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汤姆森与奥斯丁的《爱玛》

来源:文汇报 | 叶扬  2019年05月18日08:29

在奥斯丁的小说里,除了《傲慢与偏见》之外,历来以《爱玛》最受学界重视。美国批评家韦恩·布思在他的名著《小说修辞学》里,专辟一章,讨论奥斯丁在这部作品中,如何控制自己与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距离。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相比,爱玛似乎有很多缺点:她虚荣、浅薄,好管闲事,自以为是,社会等级观念很强,有时会对旁人颐指气使。然而尽管如此,作者却成功地让她得到读者的同情和谅解。布思以为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显示了极为成熟老练的艺术。

若将奥斯丁这两部名著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其间许多相近之处,其主题都可以用“好事多磨”来概括。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和大量的对话,可是在观察、叙事的段落、章节里,几乎总是保持着与女主角很近的距离、从她的角度出发的。在《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虽然不像爱玛有那么多毛病,然而还是被自己的偏见所左右,一再对达西作出错误的判断。随着故事的发展,抽丝剥茧,伊丽莎白通过与其他人物的接触,知道事情的真相,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偏见。读者对于男主角达西的了解,是随着伊丽莎白纠正自己偏见的过程而逐渐分明的。到了《爱玛》这部作品里,女主角在乱点鸳鸯谱的过程中,一再遭到挫折,对于自己的感情的认识了解,也走了许许多多弯路。跟达西相比,男主角奈特利一出场就是正面人物,在爱玛身边,他是唯一认识到她的缺点、并且能够直言不讳地向她指出的,但是他对爱玛一直保持着善意,而这种善意,最后通过他自己的表白,其实是深藏心底的真爱。作为男主角,奈特利对于读者对爱玛的认识和同情,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奥斯丁在《爱玛》中对于人物的描绘,作了进一步的精微探索,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把握,也更为真实、深刻。

以前介绍过英国插图家布洛克为《傲慢与偏见》所作的彩色插图。为奥斯丁创作插图的,除了布洛克之外,就数爱尔兰插画家汤姆森(Hugh Thomson,1860-1920)最为知名了。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常在课本里画满了马、狗或是船只。他的父母经营茶叶生意,他十一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是家中的长子,十四岁就去纺织品公司当职员,不过他的艺术天分逐渐被人发现,十七岁那年,他被一家出版公司雇用,开始了他的插图生涯,结婚后到伦敦定居。他一共为六十五部文学作品创作了插图,大部分是以墨水笔创作的黑白画,除了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之外,还包括莎士比亚、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据说他每次在为一部作品开始画插图之前,总是去大英博物馆或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为作品中人物的服装,以及家具、建筑等等,查找资料,他身后留下的大量速写本里,留下了这些研究的丰富记录。上面是《爱玛》第四十九章的插图,在这一章里,爱玛和奈特利在散步时,终于互相吐露衷肠,道破多年来相爱的真情,堪称整部小说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