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心武:茹志鹃对我的鼓励
来源:解放日报 | 刘心武  2024年05月09日09:41

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建立大顺朝又灭亡的历史教训,毛主席看到后给郭沫若写信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但郭沫若的史学论述一般民众读起来比较费力,在新四军根据地,作家阿英(钱杏邨)根据郭沫若的文章精髓创作了五幕话剧《李闯王》,文工团首演后反响强烈。后来此剧由不同团体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一直演遍全国,起到了很大的思想教育作用,也给予观众丰富的审美感受。

《李闯王》在新四军根据地演出时,大幕拉开,李闯王大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惊慌失措中命令后妃自尽,又持剑去砍杀公主,杀到长平公主时,悲叹:“你为什么生在我帝王家!”长平公主本能地伸臂阻挡,崇祯皇帝砍掉她的左臂,终究不忍心再砍,跑到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上吊自尽了。这一幕中,长平公主的戏份不多,但演时很吃重,当时扮演长平公主的演员就是茹志鹃。历史的真实是长平公主后来从昏迷中醒来,得到入关后清朝顺治皇帝厚待,为其婚配,但终因抑郁和难产而亡。后来金庸写《碧血剑》《鹿鼎记》,都有亡明独臂公主出现,是一种艺术想象,阿英的《李闯王》最后一幕里李自成以和尚身份出现,也是一种艺术想象。

茹志鹃1955年30岁时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上海《文艺月报》任编辑,1958年在《延河》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经茅盾著文推介,作品和作者都被读者熟知,后来她又陆续发表风格婉约的《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作品,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由三个故事组成的电影《她们的心愿》,其中第三个故事《只要你说一声需要》由茹志鹃编剧,讲了一个成绩优秀的高中生的故事。高中生本来的志愿是报考医学院以后当医生,但当知道国家当时更需要新的师资时,便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师范院校。这部电影在当时反响不大,但因为我自己当时也正处在一个命运的节点上,里面“只要你说一声需要”的温情呼唤沁入我心,使我产生了强烈共鸣,因此对茹志鹃编剧的那段故事,我留下了和《百合花》一样的深刻记忆。

记得大约是1963年,我应邀到《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参加业余作者座谈会,编辑刘孟洪说到,他们副刊当时得到国内几乎所有知名作家的赐稿,遗憾的是还没有刊发过茹志鹃的文章。他是湖北人,发不好“茹”的音,说成“于志娟”。当时我也就想,是呀,怎么总盼着茹志鹃出新作一睹为快,她却惜墨如金,难得一见呀?后来知道,来自革命根据地的小说家,北有孙犁,南有茹志鹃,他们都善于将革命故事叙述出优美的诗意,一个以荷花淀象征、一个以百合花象征,却在当时的风气下难以下笔了,苛刻的批评家指责他们塑造的人物虽属正面,却不够高大,够不上英雄,茹志鹃更被批评沉溺于书写家务事、儿女情,他们这种婉约的文学风格,难以为继。

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复苏,茹志鹃才重新执笔,积蓄已久的创造力勃发,1979年她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剪辑错了的故事》,一鸣惊人。内容上的深刻性醒人头脑,形式上的创新更光彩照人,有人说她成功地借鉴了西方最前沿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即“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的并置”,文本浑然天成,妙趣横生。记得后来见到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兴办“国际写作计划”的聂华苓,说起《剪辑错了的故事》,她一唱三叹。这篇小说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11月,中国作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距1953年9月中国文协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已然26年(中国文协是中国作协的前身,1953年10月更名为中国作协)。会议期间,我得以见到许多文学前辈,也见到了茹志鹃大姐,我们相见甚喜,交谈甚欢。我谈到她的《百合花》,她只微笑,但我提到《只要你说一声需要》,她扬起了眉:“你还记得?”听完我道出感动,她说:“其实剧本一般般,是导演演员下了功夫,还有音乐好。”我谈的更多的是她的新作《剪辑错了的故事》和《草原上的小路》。她谈到我的《班主任》和《这里有黄金》。《这里有黄金》写一个流浪青年闯到“我”的小家,“我”要留他吃饭,“我听见爱人把梳子重重地往桌上一搁”。茹志鹃大姐说我这一笔写得非常好,见功力。我被她的鼓励深深感动,没想到她读我这后进作者的作品如此细心。在第三次作代会上,作为文学新生代,我们都被选为了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后来我和茹志鹃大姐多次在文学活动中谋面。记得我1981年出版了一本小说集《大眼猫》,写了篇很长的后记《我走了三步》,又发表在了杂志上。茹志鹃大姐竟全文细读了,见到我鼓励我说:“心武呀,你做得对啊,走几步总结几步,常常回顾,再前瞻,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的成就啊!”其实我从1977年的《班主任》起步,到那时还不过三四个年头,能有多大出息啊,但总想有进步,也就不断检讨自己的不足,丈量自己的步伐,本是居于一隅的自白,没想到茹志鹃大姐慧眼关注,当面鼓励:“过段时间检视一次,总结一回,好习惯啊。”

遗憾的是,后来没有更多的机会与茹志鹃大姐谋面,未能得到她更多的指点。她1998年仙去,我对她有无尽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