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人风神 ——记曹辛之、王辛笛、阮章竞、林林
来源:文学报 | 邹士方  2024年07月11日08:57

—— 曹辛之 ——

曹辛之先生是“九叶派”诗人之一,笔名“杭约赫”,他也是书籍装帧家。

辛之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对人彬彬有礼,却时有不凡之语。1987年5月22日,我去他府上拜望,他对我说:“诗人艺术家不能随风倒,不能当风派。”他上世纪80年代潜心治印,成就斐然,出版有《曲公印存》一书。1988年先生赠我一册,恰诸天寅学兄来访,遂表示钦羡之意。不想不久(1989年)收到先生书信一封(只存复印件)并附我的名章印蜕一纸。信中说:

士方同志:

目前接诸天寅兄电话,得知阁下要我治印,今印已刻就,请便中来敝寓一取(去前最好给我来个电话)。现先将印蜕附上,请不吝赐教。

握手

弟 辛之上

一月十六日

您要我写的字业已写好。

印蜕纸上钤有:“辛之刻石”篆书长条小印,“邹士方印”为白文。先生如此深情厚谊,让我感激不尽!

这年12月我将曹先生的书法刊于我主持的《人民政协报》副刊上,并寄样报于他,不久接到先生的复信(只存复印件):

士方同志:

寄来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政协报收到,谢谢你刊登了拙书。同时寄来的拙书原稿亦收到,看来你办事十分认真。

你问我这幅字的内容是什么?其实上次在信中已告诉了你,你可能忽略了。这是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写的是大篆,不容易辨认)。

匆此,祝

大安

曹辛之

九〇年一月十日

先生说我“办事十分认真”,其实先生才是“办事十分认真”的。此信即为明证。《曲公印存》一书由钱君匋先生作序,此序由我在报上刊出。序文曾请曹先生校阅。先生亦有复信。

可惜先生写给我的大部分书信在1991年冬天被人窃走,只余一件在我手上。

1988年12月我曾为曹先生在家中拍过两张照片,他手掐香烟,表情十分深邃。一张背景墙上是叶圣陶书赠他的篆书联。

—— 王辛笛 ——

王辛笛,笔名辛笛、心笛,著有诗集《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听水吟集》,书评散文集《夜读书记》等。王辛笛也是“九叶派”诗人,在“九叶诗派”中,他是硕大耀眼的一叶,是其中最有影响的领衔人物。他的诗深邃、曲折和优雅,其中富含美的意蕴与朦胧而富有深意的哲思。诗的语言、意向、构思,都令人赞赏,展现出诗歌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中国新诗的一座高峰。

王辛笛的新诗创作关注现实人生,注重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其诗风清新典雅,凝练隽永,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纯正诗流一贯发展的代表”。王辛笛在古体诗上的成就也令人瞩目,诗体通畅明快,用典适度,自成一派。其与钱鍾书等人的唱和更是一段文坛佳话。

王辛笛在新旧体诗创作上都取得较高的成就,和他的就学经历密切相关。他自小就注重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阅读,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又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英文系留学,与艾略特、史本德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交往密切。正是中西两种诗歌传统的滋养,让他的创作朦胧而不晦涩,感伤而不低沉。

2004年1月8日诗人飘然而逝。

辛笛2002年曾写过两首诗,均为未刊之作,是诗人的女儿王圣思在父亲的笔记本中找到的,这两首诗可以作为诗人对身后之事的诗思,其中一首为:

听着小夜曲离去

走了,在我似乎并不可怕

卧在花丛里,

静静地听着小夜曲睡去

但是,我对于生命还是

有过多的爱恋

一切于我都是那么可亲

可念

人间的哀乐都是那么可怀

为此,我就终于舍不得离去

大约在1983年我在主编《人民政协报》“华夏”副刊时,从来稿中发现了王辛笛先生的诗稿,很快予以见报。以后与之通起信来,他时有诗稿、文稿寄我发表。

1984年12月下旬我在北京京西宾馆拜望了来京出席全国作协会议的辛笛先生。先生胖胖的,很富态,笑容可掬。我们一起合影。我说:“您的诗稿要不是我及时发现,很可能被别人处理掉了。”他宽厚地说:“我对报刊都是作为作者投稿,行就行,不行就算,我从来不托人走门路。”他的个性于此可见。

我收藏有老诗翁书信三通。

其一:

84.11.30

士方同志:

拙诗前承刊出,甚感。我很少学习书法,涂鸦作字而已,乃荷厚意索书,一时愧难应命,只有徐为图之,乞谅。

兹寄去庆祝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成立一文(我又忝为理事之一),看看政协报能发表否?如不用,仍请退我为感。

敬礼

王辛笛

其二:

84.12.19

士方同志:

日前寄去拙作《让我们共同架起友谊的金桥》一文,兹有两点请代酌定:

1如全文限于篇幅,嫌长,可将文中举加拿大华裔画家一例,连同拙作新诗一首一并删减。如何,乞酌。

2原稿倒数第二页中:陈省身、杨振宁两人之后,请添列“李振道”一人,因李也是西南联大的清华部分毕业的。故也是清华校友。

本月下旬来京出席全国作协代表大会,住京西宾馆,届当谋面也。

再谈 此致

敬礼

王辛笛

其三:

86.8.24

士方同志:

春间拙作纪念周恩来总理七绝一首多承关怀,及时在你报副刊发表,不胜心感。足下亦曾一再惠函嘱书近咏以赠,唯迄以素未临池面帖,涂鸦自惭形秽,故亦迟久未敢唐突方家耳。旋即有访美之行,至今不觉已逗留数月,久客思归,九月中定可返沪,兹先录奉小诗一束,乞予指教,秋末冬初,或将来首都一行,届当约晤,藉罄积忱,如何?诸乞鉴谅为幸。即将去他处访问,如赐通讯,请仍寄上海南京西路1173弄三号25室我收可也。此问

撰安

王辛笛

小诗如荷采用,仍乞费神将该期样报赐寄两份至舍下为感

(诗后附诗稿两页:旧金山杂咏)

王辛笛先生后来还是赐寄我书法一幅。第二信中“李振道”是笔误,应为“李政道”。第三信寄自美国。

辛笛先生曾在我的纪念册上题词:

诗言志 歌永言 以文会友 乐莫乐兮新相知

郁郁乎文哉!

一九八四年岁暮 在北京书赠

士方同志

王辛笛

巴金是辛笛先生的老朋友,辛笛先生说:“巴金是一个难得的真诚的人,我们在一起时他常常默默无言,但他决不会说一句言不由衷话。”

辛笛先生曾说:“人就像一棵树,在风中必须保持自己的品格,不能随风倒。否则,就会被连根拔起。”《九叶集》的封面上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是九片硕大的绿叶,它们向四面八方展开自己的形象。

—— 阮章竞 ——

阮章竞,笔名洪荒、啸秋,著有小说《霜天》《白丹红》《山魂》,歌剧《赤叶河》,剧本《未熟的庄稼》《糠菜夫妻》《在时代的列车上》《民族的光荣》等,长诗《漳河水》《圈套》《白云鄂博交响曲》,童话诗《金色的海螺》,诗集《霓虹集》《迎春橘颂》《勘探者之歌》《四月的哈瓦那》《阮章竞诗选》《漫漫幽林路》《边关明月胡杨泪》《晚号集》等,纪实文学《赵亨德》《五阴山虎郝福堂》等。

我最早接触他的作品是童话诗《金色的海螺》,那是一本连环画,画家为他的诗配了画。以后《金色的海螺》又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动画片,与《小蚵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人参果》《金猴降妖》《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三个和尚》《猴子捞月》《崂山道士》等成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

1987年6月11日上午我去他家中拜访,并为他拍过一张彩色照片。他随意地斜倚在沙发上,表情散淡,左边书架上全部是线装书,衬托出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他的作品就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人物与书籍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我们合了一张影。他坐椅子习惯把脚盘在椅子上,一只手摸着脚。这大概是他在解放区的老坐姿。

他的家临近街道,人声喧闹,再加上收音机、电视机声响,他感觉噪音之苦,无法解脱,于是便命名书斋曰:“苦噪楼”。

他人很热情。向他约散文稿,他陆续寄来,我陆续发表。记得有《姐妹俩》《火焰山》等篇。

他曾为我写过一幅字,我至今珍藏着,内容为:

学字本无工,奈君兴意浓。开窗求解窘,白羽絮穹隆。顿觉胸开阔,万里东南风。回问今日是何日,大雪是春不是冬。

士方同志索字久应未还,今朝开窗研墨,见大雪纷纷,不觉尽书此并请双正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阮章竞

此诗即兴写眼前景,颇有情趣。诗人本色,跃然纸上。

关于书法,我在6月就求过他,有他寄我的墨笔书信为证,可惜只是复印件了(但还存有他手写的信封):

邹士方同志:

很高兴认识你这位朋友。

遵嘱寄上《火焰山》短文,看看能不能用。如能用,请复印一份排版(或排版后)将此原抄清稿寄回给我,因只有这一件底稿了。多谢!

姐妹俩前些日子已收到,但未收到稿费。你的信上说另寄,查查是否寄出。

你要我写字,等抽出功夫,写好则寄上请教。

顺祝

夏安

阮章竞

八七年六月十三日

信中说“姐妹俩前些日子已收到”,是指他收到我寄给他刊有其文《姐妹俩》的样报。阮章竞还是有成就的书法家、画家。

—— 林林 ——

林林,温文尔雅,具有独特的诗人气质。我曾在会议上和他寓中为他拍过四、五幅照片,黑白彩色的都有。只有一张黑白照片我比较满意,可以算做一幅艺术作品。那是1987年春天在中华诗词学会的一次座谈会上,我完全采用室内自然光,用侧逆光拍摄,选用暗背景。人物表情凝重、自然,面部、手部刻画细腻,皮肤质感强,体态、手势个性化。前景的白色茶杯起到画面轻重和色调协调的平衡作用。

林林原名林仰山,笔名蒲剑,1910年9月生。他初发表作品时不愿用学名,写了“林”之后,想到柳宗元有“林林总总”的句子,就再写了一个相同的字。他1934年夏在日本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分盟领导下的杂志发表诗歌、评论、散文,翻译高尔基《文学论》并于1936年出版。抗战时期随郭沫若到战地采访,写有《月夜战地散记》,同时参加上海文学界救亡协会,也曾和艾芜等人举办文学讲座。1941年夏,他的杂文、散文集《崇高的忧郁》在桂林出版。1948年出版诗集《阿莱郁山》和诗论集《诗歌杂论》,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印度诗稿》,1972年翻译鲁迅给日本朋友增田涉的全部书信,1976年编入《鲁迅书信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林林先生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苍劲厚重,别有韵味。1987年6月11日我去他家拜访,他刚为朋友写完一幅条幅“烟霞此地多”,正挂在书架上,于是就趁兴在我的册页上书写了自作汉俳一首。他微笑着说:“我将日本俳句译成中文,出了一本书,自己又写了一些俳句,这就是汉俳。日本辞典已经收了‘汉俳’这一词汇,其中举的例子就是我的作品。”

那天我为他拍了两张照片。我们在一起合了影。

林林先生2011年8月4日逝世,已逾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