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卓鸣的头像

卓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9/23
分享
《英雄不死》连载

第九章 志同道合

铁栅栏围起来的昆明沐国公练兵处,铁门口上方:“云南陆军讲武堂”七个大字在落日余辉渲染下,泛着橙色的光环。此刻,毅然决然向往“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卢焘一扫数月倦容,心头掠过层层热浪,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寒冷的1910年正月里,卢焘如愿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先进兵科特别班。

兵科特别班宿舍,一张张架子床整齐地排列在一起,每张床上的床单清净无绉,草绿色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四角分明。毛巾、口盅、牙刷等日用品有规则有秩序的置放一起。

卢焘、朱德、范石生等诸同学挟着书本推门而入,走向各自的床边。

卢焘整理床铺不小心,"啪"地一声,书本掉下地板。

范石生坐在床上见状,下床捡过书本递给卢焘:“你的书,给。”

卢焘诧异:“我的书?劳驾你了。”

范石生也笑了笑:“别客气,哎,认识一下好吗?”

卢焘显得挺高兴,爽快地:“好哇,我叫卢焘,你呢?”

范石生:“我叫范石生。”

两人激动地握起手来。

这时,朱德走了过来,乐呵呵呵地:“怎么,私结同盟呀,不想多认识几个?”

卢焘、范石生不禁相视一笑。

朱德大方地伸过手来,自我介绍:“我叫朱德”朱德转过身一挥手:“来来来,大家同学不易,互相介绍一下吧。”

诸同学一下围拢了过来,自我介绍。

“我叫李汉文。”

“我叫李云鹄。”

“我叫田钟谷。”

……

卢焘望了诸同学一眼“今后,大家同训一科目,同吃一锅饭,同宿一寝室,可谓志同道合,朝夕相处,望互相照应,互相鼓励,共同长进,如何?”

众同学频频点,表示赞同。

李云鹄手里拿着一本书,挤进人群:“初进讲武堂,诸位有何感觉?”

田钟谷听罢,附和道:“当然有了,讲武堂乃军之摇篮,欲成模范军人,诚如“坚忍刻苦”的校训一样,须得刻苦不可。”

范石生:“军人乃国家安危之保证,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既然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有何理由不刻苦呢?”

卢焘、朱德微笑着站在中间,并不时为同学们的议论相视一笑。

朱德:“大家说的都在理,记得我的先生张澜曾慷慨地说过,‘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学,就是牺牲身家性命,也要救国家!’如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呀,同学们说,是不是?”

众同学齐声咐和:“是呀,是呀。”

卢焘脸色由开朗变沉重起来:“诸位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目的呢,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志报效祖国。鉴湖女侠秋瑾诗云‘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死。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涕泪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现在,该是梦醒的时候了,同学们,堂歌里不是有句话,‘练成铁臂担重任’吗?我等同学从此不怕苦,不怕累,练成铁臂,力挽国家之狂澜,辅佐华夏民族之江山社稷。”

众同学听罢,热烈地鼓起掌来。

清晨,云南昆明陆军讲武堂,大操场上回荡着威武雄壮,铿锵有力的讲武堂堂歌:“风云滚滚,感觉它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从军去。但凭那团结力,旋转新乾坤。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练成铁臂担重任,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

堪叹那世人,不上高山安知陆地平。二十世纪风潮紧,欧美人要瓜分。枕戈待旦,奔赴疆场。保家卫国,壮烈牺牲。要知从军事,是男儿本分。鼓起勇气向前进,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

练臂力的,走方阵的,练射击的,搏击的,跳远的,拉单杠的,个个生龙活虎一般,健步声,喊操声,呼喊声,声声威猛雄壮……

单杠旁,特别班里一群学员围拢在一起,面对单杠指指划划。

学员挤进人群,不屑一顾:“哼,拉单杠有何了不起,看我的。”学员一边说,一边跳起,双手抓住了单杠,上下摆动了起来。

部分学员边鼓掌,边喊道:“加油,加油。”

部分学员却认真地数着:“一,二,三,四,五……”

拉单杠的学员憋足气,上下蠕动着,裸露的手腩,凸起的青筋,憋红的脖子,嘴喘着粗气,渐渐地体力不支。

部分学员继续喊道:“加油加油,加油。”

部分学员依旧认真地数着:“三十、三十一、……四十……”话音未落,拉单杠的学员手一滑,“扑通”一声,跌落地上。

众学员见状,愕然。

这时,卢焘快步走向前去扶起拉单杠的学员,帮其拍去衣服上的灰尘,关切问道;“没事吧?”

拉单杠的学员脸上顿生绯红,低着头,羞得无地自容,拍了拍屁股,钻出了人群。

众学员呼拉呼拉地喝起了倒采。

卢焘见众人喝起倒采,忙举起双手,摆了摆:“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其实,刚才这位同学,并非无能,只不过没有掌握要领,加之平时极少锻炼,所以,上了单杠力不从心,失败难免,拉单杠并非易事,讲究‘三力一呼’”

学员兴趣盎然,问道:“噢,何谓‘三力一呼’呀?”

卢焘清了清嗓子,介绍开来:“其一,毅力,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二,耐力,即不急躁,不厌烦,受得住;其三,臂力,即胳膊的力量,一呼是指懂得运气。这‘三力一呼’,缺一不得,相辅相成。掌握好要领,拉单杠极限相对会延长,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不信,我给大家试试。”

众学员齐声喊道“好。”

卢焘捋起衣袖,往双掌心吐口唾液,来回擦了擦,“嗨”地一声,双手抓紧了单杠。

部分众学员认真地数着“一、二、三、四……”

范石生、李云鹄、田钟谷等人专注地望着单杠上翻动的卢焘。

范石生:“卢焘真不简单,你看他在杠上脸不红,心不惊的,多从容呀。”

李云鹄:“他平时与朱德一样非常酷爱锻炼身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呀,你看他的把式就知道练过不止一次。”

这时范石生也跟众学员一起数着:“七十、七十一、七十二……”

卢焘在众学员的加油声中,逐渐感觉体力不支,在学员数到一百二十下时,终于停了下来。

学员兴奋地叫道:“哇,卢焘拉了一百二十下,了不起,了不起呀。”

范石生、李云鹄相视一笑,走过去扶住了卢焘。

卢焘向众学员拱手作揖道:“献丑了,献丑了。”

范石生拍了拍卢焘的肩膀,开玩笑说:“果然身手不凡,真人不露相呀。”

李云鹄也附和道:“卢焘,讲武堂的拉杠冠军非你莫属了。”

特别班宿舍内,部分学员在热热闹闹地打牌。

朱德在床边叠晒干的衣服。

卢焘倚在床边,借窗外透进的光线,捧着一本《洪秀全演义》聚精会神阅读着。

朱德叠好衣服转头见卢焘背着众人看书,有点好奇,悄悄走了过去:“喂,卢兄,看啥子书嘛,那么入神?”

卢焘吓了一跳。回头来,见是朱德,忙笑了笑;“嗨,差点吓死我了。”

朱德赶忙赔不是:“很对不起,打扰了。哎,卢兄,你看的是啥子书嘛,那么神秘?莫非是禁书?”

卢焘赶忙伸手指往嘴唇压了压:“小声点,别声张。”说完,卢焘一把将书递给朱德。

朱德接过书,定眼一看:“啊,《洪秀全演义》?”

随着朱德一声惊叫,打牌人的目光“刷”地一齐注视过来:

甲同学:“这俩个家伙搞啥名堂?”

乙同学:“莫名其妙啊,来来来,打牌,打牌,甭管它。”

卢焘心里有点紧张,忙夺过书本,藏进了枕头底下,轻轻捏一下朱德的手:“记住,别乱说。”

这时,范石生、李云鹄同时走进门来,见状,范石生忍不住问道:“你们俩个有啥事鬼鬼祟祟的嘛?”

卢焘脸上有点不自然,但马上镇定下来:“啊,没有什么呀,聊天聊天而已。”

范石生揶揄道:“不会吧,聊天也怕别人听见?定有见不得人之事,快从实招来。”

李云鹄、朱德在一旁偷偷抿嘴笑。

卢焘:“呀,特别班的人就是特别,凡事都瞒不过你们的目光。”卢焘说完,招了招手:“来,好书大家分享。”

范石生、李云鹄、朱德一下围拢过来。

卢焘从枕头底下摸出书本递过去。

范石生接过,眼睛一亮:“《洪秀全演义》?”

李云鹄凑过去,也惊讶:“呀,真是《洪秀全演义》哩,翻开看看。”

卢焘拉过三人,低声说:“此书乃为禁书,若给清朝官员或其走狗知道,小命不保矣。”

朱德:“千万要小心,绝不可泄密。”

卢焘:“此书乃为广东革命党人黄世仲先生为了配合当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种族革命斗争而作,他自称这部书为‘民族小说’,小说里写了太平天国众多的英雄人物,有些正直、善良、忠诚、坚毅、勇猛、果敢,有的优柔寡断,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深谋远虑的见识,当机立断的魄力,有的,自恃劳苦功高,心怀异志,独断专行……不愧是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小说的代表作。颇赋予革命思想,若大家有意之话,不妨轮流传阅,但须小心为好。”

李云鹄:“好呀,好呀,拿来,我先睹为快。”李云鹄接过书本,翻开了《洪秀全演义》《自序》读了起来:“四十年来,书腐国亡,信口雌黄,发逆洪匪之称,犹不绝耳……果然,开卷有益。”

这时,打牌的一同学,突然停止打牌,倾情细听,另一同学向他喊道:“哎,出牌呀。”

同学索性丢了纸牌,离开牌桌,走了过来。

其它同学见状,也无心恋牌,一同离开牌桌围拢了过来。

《洪秀全演义》在同学的手中传来传去,每个人的脸上都露上了惊喜的目光。

卢焘见人越围越多,喊道:“诸位同学,静一下,唔,大家皆为勤奋好学之人,偌课余时间花在聊天,打牌之事上,岂不可惜,不妨多读点书,读好书,家事国事,事事通嘛。”

朱德:“卢焘同学说得有理,诸位同学,战术学、兵器学,步兵操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讲武堂以外的事,懂得如何为华夏民族自己应尽啥子职责和义务。这些道理从哪里来?从书本上来,因此,读书,读好书乃为明智之举。”

卢焘:“《洪秀全演义》大家不妨轮流传阅,但须得谨慎,切不可给清官员、狗腿子闻风而动,连累我不说,连累大家,丢失了前程那为大事咦。”卢焘转身从席底下又抽出了一本书,在上面折了几下递给一旁的李云鹄:“这本刊物,乃为《南风报》,里面有邹容所写的《警世钟》,有兴趣之话大家不妨也拿去看一看,如何?”

李云鹄惊奇:“《南风报》?《警世钟》?”

卢焘低声说:“对,此书乃为广西革命刊物,读了你就知道国家正在发生何种事情,我等该如何做,才不负大好青春,不负国家和人民。大家也一并拿去传阅吧。”

部分同学拿过《洪秀全演义》、《警世钟》走过一旁,围坐翻阅,并不停地指指点点,小声议论。

卢焘、朱德、范石生、李云鹄等人,则围坐在卢焘床前交谈。

卢焘:“学军事之技,铸爱国之心,皆为国家、民族之复兴,禁固思想,国家之事充耳不闻,枉为国人也。”

范石生:“说得极是,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枉为国人呀。”

卢焘:“对,关心时事,才能了解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自从光绪、慈禧死后,清皇朝继续搞假立宪,采取罢斥汉族军阀官僚的政策,把军政大权集中在皇族的手中,今年10月立宪派与部分汉族地主、官僚在北京连续举行了三次大请愿,请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但清政府一意孤行,不仅丝毫没有改善劳动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反而大量增加了苛捐杂税,变本加厉地压榨人民。”卢焘从李云鹄手中拿过《南国风》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一行字,愤愤地说:“你们看看,这里有一组事例,广西1910年以前,国税,省税多达23种,年收入100万两,1910年后,增加了300万两,沉重的苛捐杂税呀,还让百姓过不过日子?”卢焘又翻开几页,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看看,仅今年(1910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各种群众反抗斗争就达二百九十多起,其中湖南长沙的抢米风潮和山东莱阳的抗捐斗争最为突出与激烈。”

朱德、范石生、李云鹄等凝神细听,脸上不停地掠过丝丝云翳。

卢焘叹了叹气,又指了指《南风报》:“《南风报》上写得很清楚,1910年4月长沙饥民要求官府减价粜米,遇到镇压,愤怒的饥民烧毁巡抚衙门、税局、官钱局,大洋银行,捣毁外国领事住房,洋行、教堂等,参加斗争的人数达两万以上,终于迫使清政府允许平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亦相继发生50多起抢米风潮,直隶、奉天等地,也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抢米风潮。5月21日山东莱阳县贪官劣绅滥增新捐新税,吞蚀积谷,激起了曲诗文为首的农民起义,参加的人数达五、六万人。海阳、荣城各处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类似的斗争在河南、江苏、广东、广西等省都发生,虽然抢米风潮和抗新捐新税都被中外反动派镇压下去了,但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为何不惜生命,不辱使命,敢于反抗?敢于揭竿起义,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呀!”

朱德:“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清政府如此腐败没落,失去的不仅是百姓之心,还有江山社稷呀。”

范石生:“人民群众之所以敢于争取生存权利,这说明了各阶层人民的觉醒。清王朝将陷孤立,陷四面楚歌,将摇摇欲坠,自绝青天,自绝华夏。”

李云鹄:“这是中国革命之希望呀。”

卢焘:“对,但是应该明白,只要清政府存活一天,百姓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的善良愿望就没有实现的一天呀,我等乃为军人,关心革命,关心国家,关心百姓,一刻都不能放松啊。”

范石生:“我们应该为国家、民族做些什么呢?”

卢焘沉思片刻,斩钉截铁:“首要是掌握好军事文化知识,知识就如一盏灯,引导着我等思想,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其次,团结讲武堂里进步的同学,共同宣传革命理想,鼓舞革命勇气,来,大家一起努力。”卢焘伸出右掌在朱德、范石生、李云鹄面前。几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