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可以写美丽、无用、颓废
最近买了一只万花筒,总喜欢拿着它就看很久,家里的场景很普通,但是通过万花筒的不断重复和反射就会变得异常美丽,如果这时候放点迷幻的电子乐,再让万花筒平移或者旋转,就会拥有一段律动的影像。
2023-09-04
-
写作,表达的欲望之河与上岸
我常常说,写作之于我,就是蹲在生活的墙角旮旯,冷眼旁观着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2023-09-04
-
《地方》:人道悲怀中的物性思索
20世纪90年代,张炜在出版长篇小说《九月寓言》的时候,用他的一篇题为《融入野地》的散文放在书的后面作为代跋。
2023-09-01
-
沉入童言之后——芽俩小说初读
几行文字读下来,发现芽俩是一位不重叙事技巧的写作者。
2023-09-01
-
写作,表达的欲望之河与上岸
我常常说,写作之于我,就是蹲在生活的墙角旮旯,冷眼旁观着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2023-09-01
-
钟法权:英雄总是不同凡响
英雄总是不同凡响,可英雄也是普通人。
2023-08-31
-
未未:寻找打开时间的密钥
《钟表做的女人》这篇小说发表在《微型小说月报》2022年第8期,距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2023-08-31
-
去诗人主体化写作的可能
人类中心论者,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的主体,在自然中处于主体地位。
2023-08-30
-
人民史观下的历史小说创作
作家、编剧马伯庸 在进行历史小说创作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尽管历史小说属于虚构的文艺作品,但作为小说底层逻辑的历史观,必须要足够精准、透彻、合乎常理,才能让作品立得住脚。
2023-08-30
-
肖睿:一条温暖的道路
我小时候生活在库布齐边缘的小镇上,与沙漠为伴。
2023-08-29
-
关于《爱莲说》:爱莲女士的梦魇
凑巧得很,近几年写下的几个中篇小说,都聚拢在那些衰老或者即将衰老的母亲周围,说不清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2023-08-29
-
李海燕:母亲河之光,照亮了我的文学之路
我出生在辽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直到49岁那年离开土地,去一个有高楼的地方讨生活。
2023-08-28
-
范稳:我的长篇小说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完成了七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它们分别是“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文化抗战题材的作品两部——《吾血吾土》和《重庆之眼》,滇越铁路题材的作品《碧色寨》和以脱贫攻坚为大背景的现实题材作品《太阳转身》。
2023-08-25
-
《白洋淀上》:塑造“新农人”形象
对一个领域或一方土地反复耕耘,作家才能对生活的土壤有一个深层次理解。
2023-08-24
-
《小鱼和安沙》:恐怕便是一生
《小鱼和安沙》,虽然是个小说,其实我更多是把它当成电影来写的。
2023-08-23
-
大地气象 文学情怀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日前揭晓,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5部长篇小说获奖。
2023-08-22
-
文本的丛林,或战场上的诗学
错综复杂的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况、生死不定的命运、极端的情感和经验、高度凝练的交流语言、个人命运和家国情怀相互渗透、生的欲望和死的决心相互纠结……这是我们普通人对战场的印象——有些概念化,因为那是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更是靠日常生活经验难以填充的想象,甚至可以说,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悖于我们日常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可也正是这样不一般的生命体验,充满了诗歌审美的所有元素:语言的密度、情感的浓度,内在的张力、多重的含义,矛盾与冲突、原创性与独特性。
2023-08-22
-
《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自序
历史读本,多数以朝代更替为主线。
2023-08-22
-
为上手住客和自己写作——《白鲟》创作谈
博士毕业,我在香港还没找到教职、没有收入的时候,住过一段时间的劏房。
2023-08-22
-
挽歌缓唱——《鲸路》创作谈
心碎的人都去哪了? 他们不见了,坍缩在无光的所在。
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