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生涯与小说写作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卢茗 2019年08月02日11:17
卢茗:世纪文景文学编辑。主要责编图书:吉田修一《怒》《同栖生活》《横道世之介》,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轻舔丝绒》《灵契》《指匠》等。
推荐图书:《鸽子隧道》
没有人会仅以“间谍小说”这一类型小说概念去定义勒卡雷的作品。
这个曾供职于军情五处、六处的“过来人”、冷战时期英国情报系统和国际政坛的亲历者、拒绝“布克奖”的英国国宝级作家惯写反英雄的间谍小说。无论是《柏林谍影》还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他从不向读者兜售好莱坞叙事式的想象空间。它们锋利而清醒,始终关心“间谍”这枚“棋子”作为具体、脆弱、血肉丰盈的人的一切。他既不遗余力地控诉冷战意识形态及国际关系的互惠原则如何宰割、扭曲、遗忘、抛弃鲜活的个体,也用尽全力把间谍从一个符号、一种功能性存在还原成一个有名有姓、有爱有恨的人。勒卡雷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写这个群体,结合自身经历,从人本、人道主义的维度去审视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他难忘年少时去过的一家运动俱乐部,在那里,有一种鸽子天生就被培养成狩猎游戏的靶子,它们飞越专门修建的漫长隧道,而出口就是猎人们的枪口。而所有在出口处未被射中的鸽子,又将回到隧道中,开始它们绝望却不自知的死亡飞行。
勒卡雷说:“我所有的书几乎都曾经以‘鸽子隧道’作为暂定的书名。”而他最终把这个名字用在了自己85岁高龄写就的唯一回忆录上。
他的小说好看,人生更有“看头”。
这部回忆录既是一场灵魂剖白,也是一次自我狙击,更是勒卡雷以文学叙事对自己间谍与作家双重人生的清算。他以片段回顾的方式,记录了戏剧性人生里四十多个刻骨铭心的场景。他曾披着外交官的外衣,进行各种情报活动;他目睹残酷战争与冷血杀伐,跟着战地记者藏身壕沟;他采访狱中的恐怖分子,精心预设了一场价值观交锋,却被对方堵得哑口无言;他目睹苏联巨变前后的社会,与黑帮分子零距离接触;他亲历数个自己作品影视改编的功败垂成,以颇带怨气的口吻写下好莱坞名利场的黑色幽默。而在那些勒卡雷式嘲讽的犀利刻薄之外,则是深藏不露的温柔。全书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写自己的诈骗犯父亲及自己与他的疏离和难舍,写荒芜又谎言遍布的童年和他对自身人设的不断虚构,写他曾苦苦思索,设局的作家,与掠财的骗子,究竟有什么本质不同。勒卡雷在与本·麦金泰尔对谈时提到自己扭曲的原生家庭,提到案底累累的父亲为伪装上流把他送入伊顿公学接受精英教育。于是,如何撒谎、虚构身份成了他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他与情报部门,几乎是一场你情我愿水到渠成的双向选择,但尴尬也因此而生。在“别向错误的人寻求答案”一章里,他哭笑不得地抱怨,出名之后,很多年轻人来问他,究竟怎样才能“报名”参加情报部门。
这部回忆录也可谓勒卡雷的私人当代史,因他的“江湖地位”及与政要们的“亲近”程度,我们又能在这部人生故事里,一睹大师的朋友圈和20、21世纪的国际政坛风云。
当然,勒卡雷不忘用力自辩:我不是华丽转身成小说家的间谍,只是一个碰巧当过间谍的小说家。不过,他也清醒自陈——
间谍生涯与小说写作其实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者都要随时准备好去窥视人类的罪过,以及通往背叛的种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