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给老外看中国文学经典 英文原版歌剧《红楼梦》中国巡演在即
来源:北京晨报 | 2017年08月17日07:49
盛宗亮
赖声川
8月15日,美国旧金山歌剧院制作英文原版歌剧《红楼梦》中国巡演发布会在北京恭王府召开。这部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与阿姆斯特朗音乐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并制作的英文原版歌剧,将于9月8日、9日在北京保利剧院率先亮相,正式开启中国巡演之旅。
该剧的华人主创班底被誉为“华人梦之队”,由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盛宗亮担任作曲及编剧,首位华裔托尼奖得主黄哲伦担任联合编剧,华人戏剧大师赖声川担任导演,叶锦添担任舞台及美术设计,演员阵容则汇聚了优秀华人歌唱家石倚洁、武赫、石琳、苑璐、李晶晶等。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将《红楼梦》浓缩为一台两个多小时的歌剧,看上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华人梦之队”主创团队的努力下,英文版歌剧《红楼梦》此前已分别在美国旧金山和中国香港引发轰动。此次中国巡演发布会前,该剧作曲兼编剧盛宗亮和导演赖声川分别接受了北京晨报记者的专访,赖声川表示,该剧的缘起是为了给老外看一部由当代华人艺术家一起创作的中国文学经典歌剧。
宝玉和黛玉两个都是“外星人”
北京晨报:英文版歌剧《红楼梦》的全华班阵容是怎么拉起来的?
盛宗亮:美国有一个华人基金会叫传龙基金会,他们主要是想在西方传播中华文化,但他们也不懂歌剧,就找到了旧金山歌剧院。剧院经理问:要做歌剧,谁来作曲?他们回答:没想过。盛宗亮如何?可以呀!然后就给我写信:《红楼梦》能改成歌剧吗?我觉得要做的话一定要特别细心,因为《红楼梦》太大了,这个戏很容易做砸。我想做的话首先要找到写剧本很好的人,就找到了黄哲伦。他出生在美国,不会看中文,我们以前合作过,写过歌剧。再下一步就是找导演,他们推荐了一些西方导演,但我还是觉得赖声川更好,对中国文化了解,对西方戏剧又很懂。通过赖声川又找到了叶锦添,就搭成了这个班子。
仔细看看,我们这些人年龄都差不多,都是华人,但生活文化背景又完全不同。我是生活在中国,二十多岁才到美国;黄哲伦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父母都是华人,以前写的都是与华人有关的本子;赖声川是在美国受了很多戏剧训练,现在又在大陆和台湾做戏剧;叶锦添又是香港人。我们不同的背景,因为热爱《红楼梦》走到了一起。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艺术上的手法都比较接近,口味比较接近,能够碰到一起。
北京晨报:你们是如何去删减《红楼梦》让它成为一部歌剧本子的呢?
盛宗亮:我们去问红学家:这《红楼梦》主要讲的是什么?你问10个红学家,10个给你不同的答案。这其实恰恰给了我们很多工作的空间。另外,红学界有个基本的共识——后40回不是曹雪芹写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结尾就不用按照后40回的结尾去做了。曹雪芹在前80回里对结局已经有了很多伏笔,这是很清楚的,但是程伟元和高鹗并没有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实际上,他们是历史上第一批红学家,是真正理解曹雪芹的人,但他们故意没有按照曹雪芹的意思去做。我们认为《红楼梦》最动人之处就是宝黛钗的三角恋爱。《红楼梦》有很多线索,但都是副线,他们与主线有直接关系,都直接导致了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这是我的看法。所以我只保留了7个人。
很多红学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看《红楼梦》总会觉得宝玉的行为不可思议,黛玉也是个很奇怪的人,所以很多人喜欢宝钗,情愿娶宝钗也不要黛玉,免得这辈子受罪。但他们都没有想到很重要的一点,500多个人物,只有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物是仙人下凡,他们一个是石头,一个是绛珠草,他们两个有前生缘,用现在的话说,他们两个是外星人,剩下的都是凡人。从这个角度就完全理解他们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另外,他们的行为有些怪,但他们相互之间却不觉得怪。有一段对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黛玉跟湘云在对诗,结果对到一半时妙玉来了就打断了,这诗就没有再对下去。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就是该怎么样结局。黛玉来到这个世界是跟着宝玉来的,是来还泪的,最后她说我的泪越来越少了,泪还尽了,黛玉一死,这个歌剧就该结束了。
编剧不懂中文反而能够跳出来
北京晨报:能讲一下英文版歌剧《红楼梦》的缘起吗?
赖声川:这个事情的缘起还是因为盛宗亮和黄哲伦先生的想法,这么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如此长篇的小说,要变成一部两个多小时的歌剧,歌剧的速度是慢的,真的要把它精简,你怎么弄?我问他们:真要做,你们打算是20个小时还是50个小时?他们说:两个小时!他们提供的基本策略我非常赞同,就是基本上讲真的,人物就保留7个。因为你真的要把这个故事在两个小时讲完,浓缩就是要这么狠。我看了剧本觉得非常好,我也答应来做导演。缘起是为了给老外看这样一部由我们这些当代华人艺术家一起来创作的中国文学经典的歌剧。去年9月在旧金山歌剧院的首演,我们的第一个目的是达到了。
歌剧最主要的还是音乐,盛宗亮老师的音乐,在剧本架构和讲述整个故事上是非常成功的。叶锦添老师来做舞美和服装,我们需要寻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接的元素,舞美还是做了一些抽象写意的处理。这些也都是现代剧场所使用的一些元素,西方人可以接受。歌剧《红楼梦》是用英文唱的,西方人完全听得懂。这次到中国来巡演,有人问是不是考虑用中文唱,我们觉得现阶段还是用英文唱。今年3月在香港上演,很多中国媒体都来看了,我觉得两边的满意度都很高。现代歌剧已经有自具一格的美学架构,如果在这个层面上去看歌剧《红楼梦》,就不会去分什么是中什么是西。所以,如果是在世界语汇下来评论这部歌剧的话,一般来讲还都是很赞赏的。
北京晨报:你个人的《红楼梦》情结是什么样的?
赖声川:我个人是大学时才看的《红楼梦》,一看开头就看傻了,喔!一个小说能够这样写,虚实之间怎样架起一个故事,我太服气、太迷了!当然,我从未想过它还可以做成一个两个小时表达完整的戏,我自己是不敢做这样一个尝试。但盛宗亮老师和黄哲伦老师来做了这样的一部歌剧。黄老师也是全美最著名的华人剧作家,他很好玩,他是不会说中文的,有人会奇怪这样的人怎么来改编《红楼梦》?反而我认为他可以从另外一种观点跳出来看,我们中国人包袱太多,看《红楼梦》情感上的东西太多,这个不舍得那个舍不得,最后就会变成一个七八个小时的东西。
对于外国评论,首先他们都没有看过《红楼梦》,我们只好先问《战争与和平》看过吗?我们的《红楼梦》比它长四倍,你要把它变成一部歌剧……他们就明白了,结果还是蛮容易就看进去了。我们在旧金山还是有很多华人观众,他们也会有各种的议论:怎么会没有王熙凤啊!我说:这个评论就不公平了,我们就是没有,怎么样,当初我看到本子就非常明白盛先生和黄先生的想法,因为王熙凤一进来,起码要给她40分钟,这个戏剧的人物比例就不对了,该牺牲的,那真的就是没办法了。这个本子非常扣人心弦,可以一路看下来。
北京晨报:有关这个剧,你想对中国观众说些什么?
赖声川:作为中国观众,这部两个小时的《红楼梦》不可能满足每一位观众对《红楼梦》的想法,但是我们既然要做,就要把我们想要呈现的完整呈现给你们,你先放下你的成见,来感受一下,看看你的感觉怎么样。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文 记者 柴春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