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钱谷融诞辰一百零五周年—— 经典作家专刊——钱谷融
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江苏武进人,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谷融一生潜心治学、笔耕不辍,有《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管窥蠡测——人物创造探秘》等专著和文章,时至今日,其“人学”理论仍具有深刻的影响。他在文学教育领域孜孜不倦,编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史指要》等经典书籍,著作等身,桃李满门。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有“南钱北王”一说,“南钱”指的是钱谷融先生,“北王”指的是王瑶先生。今年5月,本刊推出了“纪念王瑶诞辰110周年”特辑。今年也是钱谷融先生诞辰105周年,本刊特邀请杨扬、王雪瑛两位专家撰文,细致梳理先生的学术思想,深情怀念先生的为人风范。
——编 者
钱谷融给《上海文学》50周年社庆的题字
钱谷融自述手稿 图片由普陀区图书馆提供,收录于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库数字平台
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几乎所有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在论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艺思想时,都会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这一时期的人性、人道主义文学主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秦兆阳、巴人、钱谷融、王淑明等。其中巴人先生的《论人情》,发表于1957年天津的《新港》第一期;而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发表于上海的《文艺月报》(《上海文学》前身)同年5月号。文章发表不久,就被冠之以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鼓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而遭受批判。在经历30多年的坎坷之后,“人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普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等理论主张,在文学主体性问题讨论中,“文学是人学”也被反复论及,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理论命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后现代语境,哲学上的主体性问题渐入黄昏,文学世界中作为主体的人的问题,也渐渐淡出一些研究者的视野。但我以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中有关人的问题的理论探讨,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价值,尤其是结合新中国文学理论的探索经验以及对世界文学理论的贡献角度看,“人学”理论应该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最具原创性的思考之一。【详细】
一九八〇年代钱谷融(左一)与王瑶(左二)等合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〇一七年大年初一的团聚,弟子许子东(左二)、王晓明(右一)、杨扬(左一)、王雪瑛(右二)等向钱谷融先生恭贺新春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二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大师物品捐赠仪式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活动现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向上海社会科学馆捐赠了钱谷融先生部分遗物,图为钱先生使用过的棋盘、拐杖和躺椅
如果将人生比喻成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导师钱谷融先生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部经典。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这部经典,细细体会着他将文学与人生、学术与生命、思想与情感融为一体。他以独立之思,铸就学者的风骨,以性灵之笔,呈现文学的魅力。
从青春年少成为他的学生,再到如今人到中年,任时光荏苒,人情冷暖,他的声音在我行走的路上始终清晰,我接通电话就可以听到他的声音,我走进华东师大二村的家,就可以看见他的身影,在新茗清冽中随心而谈。而从2017年9月28日晚之后,这一切都成为珍贵的记忆。
蓦然回首,导师远行已7年,心中满是不舍、缅怀、感念、思索……岁月如流,冲刷着记忆的岛屿。我庆幸于已经告诉他的许多话,受益于他的许多教诲与勉励,当然还有不少话题没有展开的遗憾。与其说我习惯了他的离开,不如说我已经习惯了在心里与他默默地对话。
翻开他的著作,细读他的文章,在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不同的思考路径中,会读出新鲜的感受。他是“五四”的同龄人,他的人生就是一部纵贯百年的大书,他的“人学”思想真正接续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启蒙思想……我是通过阅读的方式来理解“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形态、治学方式、人生境界。我从导师那里受到的教益和影响不仅仅是阅读中的理解,更是耳濡目染的熏陶、言传身教的切近。【详细】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