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崇斌的头像

杜崇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 09/02
分享
《《大儒张载》密码》 连载

第二十五章 如果东垣老人遇到了大儒张载

75

当郑源听完云飞讲的这个故事后,不断地感叹唏嘘。他喝了一杯茶,顿了顿,忽然说:“云飞,你知道吗?有时候一个假设想起来真的很有趣。比如说让东垣老人遇到大儒张载,这样的故事不知道你想过没有?”

“这样的故事?郑源,你糊涂了吗?”云飞惊讶地说,“我们都知道他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大儒张载去世103年后,李东垣才出生。他们之间隔着一个世纪呢!”

郑源不温不燥地说:“云飞,你不必惊诧,我说的是假设!如果让一个神医遇到一个大儒,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他们会成为朋友吗?还有,如果神医给大儒治好了沉疴,给了他十年的春秋时日,或者说,让他多活了十年,会怎么样呢?”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读完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我有时候会突发奇想,如果大儒张载能多活十年该多好,你看同时代的宰相文彦博不是活到了91岁高龄了吗?”郑源平静而饶有趣味地说,“如果张载先生能多活十年,云飞,你想过没有,这将对大宋朝的思想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甚至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走向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呢!”

“噢,这个我还真的没有思考过,”云飞似乎对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于是有些兴奋地说,“不过,我倒想听听你的假设和思考呢!呵呵。”

于是,郑源就讲起了他的假设和故事:

我希望他们能在横渠书院相遇。

那时候李东垣已经到了晚年,医术非常精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东垣老人有一天去拜访大儒张载,刚好在横渠书院遇到他。张载先生这时候刚上完课,他手里拿着几本书,刚走到一棵柏树下面,就遇到李东垣。李东垣那时候是慕名前来拜访的,他久仰横渠先生的为人,意欲当面聆听教诲。

有朋自远方来,以大儒张载的为人,胸怀天下,虚怀若谷,谦逊,躬行礼教,他必然会善待远方来的客人。然后一番客套寒暄之后,他们必然要喝茶,要聊天,要畅谈社稷苍生、人生世道。

这时候东垣老人看着五十多岁的大儒张载,当时张载先生身体并不好,这有横渠先生的诗为证:“病肺支离恰十春,病深樽俎久埃尘。”

李东垣是神医,他的望诊不用说大家也知道,那一定是非常厉害。他仔细看了看张载苍白中略显萎黄的脸色和早生的华发,还有略显倦怠的精神状态,再加上听张载先生讲话的语气和语音,认为中气不足,就觉得张载先生可能有重病缠身,于是就会说:“先生近来身体有贵恙吗?我看先生脸色不好。”

张载长叹一声说:“不瞒先生您说,我是那一年在渭州城戍边时落下的病根,经常胸闷气短,有时候还咳嗽,您看我已经把酒都戒了,但现在身体状况还是很差啊。”

李东垣说:“我是医生,先生若是相信我,就让我来给先生把把脉吧。”

这一把脉不要紧,东垣老人一下子看到了张载的肺病的严重性,就说:“从先生的脉象来看,先生这个病也有很长时间了,我看大约都有近乎十年了吧?先是感受风寒,风寒犯肺,然后又累及脾胃和肾,所以我看先生的胃口一直不好,饭量也很小,是吧?加之先生年事已高,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估计脾胃气虚也累及了肾气虚,我看先生头发白了不少,最近也经常会脱发,身体似乎很虚弱,是不是会经常腰酸背痛呢?”大儒张载听了东垣老人一席话,觉得是遇到高人了,就说:“先生说的极是。刚才也忘了问了,请问先生尊姓大名?”李东垣报上了名号。张载先生连忙说:“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大神医东垣老人啊!真是久闻先生大名,今天能遇到先生为我诊病,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后来,东垣老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给大儒张载看完病,开了药方,并叮嘱他如何煎药服药,一共开了两张处方,第一张处方是治标的药,只需要吃五天。第二张处方才是治本的,需要服药三个月,这是调养药,重在调理脏腑的阴阳平衡,扶正气、升清阳、补脾胃,补足后天之本,使脾胃健旺,培土生金,祛除病根。果然三个月后,大儒张载就彻底恢复了健康。后来大儒张载多活了十年。这样他就不是58岁去世,而是68岁去世。

大儒张载多活了十年的意义何在?我认为这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走向,为什么呢?

首先,横渠先生多活了十年,他的“气本论”学说体系会更系统更有高度,在大宋朝产生的影响力会更大,这样必然会超越二程的“洛学”,有可能成为当时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哲学思想。

其次呢,横渠先生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横渠书院的弟子们会越来越多,吕大钧、吕大临、苏炳、张舜民、李复、范育等张载的高足弟子会一直追随横渠先生,他们也不会投靠到二程门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会很高。

第三呢,二程的学说“洛学”的影响力会下降许多,或许会成为一个小小的地域学说,比如洛阳的、河南的学说,不会成为后来影响全国的学说。由于洛学的影响力有限,所以后来的朱熹和王阳明也不会再注意到它,很有可能不会继承他们二人的思想,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

第四呢,“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不会成为影响中国几百年的主流思想学说,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张载的关学以及“气本论”和“为天地立心”“天人合一”“经世致用”“民胞物与”“物可穷理”等思想。特别是“为天地立心”和“物可穷理”这些唯物主义思想,你知道的,这是所有自然科学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当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在大宋朝占据主流领导地位后,必然影响后世比如元明清的思想文化走向。在关学“物可穷理”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主导下,中国的自然科学必然会不断有科研成果出现,或许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匠会出现在中国,而不是西方!这样,后来中国在清朝也不会签订那么多的丧权辱国条约,也不会惧怕西方的坚船利炮,八国联军也不会侵华,也不会欺负我们……反过来,很有可能是中国一直很强大,在明清会再现盛唐气象。还有……

云飞听完郑源的一席话,大呼:“说得太好了!真是奇思妙想!伟大的构想!我为你点一万个赞!真是壮哉!美哉!”但他喝完一杯茶后,又略显忧郁地说:“可是,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也不容假设啊,如果真如你所说的那样,该多好啊!”

76、

这天晚上,赵普梵忽然接到周昱明的电话,那时候他还坐在电视机前。他刚刚又看了一遍法国悬疑电影《卢浮魅影》,这部影片他曾在20年前就看过,该片是2001拍摄的影片。没想到20年后的再次观看,仍然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好看的电影,一点也不落后。

周昱明在电话里说,明天是周末,明天上午想约他去附近的一个风景区游玩。他爽快地答应了。周昱明又问:“您现在干什么呢?”

“刚看完一部外国影片,哎呀,真不错,而且老周,我告诉你,这部片子我在20年前就看过,又看了一遍,真有些怀旧的感觉啊!”

“老赵,到底是什么片子呢,这么怀旧啊?”

“《卢浮魅影》!法国的,还是一部悬疑片呢!”

“我以为是印度的《大篷车》呢,那才是太怀旧了啊,记得那时候我在公社门口的广场上看《大篷车》的时候才十二三岁,现在已经五十三了,四十年过去了啊!”

“《大篷车》!公社门口!对呀!太怀旧了!那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印度影片,现在没有一部影片能达到《大篷车》那样的收视率呢!那部影片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啊!”

“你说的《卢浮魅影》我没印象了,似乎知道一点点,原以为是鬼片呢,也没认真看,你能说说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吗?”

“哦,《卢浮魅影》对古埃及文明和古文化的挖掘和演绎,是独具特色的。或者说这部影片背靠卢浮宫的古老文化,加入了侦破,悬疑,鬼神,恐怖,爱情等等元素,使影片紧张恐怖,扣人心弦,而又极具古老和神秘文化魅力,很吸引人!”老赵说。

周昱明问:“噢,这么好啊?有什么看点吗?”

“是啊!我这一次除了再次欣赏饰演丽莎的主演苏菲玛索的精彩表演外,另一位饰演马丁的演员佛瑞德瑞克·迪分索进入了我的视线,觉得他的表演很纯真很可爱,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那位优雅的始终面带微笑,热爱自己的工作有高度学术信仰,很有文化内涵的女考古学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她才是这部影片中的最佳女配角。总之,优秀影片值得反复欣赏,一部优秀作品总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这大约就是传世之作所应该具有的共同品质吧……”老赵说着,带着几分怀旧的情感。

77、

星期六的上午,秋风轻拂,天空澄明,赵普梵和周昱明来到了这个风景如画的景区。他们走过一条小河,走过了曲曲折折的荷塘,逶迤蜿蜒地来到了一片秋日的银杏林,走过这片金黄的银杏林的时候,老赵问老周,最近在读什么,老周说他在读辛弃疾的词,又有许多新的感悟。老赵说,那你不妨谈谈你的新感悟吧,于是老周就说了下面的话。

老赵,我知道你是饱读之士,对辛词一定很熟悉吧。你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这样的句子:“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原意是讽刺那些胸无大志,只知道过自己小日子的平庸之人。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晋朝有一个官员叫做张翰(字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有一年深秋时节,他在街头看到秋风吹落了许多黄叶,忽然想起家乡苏州这时候正是鲈鱼上市的时候,想起老家烹饪鲈鱼的美味,他一时思乡之情倍增,于是他便弃官回乡了。还有一个典故是说三国时候的许汜,有一天,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先说第一个典故,我忽然觉得张翰这个官员很可爱,真是一个性情中人,看秋风起了,便思念家乡的美味,于是就毅然决然辞官归隐,回归田园生活。其实他当时做的官是大司马东曹掾,也不是一个很小的官员,而且据说他辞官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看来他把追求自由和放飞性灵看得相当重要,而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吗?

第二个典故中的许汜是三国时的一个小人物,虽然有一些名气,但在一个战乱纷争的乱世,他没有复兴社稷的宏图大志,只关心田宅屋舍,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也没有什么过错。而且,在乱世中,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心态,就连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也曾说过这样的话“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如果诸葛亮没有遇见知人善任、求贤若渴的刘备,或许也会如许汜一样,平庸地过完一生,不是吗?

所以说,许多年后,当我再次品味辛稼轩的这首著名的《水龙吟》时,忽然觉得张翰和许汜的为人也无可厚非,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我们不都是这样嘛,呵呵。

“说得不错!”老赵忍不住插了一句,“看来,多年以后,经历了人世的沧桑,我们的胸怀和眼光都会发生变化,都明白了书本上不会告诉我们的东西。不过,就这些吗?”

老周说:“还有呢!还有一层,不得不说。那就是,我在少年时就经常背诵这首词,大约是被辛弃疾词的价值观所左右吧,看不起求田问舍的人,导致不会做饭菜,烹饪技能也很差。许多年后,当我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时,才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中有一些错误,比如生活能力很差,不会做饭,一些家务活也不会。这大约都是“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句词对我的影响吧,因为它是深层次的潜意识的影响。后来,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我能写出一本书,这书是我的作品,我能做一盘好菜,这菜也是我的作品。所以当一些朋友在朋友圈晒他的厨艺,晒他做的菜品,或者晒他的手工、十字绣等等的时候,我不再轻视了,而是会一边欣赏,一边真诚地点赞,呵呵……”

“对呀!说得好!说得好啊!有道是,一些道理,我们总是多年以后才明白!多年以后才明白啊!”老赵附和着说。

……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