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简史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 | 董仁威  2019年09月23日08:01

原标题:回顾与展望——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简史

一、万事开头难

2005年12月,由我、吴显奎、吴宗文筹资,我、松鹰和何定镛在澳门注册,创立了世界华人科普协会以后,我就开始筹备建立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我作为世界华人科普协会的理事长,说服了理事会批准建立一个科幻分会。我在北京找到吴岩,请他出任科幻分会的理事长,他慨然允诺。2009年12月25日,我主持召开了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作家分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随后,宣布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作家分会(简称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成立,由吴岩任会长,姚海军任秘书长,程婧波、董晶为副秘书长,我为顾问。我、吴岩、姚海军成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主要创始人,程婧波、董晶为联合发起人。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成立后干什么?2010年2月,春节前,在一次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的聚会上,《科幻世界》杂志社主编姚海军向我提出创办一个中国科幻自己的奖项的建议。他认为,中国科幻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外部推广,就不能真正把它做好,中国科幻界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和奖项把所有科幻人团结起来。我们一拍即合,又很快找到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科幻教学多年、跟国内外作家非常熟悉的吴岩教授,我们决定把全球的华语科幻力量发动起来,并开始谋划举办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说干就干,我呼朋唤友,立即成立了筹备组,我、姚海军、程婧波、董晶,是筹备组的最初成员,后来,来了杨枫、李庆雯、付胜、杨波,陆续加入筹备组行列。在首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筹备过程中,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陈楸帆等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也加入到发起人的行列。如此,董仁威、姚海军、吴岩成为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主要创始人,程婧波、董晶、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陈楸帆、杨枫、李庆雯、付胜、杨波成为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联合发起人。

筹备组在成都九眼桥头"一米阳光"茶坊召开五人会议,由我当召集人,姚海军、董晶、程婧波、杨枫参会,形成了筹备工作的核心,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为奖项取个名字?这是第一件大事。程婧波提议用星云奖,但是,世界上有了星云奖了,怎么办?争论了许久,大家统一了意见,美国有英语星云奖,日本有日语星云奖,我们可以有一个华语星云奖,于是,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名字诞生了。一群"狂妄"的中国科幻志愿者,一开始就站在了要办成国际最著名的科幻大奖的高度上。

第二件大事,办大奖,要花大钱,没有钱,怎么办哟?靠科幻迷,靠科幻志愿者啊!我用自己的私房钱,支撑了筹备工作的日常开支,程婧波、董晶、李庆雯,自己制作视频短片,程婧波还把自己的"粉丝"动员起来,义务参加制作视频的工作,她还从奇影动漫公司的老板付胜那里要来了4千元钱,租下成都学府影城的一个大厅作为颁奖典礼的会场。我趁作为中国科普作家代表团在台湾访问之机,从一个台湾影视企业那里要来了一万元。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就在只有经费一万多元的基础上办起来了。

第三件大事,是团聚中国科幻界的中坚力量,来参与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评奖颁奖活动。我来到北京,在吴岩的召集下,北京的科幻作家陈楸帆、夏笳、飞氘、杨平、苏学军、严蓬、梁清散,后来还来了一位积极分子韩松,聚在一起,商量筹办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大事。这是支撑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第一支大军。

在《科幻世界》任职的姚海军,利用他的影响力,呼唤了许多中国科幻的精英参加首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活动。以姚海军为首的首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委会成立了,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于是,全国科幻精英集中到了一个九眼桥头老马路上的小旅馆——博尔特商务酒店,开了两天会。在成都学府影城,科幻明星们如影视明星们一样,走了红地毯,受到科幻迷的追捧。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我在洛杉矶看到好莱坞明星们走红地毯的场所,便决心要为中国人提供一个追星的新方向——科幻明星。

走完红地毯,科幻明星们在中国科幻人的《成都宣言》上签字,这个宣言是我起草的,信誓旦旦地要把中国科幻做到世界最大、最强。

同时,中国的科幻明星开始在公众中亮相。刘慈欣、韩松双获首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作家奖,王晋康的《十字》和谭剑的《人形软件》获最佳长篇小说奖,下了两个"双黄蛋"。

在颁奖典礼上,科幻迷自己制作的视频片头、片尾,受到了与会者的追捧,那一批"外星人"评委的亮相,更是引来了与会者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尖叫声。

首届至三届获奖名单展板(时光幻象科幻博物馆供图)

二、坚持更不易

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更不容易。君不见,除了有官方背景的银河奖以外,民间奖项,至今未见坚持十届以上的。就连台湾搞得轰轰烈烈的"倪匡科幻文学奖",也只搞到十届,无疾而终。华语科幻星云奖既无官方背景,又无任何财政支持,而举办者的叙求又很高:想要在中国本土对全世界华人科幻创作进行年度的检阅,还想要通过颁奖的形式影响全社会对这个领域的看法,关注这个领域的作家,使这个领域得到提升,并办成能与英语星云奖、日语星云奖比肩的国际性大奖。

我们的野心可能过分巨大。但是,我们相信在今天的中国,只要有梦想,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办到。

怎么办?一是依靠科幻志愿者,将之办成无赢利目的的公益性奖项。这一招还真管用,四川科技馆副馆长雷斌禄,就是一人科幻志愿者,他设法为二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免费提供了四川省科技馆的一切嘉年华活动需要的场所。历届颁奖典礼,也是科幻志愿者办会务。我作为每届的总策划人、牵头人,总要找一个协助我干具体活的人。我的总助理一至三届是董晶、程婧波,四至六届是孙悦,七至十届是阿贤。从一届至七届,他们都是不拿报酬的兼职科幻志愿者。八届以后,由于规模的扩大,才由阿贤和陈丽萍出任我的专职助理,他们虽有一点生活补助,但是,他们的主要角色还是以资深科幻迷身份干活的不计回报的科幻志愿者。还有如韩松、陈楸帆、杨波、小姬这样的众多科幻人,或捐款,或找赞助商,或出力,热心地支持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活动。

二是当"武训",四处化缘。在我们举办民间科幻奖项的时候,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和企业事业单位陆续参与、支持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活动。二三届,经过董晶、石以的努力,得到了高辉的资金支持。四届有希望出版社,五届有姬十三的“果壳网”,四五届中,经过陈楸帆的努力,还得到过百度的支持,六届有古敏的支持。特别是七届至十届,由于新华网和北京壹天文化的加入,负责人姚予疆、甘伟康的倾力相助,媒体与资本的力量,使这个民间科幻奖项完成蝶变,影响力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从此迈上了产业化及建设国际化大奖的征程。历数十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进步,届届有所提高。从一个到多个,从少数人参加到多数人参加,从不专业到专业,从没有资本关注到资本开始进入。我们正在逐渐走向一个科幻繁荣的新天地。

同时,我们一起去看开始建立科幻星云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建立了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载体——时光幻象公司,在国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获得在国内开展科幻文化活动的资质。这个公司是公益性的,唯一的任务就是为华语科幻星云奖提供人力、资金支持。二是,建立专业及兼职的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常设机构,挂靠在时光幻象公司。三是完善评奖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修改章程,逐步提高"华语科幻星云"品牌的公信力,并完成"华语科幻星云"品牌在国家商标局的注册手续,成为受到法律保护的注册商标。

更为重要的是,华语科幻从业者在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旗帜下聚集起来,形成了"全球华语科幻人共同体",他们把这个奖作为共同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每届评奖活动的组委会越来越大,至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由科幻界精英组成的组委会成员扩大至100余人,并通过各大区的联络处,团结了上千名科幻人。他们通过互联网,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制定章程,推荐每年的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决定入围者。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加上专业化的推选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层层严格把关,促使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公开、公正、透明、专业的原则基础上,公信力日益提高,逐渐成为与英语星云奖、日语星云奖并肩的国际性大奖。

三、追星与造星

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推进过程中,使用了为一些"遭人诟病"的造星手段。其实,为了使青少年有新的"追星"对象,"造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世界科幻史上,科幻界曾造出过广为人知的世界科幻三巨头: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英国的阿瑟·克拉克被称为世界科幻“三巨头”。

中国老一代科幻人也造过星,那就是中国科幻的老四大天王。至于谁是老四大天王,至今仍众说纷纭。我们结合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颁奖及宣传,进行了造星工程。我们把在历届获金奖的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命名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称刘慈欣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同时,在第一、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嘉年华中,安排了对四大天王的口述史采访,并于2012年,在时任人民邮电出版社副总编辑姚予疆的支持下,出版了《穿越2012-中国科幻名家评传》一书,将对刘慈欣及四大天王的封号"板上钉钉",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对宣传中国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结合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评选颁奖,推出了一批新生代和更新代科幻代表作家,造出了一批新星近百人,比如,获得过华语科幻星云奖小说类金奖或银奖的更新代代表作家及新生代(除四大天王以外)代表作家:陈楸帆、江波、郝景芬、夏笳、宝树、程婧波、飞氘、梁清散、墨熊、顾适、张冉、阿缺、萧星寒、灰狐、谢云宁、吴霜、王侃瑜、碎石、赵海虹、凌晨、陈梓钧、龚钴尔、顾备、王立铭、金霖辉、喻京川、桂公梓、康乃馨、潘海天、郑军、郑重、迟卉、万象峰年、简梅梅、付强、长铗、刘洋、陈茜、陈奕璐、葛勇、念语、索何夫等人,以及获得过科幻电影创意奖的二湘、谭钢、虎皮、柯梦兰、何大江、冯志刚、霞子、何涛、程嘉梓、孙望路、欧阳乾等人。

从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开始推进的少儿科幻奖项获奖者中,还推出了一批少儿科幻明星:杨鹏、超侠、陆杨、马传思、伍剑、彭绪洛、赵华、周敬之、小高鬼、姜永育、彭柳蓉、王林柏、徐彦利、艾天华、谢鑫、紫龙晴川、秦萤亮、汪玥含、张军、左炜等。

我们还在不断推出新锐科幻作家,造出一批中国科幻的希望之星,如:滕野、杨晚晴、石黑曜、E伯爵、段子期、糖匪、范轶伦、顾奕、宇镭、刘天一、靓灵、赵垒、房泽宇、苏民、双翅目、吴楚、丙等星、王诺诺、彭思萌等。

为了体现华语星云奖的世界性,从第二届起,陆续邀请了海外华人科幻作家参加评奖活动。在这十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期间,有不少海外华人科幻作家的作品或人获得各种奖项的金银奖,如中国台湾的黄海、平宗奇、李伍薰,中国香港的谭剑,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美国华侨北星,新加坡华侨狐习等。

在历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中,有获奖后获得各种殊荣的名作,如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过世界科幻协会"雨果奖";韩松的《医院三部曲》,得到过国内许多大奖;王晋康的《十字》(英文译名《四级恐慌》),陈楸帆的《荒潮》,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配合造星活动,组委会还集中华语科幻人共同体的力量,编辑出版了《中国百年科幻史话》,为上百名华人科幻作家树碑立传。同时,编制《中国科幻群英谱》,在华语科幻星云奖十周年庆典上,召开中国科幻群英会;建立时光幻象科幻博物馆,筹建中国科幻"星云殿堂",向中国和世界展示中国科幻的力量,推动中国科幻的发展,使中国科幻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中国第二大世界经济体的地位相称,赶日超美,走在世界前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