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点吧 陶渊明也教育不好孩子
陶渊明是历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被认为是“千古隐逸之宗”。他有五个儿子,最开始生下大儿子的时候,他也怀了好好教育的决心,打算让儿子在官场里卷一卷。
得子之初自然是喜悦与期望相伴的。他的大儿子字求思,取自孔子的孙子子思。
陶渊明三次娶妻,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就更大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写了一首长诗《命子》、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我们陶家一族,先祖是有功德的,希望你们能继承祖辈的光荣传统,将家风继承下去。
然而许多事总是事与愿违,陶渊明也曾经想过光宗耀祖,一度出仕做官,却因为受不了社会的腐朽黑暗不想随波逐流而弃官归隐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因为不擅长农活儿,辛苦之外落了个草盛豆苗稀的结局——靠自己种地吃饭大概是吃不饱的,他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日子过得很艰难,别说读书了,说饱饭都不容易。儿子们呢,肯定也要跟着回归田园,过起穷苦清贫的日子,田园生活辛苦,却又快乐,上树抓鸟,下河捞鱼,田野里追兔子,奔跑跳跃,广袤的大地是天然的游乐场。
至于好好学习,算了吧,没时间,也没那环境。
孩子们在田野里撒欢,围着他们夫妇嬉戏笑闹,五个儿子都活成了随心所欲的样子,离世俗的“优秀”越来越远了。
陶渊明做了啥呢?他写了一首《责子》诗来控诉儿子们的行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他写的依次是五个儿子的小名:舒、宣、雍、端、通。
陶渊明在这首诗里如实描述了几个儿子不争气的状态,说自己已经老了,白发丛生,身体不好,可是这五个儿子都不喜欢读书,都不是那块料,大儿子都快成年了,还是无比懒惰,天天躺着,二儿子倒是不懒,但不喜欢学习,三儿子四儿子也过了十岁了,连数都不认识,几乎就是笨蛋,小儿子九岁,天天就知道吃!
眼看着几个儿子不会有世俗意义上的出息了,更别提什么光宗耀祖,那怎么办呢?他对自己说,这就是命啊,一醉解千愁吧。
宋代黄庭坚看了陶渊明这首《责子》诗,说道:“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虽然表面上是责子,言语间却充满了宠溺和诙谐,一幅任由小孩自由发展,看着他们快乐奔跑的天伦之乐图画。
也许是远离世俗日久,在归田园居的平淡轻松时光里,陶渊明早就放弃了对儿子们去官场里卷,在仕途里扑腾,从而折腾出点名堂,获得一个世俗身份的期盼,他爱上了这种田园生活,自然也希望儿子们能快快乐乐,不去追求什么虚假的“名利”。
为孩子奉献一切的父母值得歌颂,像陶渊明这样想的开的父亲,却温馨可爱,我不逼你去按照普世价值活着,你懒也好,不爱读书也好,是个吃货也好——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