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崇斌的头像

杜崇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 09/27
分享
《《大儒张载》密码》 连载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人生的第三个层面

78

漫步在这个秋色如画的风景区,周昱明和赵普梵一边游览,一边随意聊着读书的感悟和体会。

顺着风景区的河道,向西边迤逦而行。从红尘中逃离,难得的一份自在与从容,终于在一个深秋的午后,可以在这景区的水街边散步,忘记红尘中的琐事与烦忧,把自己放空,在大自然中寻觅诗意,感受季节的缤纷色彩,感受时光流逝和四季的轮回。

周昱明说:“老赵,看,荷花!”忽然他们发现了荷花,几朵荷花,白里透红,从河边阔大的绿叶丛中亭亭而出。在这深秋,本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季节,竟然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这不能不令人惊喜!

追寻荷花,周昱明他们走过去,聚焦水中大片荷叶中的荷花拍照,想把这季节的美好留在诗意的记忆中。荷花,濯清涟而不妖,在阔大的碧叶中悠然绽放,花瓣在雨后显得如此慵懒,让人可以看到花瓣中间金黄色的莲蓬。水珠在阔大的荷叶上滚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叶有的已经衰败,但许多新生的叶片还显得生机勃勃。

邂逅荷花,在一个深秋的午后,在水街边,在水街的河道边,在有着桂花飘香的日子里。空山新雨后,荷花绽放,这本身就是一首诗。

赵普梵感叹说,大隐隐于市,你看,老周,荷花,这水中的仙子,隐居在这有灵性的水街边,临水而居。真的是一种意境啊!

当周昱明给赵普梵讲完了他最近的读书感悟后,就问:“老赵,您最近在读什么书呢?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赵普梵说:“我正想给你说最近的阅读体验呢,我读了《白居易传》,有许多新的发现!”

“哦,什么发现?”

“对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我们都知道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如果说唐朝诗人按照艺术成就的高低,可以分成“超一流、一流、二流、三流”四个梯队的话,白居易的文学艺术成就世所公认属于“超一流”的第一梯队,这个就不必赘言了。另一个层面,他政治生涯,或者说仕宦生涯,相对于李白杜甫来说,还算比较顺利,白居易做过县尉、左拾遗、翰林学士、刺史、刑部侍郎,后来还做过太子少傅,都是大官,比起杜甫,应该说他的一生也比较得意,这是我们通常知道的两个层面。但是第三个层面,就是他的爱情婚姻家庭,这一个层面,你了解多少呢?”

“这个嘛,我知道一点儿,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时候还没有结婚,那时候他已经35岁了,属于唐代的一个超级大龄剩男。原因是他曾与青梅竹马的民女湘灵相恋,但因门不当户不对,被母亲拆散,于是他一直抗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愿意结婚。至于其他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哈哈。”

“不错!说得不错!白居易的爱情婚姻家庭一直很不幸!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说出来会让你大跌眼镜!”

“是什么呢?”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母亲的问题,一个原因是遗传基因的问题。由白居易的外婆做主,他母亲后来嫁给了自己的堂舅(外婆的堂兄弟),而且这个堂舅比她大了26岁,导致他母亲家庭生活备受压抑、思想情感变得很扭曲,甚至有点变态,就像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面的曹七巧,因此她的潜意识里是不能允许儿子的爱情生活比她好,所以她要拆散儿子的好姻缘。知道了吧,这就是白居易35岁还没有结婚的主要原因!这只是个不幸的开始,后来白居易的更多更大的不幸却是因为母亲和堂舅近亲结婚带来的遗传基因问题!”

“近亲结婚!遗传基因问题!老赵,那时候,唐代那时候也会发现基因吗?”

“遗传基因问题,这是我的猜想,当然那时候不会谈到遗传基因问题了,呵呵。”

“为什么你会猜想到遗传基因问题呢?”

“老周,你看,白居易37岁结婚了,后来生了几个小孩都没成,到了晚年快60岁了,好不容易生了个男孩,取名阿崔,活到三四岁又夭折了,白居易为这个事儿难过了很长时间,这有他的诗为证,你看他写的《阿崔》:“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 ……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白居易后来好歹生了个女儿,最终还是活下来了。就这样,白居易活了75岁,一生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这在那个年代就是绝嗣,就是无后,这是人生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儿,有诗为证,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百年慵里过,万事醉中休。有室同摩诘,无儿比邓攸……”、“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有子不留金,何况兼无子。”这些诗歌写出了他老来无子的忧愁叹息,有万念俱灰的消沉,当然还有对人生的伤感与绝望。可想而知,他的漫漫人生是多么痛苦和煎熬啊!这些问题,难道不是因为他的遗传基因出了问题了吗?”

“你说的也有道理,虽然那时候不说基因,人们还不知道基因的问题,但是他母亲近亲结婚的苦果还是留给了他!咳!原来在我印象里风流倜傥的大诗人白居易竟然过得这么惨!这么痛苦啊!”

一会儿,老周他们就走上萧萧竹林里的木板小径,观一竿竿修竹摇曳,听小桥流水声潺潺,迤逦走过木板小径,就在这苍翠幽篁林的尽头,看到了一个诗画长廊。里面刚好就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不知为什么,老周一眼就看到了最后一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啊,大诗人白居易人生的第三个层面原来也是如此,这才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79

郑源的爷爷最近总是闷闷不乐,因为他遇到了一件困难的事儿。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患了疑难杂症,他一连吃了郑源爷爷的五副药,病情也只是略有好转而已,这让郑老先生很忧虑,因为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难顽的疑难杂症。

那天,云飞给郑源讲了一个关于中药的笑话,郑源觉得很有趣。这天晚上吃完饭,郑源为了让爷爷高兴高兴,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爷爷。

说是有一个人不懂中医,却开了一家中药铺。于是有趣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一天一个人来抓药,说要抓一味“白芨”的中药,这个人想了想,看到自家院子里有许多公鸡自由自在地觅食,于是就让伙计抓了一只大白公鸡,送给了那个抓药的,抓药的本不想要,但暗想几文钱就换来一只大白公鸡,不要白不要,就嘿嘿偷着乐地抱着这只大白公鸡走了。过了几天,有一个人来抓中药,要抓一味叫“金珠”的中药,这个人就把自己夫人头饰上的一颗纯金珠子给了买药人,买药人一想今天大赚了,什么也没说就高兴地回家了。这天一个人要买中药“人参”,中药铺的掌柜想了想,人参——谐音“人身”,伙计不就是人身吗?于是,就要把伙计卖给抓药的,伙计当时就不干了,就和掌柜吵起来了,一会儿吵架声越来越大,他们竟然打起来了。这就惊动了门口修皮鞋一位陈师傅,陈师傅一听二人打架的缘由,二话不说,就收摊准备走人。别的街坊对陈师傅说,看他们打架你也应该劝解一下吧,毕竟也是街坊乡党呢。陈师傅说,我还不快走,一会儿若是有人要抓陈皮,掌柜岂不是连我也卖了,呵呵!

郑源讲完自己先笑了,但他爷爷却没有笑,只是略带幽默地说:“源儿,你看,连中药是什么都没弄懂,就开中药铺,于是就笑话连连。如果接下来一个人来买当归(当柜),这个掌柜是不是连自己也要卖了不成!我看这个人不如回家种红薯吧,不要辱没了神圣的中医药行业,这个岐黄之道乃是‘精光之道,大圣之业’啊!呵呵!”

郑源本想着讲个笑话,让闷闷不乐的爷爷开心地笑一下,没想到这个笑话太初级太浅薄了,不仅没有博得爷爷开心大笑,反而增添了爷爷的烦恼。于是,他就给爷爷说:“爷爷,您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能不能让我看看那位老爷爷的病案,或许我能给您参谋参谋,或许我也能独辟蹊径给您出出主意,对吧?”

爷爷这时候才笑了,说:“好哇!还是我家源儿会说话,也最替爷爷着想……”他们祖孙的一席话让郑源的爸爸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于是端起茶杯默默走进卧室去了……

80

快放暑假的时候,郑磊给小丽说:“小丽,看你那么喜欢读书,咱们给小学校建一个小小书屋吧,有了书屋,学生们可以阅读,扩大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和智慧,增强文化素质,读书的好处很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啊。”

“建一个小书屋!很好啊!这也是我一直在构想在渴望的事儿。只是,我们买书需要钱,经费从哪里来呢?”

“这个我想好了,我愿意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来购书,另外,我有许多同学朋友,我放假了回到城里,在我的朋友圈发个倡议,呼吁一下,相信会募捐到许多书的。呵呵。”

“让你掏钱买书,这个不合适吧?”

“有什么不合适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这个值得!”郑磊笑着说,“再说了,我在咱们桃花沟希望小学支教也快三年了,为学校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

“小郑哥,那好,你如果那样做,我当然是支持的!”小丽顿了顿,像是做出了一个决定似的说,“那我也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来购书吧,我爱阅读,应该为自己的爱好做点事儿,也算给学生做点奉献吧,呵呵。”

“好吧!为你点赞!”郑磊笑着说。

“那咱们都购买哪些书呢?是不是要开个书目?”小丽问。

“这个嘛,就交给你吧,你那么喜欢阅读,一定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咱们的书屋需要儿童读物,比如童话、绘本、连环画;当然也需要文学书、历史书、哲学书;趣味的自然科学,比如数理化的趣题故事等等……”郑磊说。

一个暑假里,郑磊都在城里发倡议,请他的亲戚朋友们捐书,为孩子们的小书屋捐赠图书。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郑磊收到的捐赠图书竟然有500多本,这其中当然有云飞和青鸟的捐赠,也有郑源的捐赠,没有想到的是,云飞把这个图书捐赠倡议书转发到朋友圈后,他的爸爸周昱明和赵普梵也都捐赠了图书,他们每人捐赠十本书,说是送给山区孩子的小礼物。还有,长安画派的著名画家杨真吾先生看到这个倡议后,除了捐赠了他的精美画册外,还给山区孩子们捐赠了20多本少儿图书呢。后来,根据他和小丽后来拟定的书目,郑磊用他和小丽的工资也购买了800多本图书,这样他们就有了1300多本图书。

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这所桃花沟希望小学就建起了第一个小小书屋,取名希望书屋。

书屋当然由小丽来义务管理,小丽请书法功力很好的刘老师用毛笔写了一些励志的读书名言警句,张贴在书屋的四周墙壁上。这其中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当然少不了她最喜欢的“横渠四句”,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她知道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而不是为了什么“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这些都是低层次的读书目的。当然她也把她最喜欢的图书《大儒张载》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经常向同事和学生们推荐呢!

有了书屋,教职工很高兴,学生们也很高兴,纷纷过来借阅。下课了,孩子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交流读书的阅读体会和感受,谈他们读到了什么新鲜事儿,说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啊!虽然说小丽管理书屋的图书归类、登记和借阅等等事宜很忙,但小丽却高兴得不亦乐乎。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