一时负弩是名王”之句,足见对册封之行寄予厚望,视为岐阳王世家光耀门楣的高光时刻。

然而,李宗成抵达釜山日军大营之后,发现敌方不断增兵,全无和谈诚意,且为奸人所惑,轻信日方意欲劫持使节的谣言。万般惊惧之下,宗成丢弃册封玺书,带亲信随从连夜逃遁北走。天子知悉此事,将其下狱论戍。直至万历末年,神宗顾念李宗成乃开国元勋岐阳王之裔,予以开释。

故侯入清

洎明清鼎革,岐阳世家嗣胤绍述祖德,笃定修行,诗书传家。十三世孙李祖述年方十五,以前朝故侯之嗣,被顺治帝授予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的勋臣封爵),北上迁居京师,编入汉军镶蓝旗(乾隆八年出旗为民)。

李祖述育有二子德燦(字恒昭)、德燿(字羽昭),均入仕。在“岐阳世泽”上展出着《李德燦、德燿兄弟行乐图合卷》:德燦、德燿均便袍而坐,或手不释卷,或背依书山,折射出李氏家族累世兼通经史、善工文辞之门风,虽历百载而不坠。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二十一世孙李国寿唯恐家藏数百年文物毁于一旦,经过慎重考虑,将其悉数付与朱启钤。朱氏和营造学社诸同仁,按文物类别分别承担考证,利用古籍排比参照,完成了“岐阳王世家文物”的整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通”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曾出价三万美元欲购买李德燿题跋的《张三丰画像》,被朱启钤断然拒绝。1950年,他将这批“岐阳王世家文物”完整地捐献给国家,获得文化部表彰。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