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考统招钩沉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始于1902年10月14日。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正式举行招生考试。在此之后,高等院校逐渐增多,但教育部门始终没有组织统一的招生考试,而是由各高等院校独立命题招生。独立招考,不管是对考生,还是对大学来说都是高成本、低效率的。为了考大学,很多考生要奔波多个城市,参加数场题目不同的考试,需要多次支付报名费、考试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花费不赀;而各所大学也要独立完成命题、报名、考试、录取的全部过程,费时费力。直到1938年,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的特殊需要,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并组织了首次“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考试”。
杨振宁参加1938年统考的准考证
卷分甲乙应对轰炸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全国108所高校中有52所内迁到大后方,其中27所迁到重庆。不过,1938年参加统考招生的院校并没有这么多,当时有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江苏医学院等19所国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加上省立广西大学,共20所高校进行了统一考试。考试同时在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重庆等12处举行,这些地方都是未被日寇占领的“国统区”。之后,参加统考的高校逐年增加,1939年增加到28所,1940年又增加到41所,覆盖范围大为增加。
按照考试科目的不同,分为文法商教育、理工、医农等三组。以1940年为例,三组都考八科,其中公民、国文、外文(英语或德语)、生物等四科,各组相同;数学一科,各组都考,但内容、难易不同,文法商教育组、医农组较浅,理工组较深;另外三科是可选科目,文法商教育组选考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理化(物理化学合二为一)等三科;理工组、医农组,选考物理、化学、中外史地(历地理合二为一)等三科。
考试分四天进行,每年的开考时间不固定,考试分甲卷乙卷,以应付随时出现的空袭。
1938年到1940年,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分别为11119、20006、18151人,录取人数分别为5460、5371、7024人。虽然和现在的高考规模没法比,但组织难度还是很大的。当时日寇飞机经常袭扰后方,招生委员会和考生们要留心的不仅是试卷上的题目,还有空中不知何时会出现的飞机。为了防备空袭,招生委员会特意准备了甲乙两种试卷,首先使用甲种试卷,万一考试过程中敌机来袭,不得不疏散,则在警报解除、考生重进考场后,启用备用的乙种试卷重考。
教师徐仲年担任过1938年统考重庆区的监试,他回忆说:“8月6日是农历六月二十一,8月10日是农历六月二十五,都是有月亮的日子,万一敌机夜袭,如何是好?”参加了1940年统考的学生绿柏,在考试的前一晚还在担心:“明天要是有警报,怎么办呢?”以致没有休息好。
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1939年的统考,湖北恩施在8月7日上午遭受空袭,国文不得不在10日重考;浙江丽水9日有空袭,英文也进行了重考,都启用了乙卷。1940年和1941年,日寇对重庆进行不间断的疲劳轰炸,高考只好改在防空洞中进行,学生们坐在石板上,小凳子当桌,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应考。
录取率虽高女性却少
那时的高考,各科的题目都不多,题型也很简单。比如1938年的国文高考只有三道题,第一题是作文;第二题是文言译语体,要求考生将《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翻译成白话文;第三题是语体译文言,将一段白话文改写成文言文,这对今天的考生就有点难度了。英文考试只有三道大题,第一题以“四季之美”为题,写一篇不超过300个单词的作文;第二题,将一篇有关中华文明的英语短文翻译为汉语;第三题,将五个中文句子翻译为英语,其中一句为:“他一面读书一面养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这样的工作太繁重了,不适于健康。是不是?”今天看来,都是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
哪个年代都有“奇葩”的可爱考生,抗战时也不例外。国文、史地等课程,大多数考生或多或少的还能够应付,英文就不一样了,部分考生只能空挠头。比如一个江苏籍的女生,抗战爆发后流落到重庆,她的英文题目答不出来,在试卷上写了一段话向老师求情:“仁慈的阅卷先生:我是一个逃难、流亡的女孩,家是陷落在江苏,将有两年多未读书。这次由朋友帮助,叫我来考,借了路费。慈悲的先生,求你给我一个机会,假如没有学校进,我就无归宿之地,无路可走!恳求先生能赐我点分数,万分感激!可怜者谨上。”
因抗战而流落他乡当然可怜,但是高考追求的是知识面前的公平,阅卷老师虽然会有恻隐之心,但应该不会额外给她分数。
另一个男生则很豪迈,他觉得自己很可能考不中了,但是抗敌御侮的心一点没减:“英文!英文·对你无情,我是一个服务两年的师范生,哪里能比得上‘下江人’?伤心哉?远摈于大学之门。罢!罢!买舟东下杀敌人!”
还有公然作弊、大闹考场的考生。作家许地山担任过1940年统考的巡视委员,负责昆明区的考场纪律。他记述了这样一件事,7月22日的考试中,一名考生把试卷递给同场的朋友代答,被监考老师发现后,当场没收了试卷。哪知这个考生不服气,在下午的考试开始前,他纠合了一群不参加考试的学生,气势汹汹地闯入考场,握着拳头要打那位监考老师。
由于对报考人员的资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加上战时投考人数有限,以及组织方有意降低录取标准,统一考试的录取率还是比较可观的。如1938年,考试人数11119人,录取5460人,录取率为49%;1940年,考试人数18151人,录取7024人,录取率为39%。不过,当年女生受教育的机会还是要大大少于男性。1938年,参加考试的女生只占总人数的18%,最终只有809名女生通过统考跨进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