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3年6月总第十四期,让我们一道走进李凤群的《月下》。(本期主持人:刘雅 王清辉)
月城女子余文真,活在小城市的街巷,因其平凡平庸,始终不被看见。二十五岁,终遇一位肯“凝视”她的男子。“余文真多么渴望被看见”,《月下》也就此展开了讲述。
《月下》作者以尖锐的笔触深入当代女性的内心,书写她们在时代推动之下犹豫的尝试、孤独的觉醒和单枪匹马的惨烈抗争,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半生的困境通过心理和精神表征极其细腻复杂地表达了出来,这个过程令人信服且惊心动魄。 [详细]
“惊心动魄”这四个字呼唤着我,提醒着我:如果余文真是惊心动魄的,那么一次又一次,站在风和日丽的下午,两手空空,风尘仆仆地来去,也并非人人都经历过的稀松平常的体验。这个日子随着年代久远,越来越像是一种隐喻,一种考验,一种象征。
所有见过的,未见的,留存在记忆里的,都是好东西;那些使人酸楚、软弱的情感,那是好的东西;那遥不可及的,那些灰尘,那些太阳下的人的面孔,那些我无法窥见,窥见也无法命名的,都是好的东西。记住这些好东西,消化它们内在的含义,占用了我许多的时光。[详细]
李凤群的《月下》以长篇的体量,尖锐的笔触深入当代平凡女性的内心,看到她们鲜为人知的梦想和不甘,看到她们在时代推动之下的觉醒。同时,她也准确塑造了小城中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透过普通人的生命抉择,还原了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 [详细]
唐诗人&李凤群:人性书写与城乡文明互认每一部书的构思布局,其实是为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服务的。帕斯捷尔纳克曾经说过,如果你写一部作品,让没有去过那里的人领略到那里的魅力,那便是好(大意)。 [详细]
从《颤抖》《良霞》到《大风》《大江》《大野》《大望》,无不是善于表现笔下人物精神上最深层的隐秘的角落,借以展现人心人性中那些充满神秘感、真实存在而又难以言说的丝丝律动,让这些人物在读者面前几乎无所遁形,从而让人觉得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真实又存在一定的距离。《月下》沿续了这样的探索,但较之前的作品又更进了一步,不仅是从女主人公于文真的角度,也从男一号章东南的角度切入,带来一个相对完整的叙述环境,显示出作者对于人心人性的探幽更进一步,而且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也有了新的认识。[详细]
渴望被看见,是余文真作为主体长久强烈的主观意图。正是这渴求,导致了她甘愿为此飞蛾扑火。余文真渴望被看见,也终于被看见,她把这被看见当作被重视而死死抓住,她为这“被重视”所鼓舞提振、所影响改变、所吸引奔赴,并最终由此假想其为灵肉一致的爱情。卞之琳《断章》中的看见与被看见,如果想象为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才子佳人的浪漫古典爱情故事,确实诸般美好。而一旦细究标题“断章”二字所蕴含的哲学意味,便无情扫除了所有想象性解读赋予的美好。漫长人生中、人类历史长河中,萍水相逢终将转瞬即逝,其价值又能存留几许?[详细]
分析余文真的形象,离不开小说设置的故事背景。根据小说的故事时间推断,余文真是80后,她的成长经历了社会的飞速演变期;她所生活的小城——月城是典型的县级市,具备一切小县城快速发展的特质:杂乱无章又生气勃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余文真,身上不可避免地具备了小城的气质,用作者的话说,二十五岁的余文真“或趋于成熟,却仍怀天真,懂得些许国事世事男女之事,却仍混沌不明。”这里的天真与混沌几乎就是小说中余文真性格的准确写照,她生命中的波澜,一切与情感有关的不幸或者挫折,无不因此而起、与此相关。[详细]
太阳底下无新事,却有不被看见的人。“余文真多么渴望被看见。”这是李凤群《月下》的第一句话,一句话便奠定了全书的基调——无关波澜壮阔,没有伟大高尚,远离时代主潮。“被看见”是《月下》的题眼。李凤群巧妙绕开了那些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女性,注目太阳底下的阴影部分,将芸芸众生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城女孩推向了命运的关口。故事开始的时候,作为全城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个名叫“余文真”的女孩留在了县城,在25岁的年龄,经历着这个年龄的女孩所遭遇的一切……[详细]
我国当代城市题材、女性题材小说创作数量大,写出新意不容易,李凤群的《月下》围绕女性、婚姻、家庭等徐徐展开,通过一个年轻女性的命运,折射出当下引起普遍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反映了在当代都市化商业化资本化扑面而来,在大浪淘沙的滚滚时代洪流中,心灵迷失,人性弱点的凸显,人们对种种现实的不适应,与自身命运的对峙,反省,校正,调适,最终和解,具有一种警醒、净化和洗涤的意义。 [详细]
城与人之间还在进行利益拉锯战,余文真正式关闭了受困七年的失魂游戏。她从心底放过了章东南,她的受难“最初是她自己的白日梦,对于这个舞台的参与的渴望,对于‘爱’的深切的误解,是成长中的精神事件,是高昂的,难以计量的为青春而付的代价。”“保持不变是美好的。留住爱的感觉是美好的。”余文真再次隐身于这座城市,她已不再恐惧被忽视。当月夜来临,章东南凝固在黑暗里,而余文真则已流动于月波下。[详细]
我们在《月下》看到的不再主要是乡村如何“漆黑的”、城市如何亮起“霓虹灯”,如何“灯火通明,宛如白昼”,不再主要是城市化如何把“巨大而坚固的混凝土”,“瞬间建成”一座座大城市,甚至对全国各地的小县城也不放过,而是人在这种“城市居民与政治革命或根本性突变”过程中的兴奋、恐惧、好胜、拼搏、声名“狼藉”和心身疲惫,看到的是“人类对城市生活的反应一直在重演的可能性、恐惧、希望和梦想的大杂烩”……[详细]
王安忆有一本书,名为《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是一本非虚构的散文集,用白描的手法谈论了很多城市和两性的话题,李凤群的《月下》,可以说就是典型的城市性别写作,用男女两性的关系隐喻城市化进程。《月下》是在时代的河流中成长的男人和女人不可克制的欲望、虚荣、脆弱、慰藉,是自我和生活搏斗的遍体鳞伤,是平凡生活里的每一步都无法言说的痛不欲生,是概念和理性无法描述的人生的痛苦和克制。 [详细]
作家在某一阶段创作题材或主题具有连续性的作品,称其“某某系列”,比如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鲁敏的“东坝系列”、付秀莹的“芳村系列”。李凤群早期创作了“大江系列”,她前年推出的长篇《大望》和今年的《月下》有着连续性的主旨:现代人的困境突围在于省察自身的弱点、勇于承担罪责并自觉修持,又因前者关注群像,后者笔墨集中单个人物(余文真),较之前者其人物的心灵描摹和开掘更为细腻深入,主旨还有递进性。 [详细]
李凤群的《月下》(《收获》2022年第5期)是一部爱情小说,又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的故事线,是女主人公余文真几段或平庸或诡秘或屈辱的爱情遭遇,爱恨情仇的冲突撕扯已经足够使人读之欲罢不能,但这只是包裹小说的丰满鲜艳的外壳,拨开外壳,里面浓稠欲滴的果实才是最诱人的。对于读者,这是诱惑也是挑战,需要犀利的洞察力和共情的感知力,才能窥见、触及藏在壳里的那片风景。[详细]
杂志合上了,思绪好久还停留在作家笔下人物的身边,看着余文真迈开步子走去,忽然轻松;回头又看到章东南黯然离开月城,五味杂陈。那一刻突然很想写点读后感。冲动刚涌上来,却接到《青年文学家》杂志编辑发来的改稿意见,时间紧,刻不容缓,只好放下读后感,那时电脑上刚敲下题目:《所有的努力与挣扎,不过是完成普通人生——读李凤群的长篇小说〈月下〉》。 [详细]
《月下》女主人公余文真,以她由表及里的朦胧与清晰,走上了一条既懵懂又清醒的人生路。在不足百万人口的县级市月城,25岁的余文真“或趋于成熟,却仍怀天真”,就连相貌也是“形象含糊”,眼睛习惯隐匿在刘海下,半张脸模糊不清。这是余文真的朦胧之处,如同置身于月光之下,好像与生俱来,断难改变。加之,被贴上了各方面都不出众的标签,她经常像空气一样被忽略,处处不受待见。因此,她“渴望被看见”。[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