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长民:兼容中西、立足民本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学勇  2024年11月12日06:59

编者按:林长民,字宗孟,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也是林徽因挚爱的父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那段新旧交替的岁月里,他矢志报国,力主宪政,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1919年,更以一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檄文唤醒国民,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的为人和思想,对长女林徽因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日,林徽因研究专家陈学勇、林徽因外孙女于葵联手整理编注的《林长民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林长民集》的出版是林长民作品首次结集,它收录了迄今为止可以发表的林长民全部诗、文、日记、书信和翻译文字,承载了20世纪初中国内政、外交的生动细节,折射了民国早期思想文化的风云变幻,再现了林徽因早年生活行迹和精神面貌,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实况。这些文献当中,林长民携林徽因欧游日记,致林徽因、梁思成、梁启超、徐志摩、胡适等民国名人书信首度完整面世,弥足珍贵。经出版方授权,中国作家网特遴选该书前言部分发布,并附林长民年表,以飨读者。

《林长民集》,陈学勇、于葵 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林长民,清末民初一位颇具时代特征的政治人物。回顾中国近现代史那段新旧交替的岁月,很难无视他的身影。他投身求新求变的大潮,伫立潮头,为世所瞩目。

林长民幼时有过小名则泽;入私塾启蒙才起学名长(音zhng)民;字用宗孟;后又取别号苣苳子;娶了如夫人程桂林,百般宠爱,再号桂林一枝室主;晚年所居庭院栽栝树两株,便自称双栝庐主人。在致子女家信中,他落款多为竢庐、竢庐老人、桂室老人、双栝託叟;有时仅一个字,或孟,或宗,或栝。

正如那个时代的许多维新青年一样,林长民出身于并不守旧的旧官吏家庭。封建的清王朝气数殆尽,他适时而降,生日是光绪丙子年六月十四日(公历一八七六年八月三日)。(梁敬《林长民先生传》曾记为公历七月十六日。梁是林长民同乡、挚友,随同其游欧陆数月,又是著名史学家。此日期流传颇广,多被引述。梁所记日期似误,按阴历推算,林长民应生于八月三日。林长民知交章士钊所撰《行宪半十论寿林宗孟》亦谓八月三日,可证。)林氏祖上原系闽地望族,家道渐落日久,到他父亲林孝恂一代败至寒微。然而林孝恂发奋进取,经科举重新步入仕途,做过浙江多地的州县长官。好在他意识到时代巨变在即,能与时俱进。为子侄们开设的家塾,入读不分男女;所课兼容中西,一边延聘古文名家林纾传授国学,一边特邀新派人物林万里引入西学。林万里仅比林长民年长两岁,亦师亦友,他对林长民政治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至于林纾的师道,也不排斥西方文化,他曾译过百余部外国小说,《茶花女遗事》就是其一。

这样的启蒙,这样的家庭,奠定了林长民的人生走向。他取有秀才功名后,旋即诀别科举,进修英文、日文,两度赴日留学。主编浙江最早的翻译刊物《译林》,出版译著《西力东侵史》。留学期间,日本一些仇华分子抹黑中国留日学生,林长民愤然投书日本各大报纸陈情批驳,并具以真名实姓,注明住处地址,言辞雄辩,举止磊落。他广交能人志士,甚至刻意结交不同政见人物,以助实现强国抱负。林长民振兴中华的志向起始于此时。他的抱负、度量,他的豪气、胆识,还有他的文才、口才,在同胞中赢得了口碑,本人也被举为留日同乡会会长。

林长民留学归来时,正值清政府施行新规,凡留学生经朝廷面试皆可授予翰林。然而他毅然舍弃这一仕途捷径,回到民间跋涉于法治、宪政长途。他先任官办法政学校教务长,因办学理念与学校当局不合遭免,于是自办私立法政学校,自任校长。他又感到办学所及囿于校园,创办了《法政杂志》,谋求面向社会,志在切实地研究实际问题。辛亥革命成功,林长民由福建省推荐前往南京出席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参与议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短短几年,他接连担任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参政院宪法起草委员会专任庶务、参政院代理秘书长、国务院参议、众议院议员、法制局长、司法总长等职。政局动荡,法治、宪政之路坎坎坷坷,他屡挫屡试,坚忍不拔,不失为中国宪政运动的先驱。为此,章士钊称誉:“国宪和林长民二义可并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中国与日本矛盾日益突出,林长民转身外事,名列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创建民间性质的国民外交协会,借民间外交掣肘政府内亲日势力。他与仁人志士们力主中国对德宣战,作为战胜国,北洋政府取得了出席巴黎和会资格。会场外,旅欧的梁启超及时通风:“和会”可能签署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林长民立刻于《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疾呼:“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此文无异于导火索,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迫于压力,也不得不辞去外交委员职务,公开披露辞呈于报端,意在申明大义:“长民愤于外交之败,发其爱国之愚昧”,“激励国民,愤于图存,天经地义,不自知其非也。但无加危害于日本人之据,彼日本人绝无可以抗议之理由”。后来又说:“长民政治生涯,从此亦焕然一新。”视其所言所行,确为他政治生涯添上了灿烂一笔。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北京政坛瞬息万变,林长民难以自主。郭松龄反叛东北军阀张作霖,欲借重林长民声望,秘密接其出京。不意林长民来到郭部不久就遇郭军惨败,中流弹毙命,无可挽回的悲剧突然结束了他短暂而跌宕的一生。世人对此多有叹息。林万里禁不住唏嘘:“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外界不谙隐情,林长民出行时已托人带口信告知梁启超,此行实“以进为退”。他想趁机摆脱京城险恶环境,借道南归,抽身远离政坛。此前一年,他曾录苏东坡诗句条幅书赠友人:“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其心迹已明。遇难前一日,林长民困居荒野小阁,徘徊自吟:“无端与人共患难。”此时醒悟权宜之计误他,为时已晚。

终林氏一生,因报国壮志而紧系政界,力主宪政,甚至认同君主立宪。政见不同者讥讽林是政客,单就外表行状,譬如热衷组织党派,频频出入官衙,俨然如政敌所讽。若稍加考究,则似是而非。林长民依然书生本色。浮沉宦海二三十年,他未曾浸染多少政客们的世故、练达、圆滑、投机。纵然身具多面才干,竟不见政客的歪才。司法总长任上,他拒贿十万大洋,坚持治罪张镇芳,令其下狱。他冒犯曹锟,最终不肯投出贿选一票。以至梁启超私信里也有微词:“总之,宗孟自己走的路太窄,成了老鼠入牛角,转不过身来。”

看林长民时论文字,充溢书生意气乃至呆气。他未知所负的历史使命任既重道且远,对中国数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盘根错节的官僚势力、没有王朝的王朝积习到底认知欠深,未能有起码的清醒。革除中国数千年体制铸就的深重负荷,战胜权贵对新思潮、对社会变革所持的顽固抗拒,以及改造王朝体制长期养成的国民劣性,都不是他以为的简单。辛亥革命的成功,麻痹了他冷静的深思。林长民有余的是意气风发的气概,不足的是应对大局问题的方略。被卷入政坛旋涡,沉浮上下,壮志难酬或有定数。如此看林长民,也许有些苛求。这样的弱点未必仅属他个人,大概是那一时代像他那类维新知识分子的通病,是历史的局限。最终死于非命,当然是林长民人生的最大败笔,无可挽回的最后一笔。倘若将政坛譬为花圃,林长民这朵花开得异常夺目,然而未能结出如愿的果实。劳顿追求半生,他终究是一名有花无果的政治家。尽管如此,他那心怀天下、献身祖国、立足民本的精神,终究汇入了宝贵的民族传统。

天资聪慧的林长民也许误入了政坛,他实在应该成为出色的文艺家。人以群分,徐志摩引林长民为知交,正是两人相似的艺术天分与气质的契合。年过半百的林长民还以名流身份与女儿林徽因、朋友徐志摩同台粉墨,公演泰戈尔名剧《齐特拉》,传为一时佳话。林长民多才多艺,能诗擅书,兼有著译。青春时期与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唱和,晚年屡屡在王世澄、黄濬主编的《星报》发表诗作,可惜今日的我们已很难寓目这些作品。徐志摩深知林长民“万种风情无地着”,多次“讽劝”他离开政界“回航”,与其一并翱翔文坛。无奈林长民自负志不在文,他的文学天资遗传到女儿林徽因身上才大放异彩。林长民自身有所收获的是书法,至今他的墨迹流传不绝,市场拍价也不菲。然而,他又终究没有成为职业书家。林长民既非他所自负的成功政治家,亦非如人所愿的杰出文艺家。惋惜了。

值得一提,林长民为数届国会议员,几任议长,一度执掌国家司法部,与多位总统过从不疏。有这般人脉,拥万贯家财不是难事,而林长民清贫依旧,曾经跌入卖字接济生计的境地,罹难时家中仅剩三百余元现金。梁启超形容:“彼身后不名一钱,孀稚满堂,粥且无以给,非借赈金稍为接济,势且立濒冻馁。”这位亲家不得不出面乞告亲友,组织“抚养遗族评议会”,筹集资金以养遗孀、遗孤。林徽因为此甚至决心弃学回国,好在有梁家资助,学业方才得以完成。

今日的我们阅读林长民,既可远眺北洋时期政坛风云,亦可认识剧变之际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又可追寻社会变革之原由,收获不止某一方面。然而,当林徽因家喻户晓的现今,当年名噪一时的父亲竟然淡出了读者视野,形象变得模糊。淡出缘由许多,其中之一即由于斯人早逝,著述杳然。徐志摩生前有意编辑林长民遗文《双栝斋文集》,但不久诗人自己也罹难作古,此事遂不了了之。

林长民生前十分注重社会活动,似没有多少精力顾及著述,文字不为宏富,大多散落在京、津及其所属党派、社团相关的报刊之上。所幸他擅言辞、好演说,留下篇幅不少的演讲记录稿,较之文章或更具“直观性”。林长民许多文字属于时论,虽不以立意深邃见长,却对时局反应敏锐,其史料文献价值毋庸赘述。编辑林集,从百年前老报刊钩沉,将一件件文稿、手迹誊录、句读、注释,其不易是我们勉为其难之后才有体会的。难怪百年来没有人问津此事。编就的这一部集子,疏漏之处难免,然略能自宽——毕竟这是世间第一部。其中许多首次披露的珍贵文献,相信自会受到读者和研究者青睐。

读一读《林长民集》,这位远去的政治活动家身影,虽远不逝。

陈学勇甲辰立夏

(上文为《林长民集》前言,题目为编者所拟。)

附:林长民年表

1876年农历六月十四日,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1897年取得清朝科举秀才功名。再入私塾,加习日文、英文。

1901年与林纾、魏易等联名创办、主编《译林》月刊。

1902年赴日本留学,不久弃学回国。

1903年译著《西力东侵史》在日本出版。

1904年随父迁居杭州。长女林徽因出生。

1907年再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政经科,被推举为留日福建同乡会会长。

1909年留学毕业归来,拒授清廷翰林、进士。就任官立福建法政学堂教务长、福建谘议局书记长。因办学意见与上司相左被免职,自办私立法政学堂,任校长。

1911年辞福建谘议局书记长职,短期就职于上海申报馆。创办、主编《法政杂志》。被推为福建代表,参与议订“临时约法”;组织统一党,选为临时参议院秘书长。是年,在南京下关火车站遇刺,幸未伤及身体。

1912年参与创建统一党。后此党与其他党派组合为进步党。被选为众议院议长。

1913年任参政院代理秘书长,兼宪法起草委员。参加“宪法研究会”。

1914年任国务院参议。

1915年任国务院法制局长。不久辞职,再任众议院议员、进步党政务部长。

1916年任国务院司法总长,拒绝军阀张镇芳行贿,数月后辞职。

1917年聘为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

1918年聘为国务院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发起成立“国际联盟同志会”(简称“国联”),任总务干事。是年,再赴日本考察。

1919年在《晨报》刊发通讯“山东亡矣”并文章《外交警报敬告国民》,引发五四运动。为此,日方反应强烈。五月下旬,向徐世昌总统辞外交委员兼事务主任职务,辞呈公开刊布报端。

1920年作为中国首席代表赴欧洲参加世界“国联”大会,会后游历考察战后欧洲。

1921年回国。

1922年补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23年反对曹锟贿选。避居上海。

1924年段祺瑞政府再聘主持“国宪”起草委员会。

1925年北京政局动荡,应郭松龄约聘,秘赴营口。十二月二十四日,于苏家屯中乱军流弹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