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正茂:怀念若冰兄
来源:飞天文学月刊(微信公众号) | 王正茂  2024年05月10日16:51

5月3日,甘肃著名诗人、作家王若冰先生于天水家中猝逝,享年62岁。

今天是2024年5月7日,立夏后的第三天,若冰猝逝的第五天、葬礼的第二天,吃过午饭,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点一根烟,看轻烟袅袅,独自想若冰。

和若冰何时认识,已无法确定具体时日,但两个人相遇后,很快就相知相惜,却是很自然的事,就像西北山间的两条溪流,自然汇入大河,从此就一起流淌。一路而来,我们相携相扶,度过了很多欢快日子。在晦暗的时光里、人生的年轮中,也都刻下了我们太多的共情和回忆。像若冰一般,和我在精神上志趣相投、工作上互相砥砺、生活中彼此关心的“全天候”朋友是不多的,正因如此,才让人悲痛有加。

若冰早岁艰辛,但奇人异相,天赋异禀,三度高考,终得入天水师专(现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其毕生追求之事业。

纵观若冰一生的文学之路,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学毕业至上世纪末,若冰是一名狂热的文学青年,他留长发,穿牛仔服,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文艺青年装扮。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专攻诗歌兼及文艺评论,渐有成就,出版诗集《巨大的冬天》、文艺评论集《倾听与呈现》、散文集《天籁水影》、剧本《飞将军李广》等,不仅奠定了若冰在陇东南乃至甘肃文坛的地位,也因文学收获爱情,成为天水文坛一段佳话。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年轮渐长,思想变化,若冰的诗歌创作日渐减少,陷入迷茫困顿之中。后受高人指点,也是心中早有慧根,若冰将眼光和笔触投向了自然写作,开始为山河立传,成为国内最早的生态文学践行者,可谓实现了华丽转身。他先后多次深入秦岭、渭河和汉江流域进行实地文化考察,创作出版了《走进大秦岭》《渭河传》《走读汉江》《寻找大秦帝国》《仰望太白山》等系列文化散文,主撰8集纪录片《大秦岭》、12集纪录片《中华秦岭》解说词,首倡“秦岭文化”和“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概念,被誉为“秦岭之子”,在秦陇文化界声名鹊起。若冰也由一名诗人变成了一位杰出的人文地理作家。

第三阶段是从2015年开始,此时的若冰可谓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但文化的自觉自信和深沉的家乡情怀,又促使他化身为文化使者,策划组织创办了以“李杜光芒 诗意天水”为主题的“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并成功举办四届,在全国诗坛产生了重要而深远影响,为宣传和推介天水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若冰为家乡天水献上的一份厚礼。四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若冰居中调度,外联内引,率领他松散的文学团队,从活动策划到评奖组织,从往来迎送到食宿安排,甚至细致到海报的设计和奖杯的题字,都由他亲自过目经手。当活动结束,嘉宾安排妥当,若冰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走进灯火昏暗的尚义巷。当诗歌节“因疫情和诸多原因停办”时,若冰为此扼腕长叹,愤愤不平。在我看来,若冰难以释怀的不是自己的辛勤劳作不被认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名人好不容易为家乡创立了这样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结果半途而废,让他心有不甘。

若冰为人,心慈念善,宽厚纯朴,古道热肠,让人如沐春风。天水的文学码头,因为若冰的存在,常年高朋满座,曲水流觞。许多外地诗人作家去天水,在若冰逼仄的家中一住就是一个礼拜,若冰和妻子总是让这些文朋诗友乘兴而来,满意而去,有的盘缠用尽,若冰还要奉上路费、带上吃喝送行,因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

2021年10月,我去嘉善公干,若冰正好在杭州家中,几个月未见,十分想念,二人相约在杭州一晤,若冰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我们边喝边聊,酒后,意犹未尽,又去西湖边漫步,回到酒店,一时不能入睡,遂在手机上著文以记之:

与若冰同游西湖

2021年10月15日夜,与若冰会于杭州西子湖畔知味观,食东坡肉、西湖醋鱼,饮陈年老酒,之后往西湖边漫步。时序虽已深秋,然西湖水波潋滟,道旁草木葳蕤,保俶塔、雷峰塔、断桥恍若幻境,游人络绎不绝,且多为俊男靓女,更增添无限感慨,真所谓江山如画,廉颇老矣!若冰步懒,走不多时便又坐在茶座上开饮啤酒,闲论旧事,臧否人物,乐而忘归。世间美景莫若此间,人生怡情莫若此时!

这一小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后,很多人看到“若冰步懒”的句子都忍俊不禁,觉得“步懒”二字极为传神,仿佛若冰走路之态就在眼前。

若冰做事,坚守执着,孜孜矻矻,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雄壮气魄。为写秦岭,他以嬴弱之躯孤身一人驱车六千多公里,途经甘肃、陕西、四川、河南、湖北五省五十余个县市近百个乡镇,五次穿越秦岭南北,最西到达青海的西倾山,最东到了湖北河南交界处的伏牛山。可以说,若冰关于秦岭、太白山、渭河、汉江等山河的书写,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他的每一个脚印,就是一颗汉字。和青年时期不同,这一次,若冰以诗人的赤子情怀,把诗行写在了辽阔、雄浑的山水间。

若冰处世,天性豁达,淡薄名利,然又乐于扶持新人,奖掖后进。他任《天水日报》副刊编辑、《天水晚报》副总编期间,在其主持的“雨丝”副刊和《陇右文化周刊》上刊发推介了难以计数的天水乃至甘肃文学新秀,如今,他们有的获得了国家级奖项、有的成为了国内重要作家,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若冰。可以说,若冰是天水文坛的“伯乐”,也可以说,天水众多作家诗人能走上写作之路,都离不开若冰的扶持和鼓励。天水一位农民作家,在打工养家之余,仍坚持文学创作,当时身为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若冰带领部分天水作家到其家中看望,嘘寒问暖,鼓励有加。在天水文学界,若冰是名符其实的“带头大哥”,文友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老王”。多年来,若冰以其宽厚、无私的品行影响和带动了天水文学的整体发展,天水因此成为甘肃文学重镇。

若冰还有一项“特异功能”,就是可以“预知”后事。2019年,我的工作岗位从天水调整回兰州,临别之际,若冰面色凝重的告诉我,他几个月前就有预感,然后发给我一首他那时写给我的诗:

《赠别》

——致正茂兄

我不是唯一一个

把手举在空中

为一片燃烧的火焰

送别的人

我也不是在高速奔跑的

时间缝隙

在春天的黄昏

种植鲜花的那个人

由于和黄昏的黑暗

一同到来的昏暗

我只能把一滴泪珠

像一颗手雷一样深藏起来

同时藏而不露的

还有我对正直、正义、良知

辽阔如波澜起伏的大海一样

悲壮人生的珍爱与珍视

——2019年1月25日夜

我笑言,可能是心有灵犀吧。

若冰去世前七天,参加了中学母校天水市二中庆祝建校70周年“我们的天水二中”征文颁奖活动;前十天,他把自己的四千册藏书捐赠给了大学母校天水师范学院;此前,他还为自己最喜欢的弟子王选的作品两次站台推介;4月9日,还发给我《行走秦岭 品读中国——王若冰行走秦岭20年座谈会暨作品研讨会策划方案》;5月份,还谈及要于今夏陪同贾平凹老师考察渭河流域……这一切,似乎都表明他在总结着什么,好像在收尾一般,又似乎在和死神赛跑,要把自己想做的事都尽快做完。

然而,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24年5月3日,他太累了,躺在自家沙发上,盖着陪伴自己多年的薄被子,安静地睡着了……

若冰工作室建成后,每年春节对联都由我来写。写完,托王选从兰州带回天水,交给若冰。2023年,用了黄庭坚的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横批“诗酒人生”。2024年,写的是“长毫出手为河书,清酒入怀因山醉”,横批是“观雨听风”。若冰曾戏言,我工作室的春联就承包给你了。谁能料到几个月之后,约定尚在,春联依然鲜红如初,你却驾鹤西游了。

若冰,让我最后一次为你送上对联,以表无限怀念之情。只是这次,成了挽联:

陇右失魁星文章憎命 秦岭招其子夏日若冰

若冰兄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