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寻找与考证:萧红居地安葬地及纪实作品研究》 >> 正文

《寻找与考证:萧红居地安葬地及纪实作品研究》(6)

//m.zimplifyit.com 2013年07月31日15: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郭淑梅

  “小疯狗,看也不知谁是小疯狗,不讲理者小疯狗。”

  妈妈的权威吵满了院子:

  “你爸爸回来,我要不告诉你爸爸才怪呢?还了得啦!骂她妈是‘小疯狗’。我管不了你,我也不是你亲娘,你还有亲爹哩!叫你亲爹来管你。你早没把我看到眼里。骂吧!也不怕伤天害理!”

  在继母掌控的日常家庭生活范畴,萧红是无所凭依,单打独斗的。祖父和弟弟早已放弃对抗,一味地胆小忍让,惹不起就躲开,不再横生事非。对于萧红而言,母亲在世时,她尚且是个大小姐,可以乱翻祖母的储藏室,任意处置家里的旧物,玩一玩或者弄坏它。家里的东西也可以拿出去送小朋友,自由自在不受管束。母亲骂她,也是恨铁不成钢地责备她,希望她能够懂事,并没有向父亲告状,由父亲来管她。弟弟现在玩个小车,继母还让保姆的孩子管教弟弟,抢夺弟弟手中的小车。没有亲妈的前后差别,竟然如此之大!“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继母不时地拉“父亲”这张大旗做“虎皮”,向父亲诉说萧红的“不是”,她落得个手脚干净,却由父亲收拾萧红。萧红无处藏身,只有承受他们联手整治她的命运。

  小珂和祖父都进屋去睡了!祖父叫华子也进来睡吧!可是华子始终依着门呆想。夜在她的眼里前,蚊子在她的耳边。

  萧红描写自己的作品《两朋友》中,一个动作具有很深的意味。“依着门呆想”。萧红是需要好好地想一想,祖父、弟弟一老一少,都是家里的弱势群体,只有她才有能力和机会为三个边缘化的人争夺利益。一家之主是父亲,而父亲又往往站在继母一边。那么,她所对抗的就不单纯是继母。

  在高小一年级时,同学眼中的萧红是班里个子稍高,脸圆白静“闪着一双聪明又秀气的大眼睛,左眼皮下还有一颗小乌子”的女孩子。虽然她没有出生在呼兰八大家,家世相当不错,是坐得起马车的。但每次上学,她都不坐马车。同学问她为什么。她回答,“我又不是小姐,我可怕把身体坐坏了。”她扫地擦黑板和桌椅,非常认真细致。花窗中间是玻璃,周围花框都糊着白纸,擦起来很有难度,萧红每次都耐心地擦,没有小姐脾气也并不偷懒。

  1926年5月3日,呼兰县城遭遇大暴雨,房屋倒塌,穷人家破人亡。北关女校校长兼县教育局视学董先生以《大雨记》为题,为学生布景作文。萧红的分数最高,“受到果老师的高度赞许,不仅把滂沱大雨描绘得生动、逼真,而且对那个农民的不幸寄予深刻的同情”。

  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让萧红对社会活动产生兴趣。上海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事件,在全国引发抗日热潮。萧红所在呼兰县城的学生、店员、工人涌上街头,游行募捐,支持上海罢工。           

  萧红同学傅秀兰回忆,参加运动的大多是男生,因为当时封建礼教的影响,包办婚姻、纳妾、女人无子不准上街、男女分校、养童养媳等十分普遍。女生上街游行募捐抛头露面很少,“是一种革命”。募捐到呼兰县城富户八大家时,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大伙不愿意去的原因,除了大户人家门口都有狗,越有钱越小气之外,就是那些人家往往瞧不起穷人家的孩子,当时我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大姑娘了,唯恐被他们赶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张乃莹(萧红)望着我说:‘咱俩去吧,怎样?’”到省议员大地主王百川家时,发现他竟然有五个老婆,五个房子并列,大太太的房间多一间客厅。大太太拿出五角钱打发她们走。萧红“皱着眉头说:‘大太太,您拿一元也不多啊,怎么只拿五角呢?还有那几位太太的呢。上海工人在水深火热之中,难道你不愿意帮助他们吗?’”大太太只好又拿出五角钱递给她们。萧红这种不说则已,说出的话头头是道让人无法反驳的厉害做法,傅秀兰非常佩服。

  毕业前,呼兰县城的西岗公园,由学生联合会举办义演,萧红出演批判封建婚姻的话剧《傲霜枝》。她需要思考女孩子读书的前途何在。她的两个同学,其中一位因听从父亲的包办婚姻而错嫁纨绔子弟,受尽折磨而自杀,另一位因长得漂亮不断被县城里的官员登门纳妾,被逼无奈到呼兰县城天主教堂做了修女。这两件事对萧红打击很大,直接影响到她对婚姻的态度,也刺激她继续外出求学,希望能够摆脱包办婚姻和纳妾之风盛行的愚昧命运。

  第三节 “东特女一中”:《一条铁路底完成》《一九二九年底愚昧》

  1927年,正是张作霖父子执政较为宽松的时期。处在中东铁路中转站的哈尔滨,欧陆文化与土著文化欣欣向荣,华洋杂处,风气开放。西式教育在一些革命先驱者的呐喊和实践下,逐渐本土化。位于南岗区繁华闹市区一侧的邮政街135号,有座哈尔滨著名的女校“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简称“东特女一中”。学校原名“从德女校”,有首校歌开头唱道,“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校长孔焕书在管理女校方面,颇为专制,学生恨之称她为“孔大牙”、“孔大包牙”。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选择教师方面确是广纳贤才,聚集一批思想自由,才华横溢的人才。这与自由开放思想弥漫的国际化大都市哈尔滨非常匹配。这所自费女校培养了著名的田径运动的女运动员“哈尔滨五虎将”孙桂云、王渊、吴梅仙、刘静贞、萧淑苓。同时拥有时尚新潮的体育、国文、绘画等师资力量。在学校可以读到大量中外文学名著,接受美术、外语等新潮教育。与哈尔滨其他大中学校的学生运动相呼应,这所学校同样激荡着爱国热情,学生们争相参加全市的罢课游行。

  1926年夏,萧红高小毕业,她的同学大都顺利地升入中学。她的升学却遇到阻力。对此她焦躁不安,几乎崩溃。在父亲不许升学的命令下,萧红却始终不肯低头。对于父亲安排给她的命运,她第一次公开地反抗。每次提及要上中学,父亲总是说:

  “上什么中学?上中学在家上吧!”

  一天天睡在炕上,慢慢我病着了!我什么心思也没有了!一班同学不升学的只有两三个,升学的同学给我来信告诉我,她们打网球,学校怎样热闹,也说些我所不懂的功课。我愈读这样的信,病愈加重一点。

  萧红的祖父、外祖母等亲戚们都对萧红抱以同情,但无论如何都劝说不动父亲让她上中学。她唯一寄希望的伯父,从小就夸她读书比男孩子强的伯父,到了关键时刻也不支持她。

  “不用上学,家里请个老先生念念书就够了!哈尔滨的女学生们太荒唐。”

  “女学生们靠不住,交男朋友啦!恋爱啦!我看不惯这些。”

  说到底,父亲和伯父不放心萧红到大城市哈尔滨去,根子还在于女学生到了大城市是要“交男朋友”谈“恋爱”的,那会脱离父亲的掌控,也脱离家庭给萧红设计的人生规划——给她物色包办的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1924年,父亲把萧红许配给呼兰自卫团汪某的儿子汪恩甲,汪某后来举家迁到哈尔滨顾乡屯。在民国时期,风气正开,在封建制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之间,萧红是有机会选择的。通过读书渠道,女孩子可以冲破父母家庭设置的包办婚姻,选择志同道合的男人共度一生,这不仅是民国时女孩子也是男孩子自由恋爱的机会。

  因此,萧红反对“父权制”的坚持就具有相当明确的内涵。

  对于如何能够与父亲对抗三个季节,最终获得去哈尔滨读书的许可,萧红一生都没有透露细节详情。她与家庭矛盾激化以去哈尔滨读书为导火索,越来越不可收拾。

  萧红自己的说法则是:当年,我升学了,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骗术。

  萧红这里言及的骗术究竟是什么?难道是萧红答应与汪恩甲结婚才换回到哈尔滨读书的机会吗?萧红没有解释过“骗术”。若是真的如此,那么读书一事对萧红来说,意味着比婚姻更为重要!这与其他同时代女孩相比而言,萧红的选择明显超越时代超越封建体制对女性的价值规范。

  1927年秋天,萧红终于实现到哈尔滨读书的愿望,升读“东特女一中”第四班。对萧红学业上产生影响的有两位老师,语文老师王荫芬和美术老师高仰山。在王荫芬老师之前,学校的语文课使用文言文,作文必须是文言文。深受鲁迅先生影响的王老师的到来,彻底扭转局面。“东特女一中”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授鲁迅先生的杂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