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章太炎“大独”人格再认识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马爱菊  2024年04月28日10:15

1935年,国学大师章太炎临终前一年立下《遗嘱》:“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其或出洋游学,俱有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足骄异,若因此养成傲诞,非吾子也。”章太炎劝勉子女以德为贵,不以富贵、权势、名声骄人,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内省精神与谦逊品格。不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劝诫自己,他都主张以德立身,行为世范,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大先生”。

章太炎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追求,与其主张的“大独”理想人格紧密相关。对其“大独”人格学说的最好诠释,是他自身求真、求实、求独立的生命实践,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德立身,做人要“依自不依他”;其二,治学要“自立”,不盲从、不附和;其三,追求家国独立自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章太炎的“大独”人格思想蕴含着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对当今社会塑造具有健康人格与引领价值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意义。

做人要“依自不依他”

“依自不依他”象征着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章太炎在《答铁铮》一文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依自不依他”:“盖以支那德教,虽各殊途,而根原所在,悉归于一,曰‘依自不依他’耳。上自孔子,至于孟、荀,性善、性恶,互相阅讼。讫宋世,则有程、朱;与程、朱立异者,复有陆、王;与陆、王立异者,复有颜、李。虽虚实不同,拘通异状,而自贵其心,不以鬼神为奥主,一也。”

章太炎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着深刻认知,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德修养根源在于“自贵其心”。“依自”,指道德实践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对象;“不依他”,指排除一切外在对象或力量,如上帝、天神、鬼神、偶像等。章太炎特别重视并推崇儒家学说的主体意识,认为这是一种象征着人格独立、自由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进程。

章太炎常以“儒侠”赞誉子路和王阳明,认为二者是儒家“依自不依他”人格精神的经典代表。子路“恶文过”“戒转念”,王阳明重“良知”,重视本心明觉,截断过恶意识,展现了儒家自立立人、勇于为善的精神品格。“依自不依他”带来的结果是个体通过心灵活动建立起价值评判标准,因而可以通过心灵的相互感通建立起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这就使人摆脱了外在束缚,而以自我抉择为道德实践依据。

章太炎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说是其“依自不依他”人格思想的最佳诠释。章太炎早年在东京流亡时,成立国学讲习会,为广大学子讲解文史学、制度学、宋明理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为了节省时间多讲学,章太炎甚至长期以麦饼充饥:“寓庐至数月不举火,日以百钱市麦饼以自度,衣被三年不浣。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其授人国学也,以谓国不幸衰亡,学术不绝,民犹有所观感,庶几收硕果之效,有复阳之望,故勤勤恳恳,不惮其劳,弟子至数百人。”(黄侃语)这是一种献身学术的崇高精神,更是追求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自立自强精神。章太炎曾劝勉后学知耻、重厚、耿介、必信,以范仲淹和顾炎武为立身行事的楷模。章太炎的“大独”精神诠释了一代学人追求人格独立、学术自由的高尚品格。

治学要“自立”

除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平等外,章太炎“依自不依他”思想还表现在治学上求真务实,不盲从、不附和。

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承担着人文化成的社会功用。这意味着学术上的对与错、是与非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世界之中,更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广泛影响。追求学术独立,保持求真精神,这是章太炎学思生涯的完整写照,也是章太炎对子女和学生谆谆教诲的一贯宗旨。在政治格局风云飘荡的清末民初,各种学术思想分层迭出,没有开阔的视野与良好的判断力,必将陷入各种学说思潮的迷雾之中,无法解决心归何处这一时代大问题。章太炎在治学上倡导独立思考,是其倡导人格独立的自然结果。

章太炎常以先秦诸子作为治学典范劝勉学生,他认为先秦诸子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文化硕果,这一切都与他们追求独立思想有关:“周秦诸子,推迹古初,承受师法,各为独立,无援引攀附之事,虽同在一家者,犹且矜己自贵,不相通融。”虽然先秦时代师法森严,“言必称师”“学不躐等”等现象充分展现了当时学术创新的严峻与困难,但先秦诸子新锐之声层出不穷,可以说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潮背后是个体在不断突围,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结果。

由此,章太炎反对以博闻强记式的治学方式。这种方式追求知识的数量而非质量,认为拥有的知识越多,个人成就越高,这是一种将治学理解为卖弄学问的错误典型。章太炎反复告诫这种治学方式的危险:“为学者,非徒博识成法,挟前人所故有也。亡自得者,足以为师保,不与之显学之名。”这一说法深刻地揭示了治学独立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和理论的自主创新,最终只能沦为师门的点缀,也就不能创造更高的成就,更遑论获得社会的肯定。

章太炎对待学问求真、求实、求思想独立,教导学生以自立为贵,这种鲜明的独立意识与创新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无论是治学、治家还是治国,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与鲜明的创新精神,人类知识不会有效增长、家庭不会有力发展、国家不会有力前进。章太炎在治学上追求“依自不依他”,展现了作为开启现当代学术体系发展与建设的大思想家的风骨与智慧。

追求家国独立自强

章太炎不仅追求自我人格独立,同时教导他人自立自强,更为家国独立自强奋斗不已,他的“依自不依他”人格思想贯穿了个体和家国,是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理念的现代延续与发展。章太炎一生都在为救国图强的社会理想奔波,他看到了旧体制、旧官僚的腐败,也看到了新政府的软弱无能,“依自不依他”人格思想承载着他追求民族和国家独立自强的理想。

在章太炎看来,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意味着个体追求自我人格独立和家国独立自强是一体的。从章太炎提倡《后汉书·独行传》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这一观念。章太炎推崇《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认为这些人是“高节奇行之士”,是自立、自律的道德主体,更是值得称赞与效仿的人生楷模。他们具有的独立人格,必然会相互团结、共同争取公平正义,“吾读范氏书,至《独行传》,迹其行事,或出入党锢。嗟乎,非独,何以党哉”。这也就意味着“大独”人格必然会追求家国独立自强,所以章太炎又说“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他们骨子里追求天下国家的有序与安定。

章太炎的这些说法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他自身追求民族国家独立自强的光辉事迹,更能彰显“大独”人格的“必群”和“博爱尚同”。1902年6月,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发生,清廷势要铲除章太炎、邹容等报馆众人。为了躲避牢狱之灾,众人大多选择逃亡以躲避拘捕,章太炎则截然不同,主动待捕,表现出流血醒世的毅然决心。从1903年到1906年,章太炎在狱中多次绝食,堪称舍命遂志的真君子、杀身成仁的大丈夫!

章太炎为中华民族独立自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原可以坐在书斋中成为一名彪炳史册的大学问家,但他毅然而然选择为国家事业奔走呼号,将自己的血泪洒在急待复兴的华夏大地。章太炎的“大独”人格思想经过其生命实践的独特诠释,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推动了现代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甚至在未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影响。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人格思想寄托了他对个体和家国自立自强的真诚期盼,同时也是晚清民国社会转型的写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痛苦转型。他在批判地继承先秦伦理思想的过程中,肯定了先秦诸子对道德主体性的建设,同时注入时代精神,由追求个人的独立延伸拓展到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一思想主张旨在唤醒国民的主体意识和意志自由,摆脱陈旧思想的枷锁,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转向,有助于人的个性解放,具有强烈的启蒙意义。

(作者系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