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要是真英雄
来源:文汇报 | 顾农  2024年07月09日09:47

西晋征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222-284)乃一代名臣,一生中成就了许多大事:他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使得洛阳的对外交通大为便捷;他主持制定了平吴的大计,协助晋武帝在太康元年(280)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他又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为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又有《春秋释例》(今有辑本,在《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及《丛书集成》中)等重要著作。文武兼长,成果辉煌,实为了不起的奇才。

杜预非常重视身后之名,曾为自己立过两块碑。《晋书》本传载:

(杜)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沈(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勋绩碑一般都是由后人来立,而杜预却在他坐镇的襄阳为自己刻石为二碑,一块立在岘山之上,一块沉到万山脚下的潭水里(后称“沉碑潭”)——这样可以确保即使在地貌发生巨变以后,仍然有一块能够让大家看到,此公之用心亦可谓良苦矣。

立在岘山上的那块碑,到盛唐时代还屹立在那里,杜预的十三世孙杜甫(712-770)在《回棹》诗中曾经提到(“凉忆岘山巅……吾家碑不昧”);后来不知何时就毁坏不见了。宋人庄绰(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两宋之交)《鸡肋编》卷上云:“尝守官襄阳,求岘山之碑,早已无见;而万山之下,汉水故道去邓城数十里,屡已迁徙,石沉土下,那有出期?二碑之设亦徒劳耳!今州城在岘、万两山之间……岘山在东,上有羊叔子(祜)庙;万山在西,元凯祠在焉。”两块碑,到这时一块也看不到。

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曾经专门就此写过一首标题即作“杜预”的诗:“征南满腹智,实似小儿痴。汉水有涸日,沉碑无出时。”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五)他说杜预虽然智商极高,而在自立二碑这件事上显得大有痴气,像个小孩子。

大人物忽发儿童似的奇想,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往往很有趣,不必讽刺。刘克庄断言当年沉入水下之碑将永无出头之日,也未免言之过早。陵谷变迁不是在短时间里实现的,从长时段来看,说不定沉在水下的那块碑将来在某一时刻会忽然出现呢。“沉碑”何时出或能不能出的结论要由更靠后的人们来下结论。

现在看去,即使杜预的勋绩碑永不出土,或者他本来就没有立过什么碑,其历史贡献依然存在,值得后人纪念。北宋诗人李廌(1059-1109)《杜元凯庙》(《济南集》卷二)诗有云:

沉碑虽好名,要是真英雄。

寥寥万山路,爽气摇松风。

有“好名”的弱点不妨碍杜预仍是真英雄;勋绩碑虽然现在看不到了,并不妨碍他确有伟大的勋劳。万山上他的祠庙,总是后人修建的,正表明其人虽然早已离去,遗烈仍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