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认为我行,我就行!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丹·金德伦 迈克尔·汤普森 2019年09月26日08:41
书名:《培养高情商男孩》 作者:(美)丹·金德伦、(美)迈克尔·汤普森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9月出版
每一个有麻烦的男孩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每个故事背后却有一个共同主题——男孩的情感压抑、忽视和疏离,情绪表达能力不足。
如何看出男孩身上的警告信号?
男孩们要为情感教育的缺失付出怎样的代价?
男孩需要如何教育才能成为心智与情感完整的人?
多动、暴力、愤怒、恋母,孤独、抑郁、自杀、霸凌、酗酒,甚至犯罪……男孩似乎很容易误入歧途。全书收录了现实里男孩成长中的各种烦恼,意在帮父母和老师理解男孩表面的不良行为,给予男孩全面的情感培养、温暖的情感支持,让男孩成长为拥有内心力量的男子汉,而非紧闭心门的铁血男儿。
本书是美国十大育儿畅销书之一,连续76周登顶《纽约时报》亲子教育畅销榜。作者通过大量动人心弦的案例和深刻的心理分析,期盼能协助父母、老师以及其他所有关心男孩的人,穿透男孩行为表面,给予男孩更多的情感关怀和鼓励,帮助男孩有机会发展出热情、敏感和温暖等特质,成长为可以控制自我情绪、理解他人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高情商男孩。
20 世纪50年代,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准爸爸的形象是搞笑的。在电视喜剧或漫画中,准爸爸在产房外踱来踱去,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等着胖胖的女护士探出头来宣布:“是个男孩!”在他的孩子降临世间的这一刻,他是个门外汉,是个旁观者。
这幅画面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往往是个门外汉。照顾孩子是妈妈的职责,在玩接球游戏或者周末钓鱼的时候,爸爸才派得上用场。更多时候,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家规订立者——这是做父亲最重要的角色和被认定的职责。
如今,社会对新手爸爸的期望和过去不一样了。男人常常陪着妻子一起上产前准备课(一些医院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分娩那天他必须在产房里陪产,握着妻子的手,阵痛的时候引导她做深呼吸。今天的父亲不仅是分娩之痛的见证者,往往还是第一个将新生儿捧在怀里的人。
但是等婴儿回家了,这种亲密陪伴便结束了,婴儿没完没了地吃喝拉撒,各种需求让没有养育经验的新手爸爸乱了套。此时此刻,不管母亲是否情愿,她都要扮演起育儿专家的角色。
即便是一个愿意帮忙换尿布或者在凌晨两点起来喂奶的爸爸,在孩子生病或者不开心的时候,还是会主动让位给“专家”妻子,这就让爸爸错失了机会,无法与孩子形成更加亲密的联结。对男孩来说,这些养育任务原本可以在父子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结,让父亲在儿子生命的初期留下一个强壮有爱的身影。没有早期的这些参与,男人很容易退化为“不合格的爸爸”,进一步退化为养家糊口的角色。男人会始终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家人共处,这会让他们自己,有时也让家人们质疑他努力工作的意义。
“我是看着本出生的,我觉得我真的在仙蒂分娩的时候帮上了忙,每个人都觉得这很伟大。”49岁的马克回忆道,“但是在我们回家以后,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真的。仙蒂很累,但是她似乎知道本何时何地需要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而我则无所适从。有时我会给他喂奶、洗澡、陪他玩,却感觉妻子在我背后锐利的目光,她似乎在监视我有没有犯错。本哭的时候经常是仙蒂来哄他,要是我做的不一样,她就会喋喋不休。所以我忙忙碌碌去干其他容易得多的事情,比如洗衣服,起码衣服不会朝我抱怨。”
许多母亲在跟我们聊天的时候都承认,她们不放心把孩子完完全全留给丈夫照顾。有一位父亲,他把3个月大的宝宝独自留在尿布台上,自己去接电话了,结果宝宝滚了下来,所幸只受了点儿擦伤。
大部分男人都没有学过如何照顾婴儿,他们也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傻。所以,尽管在婴儿期,他们本可以通过充满关爱的肢体接触与儿子建立早期情感纽带,但他们却要么步步后退,要么被推到了一边。这真是不幸,因为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是独一无二的,哪怕父亲只会把宝宝抱在腿上骑大马,或是只会把宝宝抛起来逗他开心。研究显示,许多父亲的一项重要贡献就是充当孩子的玩伴,尤其是陪儿子玩一些刺激有趣的打闹游戏。这样的玩耍是非常鼓舞孩子的,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常常一遍遍提醒父亲别瞎闹,其实是在阻止一种真正难能可贵的养育方式。
童年时期,父亲在玩闹或参加活动时的表现教会了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在游乐场和家里,男孩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这些策略用于青春期和成年后的社交活动。研究表明,那些有攻击性的、不愿分享(社交愿望低)的男孩,在家里往往有一位臭脾气的爸爸,父子之间也总是吼来吼去的。
男孩观察父亲如何化解冲突,如何与人合作,在婚姻和家庭中、在社区、在工作场合如何跟别人打交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父亲的行动高过语言,而“言”和“行”都是男孩想要仔细观摩的。如果父亲对儿子的回应诚实坦率、机智而灵活,儿子会由衷地尊敬父亲。夸大自己的力量成就、拒绝情感交流的男人,将与儿子渐行渐远,因为他无法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一个对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有感知力的世界。
假如父亲和儿子打网球的时候,父亲有个球没打好,他的反应是什么?他会咒骂一番,还是捡起球接着打?假如父亲和儿子一起做手工的时候,儿子失手打翻了一个工具,或者犯了个错,父亲是会耸耸肩就算了,还是会趁机说一番道理,还是会惩罚儿子呢?当父亲和8岁的儿子摔跤时,父亲会不会趁机向儿子展示自己更强壮?父亲的语气是开玩笑的,还是带着威胁的?6岁的儿子正伤心或是在气头上,父亲会怎么做?他也回报以生气,还是不理不睬,还是拍拍儿子的肩膀,问问什么原因。
有时父母迫切地想要让家里重新安静有序,会忘记娱乐活动的初衷就是“释放”。摔跤、打球或是别的什么,都会搅动人的心绪。孩子也许会摔跤,会受伤,失了手,又投个好球,心情在游戏里起伏不定。这其实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学习用批判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安全的环境下释放各种情绪——总之,“玩出感觉来”。父亲往往富有游戏精神,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儿子探索广阔的情感天地,学习接受沮丧、接受输赢,学习控制脾气。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用了三个词,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少年的样貌:意志坚定、多才多艺和骄傲自信。成长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男孩需要相信自己有胜任的能力。在这个非常时期,男孩对每一件事刚刚上手的时候,父亲对他的看法的影响简直重如泰山。无论是踢足球、当乐队鼓手,还是当着父亲的面造一个船模,父亲的任何反应都会被儿子异常敏感地捕捉到。
劳尔说,自己带着不擅长运动的6岁儿子去滑雪,回来后问儿子这次经历最让他开心的是什么。儿子回答:“看见你看着我滑雪!”对这个男孩来说,滑得好不好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父亲的看法。这就是大部分少年的想法:一切取决于爸爸,他认为我行,我就行。
男孩想要效仿和崇拜自己的父亲,他需要相信父亲是有能力的,这会让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变得有能力;男孩希望拥有一个不吝赞赏的父亲,这样的父亲知道他年纪还小会失手,但照样爱他、呵护他。
一位父亲若是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这样的言传身教远远胜过假装自己无所不能。因为等男孩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再怎么伪装也瞒不住他了。一个总是虚张声势或者不肯认错的父亲,儿子从他那里学到的是怎样装成一个男子汉。
有些父亲担心满足儿子的情感需求会养出一个“爱哭鬼”,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儿子悲伤的时候,做一个接纳他、帮助他的父亲,反而会让儿子日后更坚强。马克·吐温笔下描述过这类父亲:“所谓勇气,指的是直面恐惧、掌控恐惧,而非消灭恐惧。”懂得情感的父亲会轻推儿子面对成长的难题,而不会刻意“锻炼”或打击孩子,让他提前尝到世间艰辛。在我们治疗过的男孩中,那些被灌输“承认脆弱你就输了”的男孩,恰好就是最害怕困难、最容易崩溃的孩子。
(节选自《培养高情商男孩》,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