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蠃虫录》:明代书籍中的域外镜像
来源:中国社科网 | 林航 2019年11月01日09:59
明中叶后,坊肆刻书发展兴盛,图文相配的域外图志类书籍大量刊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蠃虫录》。该书介绍“四方化外之夷”人物形象和风俗道里,现存单行本有东京尊经阁文库藏万历二十一年(1593)胡文焕刻《蠃虫录》四卷、东京御茶水图书馆成篑堂文库嘉靖二十九年(1550)静德书堂刊《新编京本蠃虫录》上下二册。晚明建阳地区刊刻的通俗日用类书中,也有一门类名为《诸夷门》,其开篇为《蠃虫录序》。上栏题为《山海异物》,收录《山海经》各类异禽神兽;下栏题为《京本蠃虫录》《新刻蠃虫录》,其篇目因版本不同而不同,收录有图的少则130国、多则161国,另附有目无文的31国。
日本学者三浦国雄和美籍学者何予明曾以《诸夷门》为重点,专文分析了明人的域外观。然而《蠃虫录》作者系何人,史源何处,流传怎样,学界长期语焉不详。考察其图文内容,辨析与其他书的联系,对探讨明代域外图志类书籍的编纂不无裨益。
元末明初周致中所著
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浙江范懋柱天一阁本《异域志》一卷,篇首有胡惟庸序,云《蠃虫录》为元枢密院知院周致中所编。南京图书馆藏正德二年(1507)梅纯编《艺海汇函》,亦收有白棉纸抄本《异域志》一卷,有胡惟庸序引周致中曰:“昔在元历仕十九载,使外番者六,其四夷人物风俗靡所不知,乃作《蠃虫录》。”乾隆间《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记,《异域志》原名《蠃虫录》,其作因“致中使外番者六,熟知四夷人物风俗”。
《四库提要》考周致中于吴三年(1366)呈交胡惟庸,认为此书为“国初之故物”。南京图书馆藏《异域志》抄本由静明子(朱楹)于壬午年(1402)作序,言《蠃虫录》原出自青宫(太子东宫),后由其兄再编并更名。嘉靖间《古今书刻》、万历间《藩献记》《国朝献征录》、崇祯间《续书史会要》等皆载,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著有《异域志》。由此可判断,《蠃虫录》成书于元明之交,最初由周致中所著,后经重编作《异域志》。
前代地理外纪史籍杂糅
关于《蠃虫录》的史源,据《异域志》《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记载,因周致中曾六次出使外番,对四夷人物和风俗颇为熟悉,遂作此书“以壮其为使之意”。史书并无记载周致中曾奉使何处,因而无法将其经历与《蠃虫录》内容进行考辨。但细读该书可知,其主要来源是唐宋以前地理类和外纪类文献的撮述。其一是历代官修史书。如“高丽国”条,其中“武王封箕子于其国”“刑无残酷”“王居开州,号开成府”等直接取材于《宋史·高丽传》;“喜饮酒歌舞……淫盗”出自《后汉书·东夷传》。“日本国”条,其题取自《新唐书》,但叙文多照搬自《旧唐书·日本传》,特别是沿用唐时称呼“高丽”,述其位于“新罗国东南大海中”。又如“滑国”和“扶桑国”,其介绍分别出自《梁书》和《南史》。
其二是别史志书和志怪笔记。如《山海经·海外南经》“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蠃虫录》引作“穿胸国”,并补充道:“其人胸有窍,尊者欲行,以棍穿胸窍,令卑者扛之。” 他如“小人国”“聂耳国”“交胫国”“长臂国”“长脚国”“羽民国”“不死国”“一臂国”等,亦直接取材于《山海经》。此外,“蝦夷国”出自《唐会要》,“大汉国”“诃陵国”“吐火罗”出自《通典》;“天竺国”“昆仑层期国”“沙华公国”“大秦国”则见于赵汝适《诸藩志》、周去非《岭外代答》。
除了摭拾前代某书,《蠃虫录》也对史料加以编改。如“匈奴鞑靼”条,叙文以《酉阳杂俎》为基础,重新编排原文并分类,将匈奴分为“五种”。同时,将原文的文言表述加以通俗化处理,如将“胤”改为“遗种”,“发黄”改为“黄毛”,“髭髯俱黑”改为“黑发”。又如“长人国”条,载明州二人泛海,因浓雾大风而误入长人国,几乎被抓,逃走时“长人入海追之逐前执,知舟人用弩射之而退得脱”。实际上,此条系依洪迈《夷坚志》,其文谓“劲弩射之,不退;或持斧斫其手,断三指落船中,乃舍去”。
明代时事和域外知识补入
李鸿章在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序中批判异域见闻类书作皆有一弊,即“勇于考古,而怯于征今”。该看法颇有见地,但若以此评价《蠃虫录》则略显偏颇。事实上,随着该书不断翻刻再版,其在对前代记叙撰述和重编的同时,也加入了诸多明代时事,并随其再刊而补充新获域外知识。如“匈奴鞑靼”,该条目名称将汉时匈奴和明时鞑靼相连,其文在介绍匈奴后又接而转摘《元朝秘史》,以铁木真和忽必烈为匈奴之后,并称他们“僭号皇帝”“僭居中国称帝”。《元朝秘史》成书于13—14世纪初,本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所作,藏于元朝宫廷密室;至明洪武时,方以汉字“纽切其字,谐其声音”,存于《永乐大典》中。又如“大琉球国”条,言“国朝进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明史·三佛齐传》载,大琉球自洪武初年起入贡,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首次遣子弟入太学。
此外,一些图绘也明显带有明中后期特征。如“日本国”,其文多引自《旧唐书》,但文末“沿海为寇生活,中国呼为倭寇”显然出自后世。“倭寇”初见于404年高句丽广开土王碑文,其自14世纪始屡犯中国沿海,至嘉靖时最盛,之后逐渐减少。同为周致中所作《异域志》中“日本国”载,该国人“髡发为桑门,穿唐僧衣”。现存各版《蠃虫录》中,尊经阁文库藏《蠃虫录》和成篑堂文库藏《新编京本蠃虫录》“日本国”配图确为温文儒雅的学僧形象,而万历间《万用正宗不求人》《文林妙锦万宝全书》等日用类书中,图中人物则为裸身扛刀的武士样貌,似在呼应“沿海为寇”之语。可见,嘉靖年间倭患盛行改变了对日本人的原有认识,也影响了对其形象的塑造。
讹误诸多但流传甚广
《蠃虫录》史料多源,除部分为据前代某书征引外,更有著者自行整编,并在后世流传中不断添加新内容。细读图文可见,其中鲁鱼错讹之处也颇多。如尊经阁文库藏《蠃虫录》和成篑堂文库藏《新编京本蠃虫录》中,“扶桑国”图中皆有人取鹿奶的画面,母鹿旁卧有一小鹿。但在后世《蠃虫录》中,母鹿变成了有角的公鹿,旁边也没有小鹿。另有“三首国”载“在凿齿国东,其一人三身”,而“三身国”载“在夏后启北,其人一身而三首”。考其史源,此二条分别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和《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蠃虫录》不加斟酌地将它们互换,足见其率尔操觚。此外,错字、脱字等误植亦屡见其篇。如“三伏驮国”据《岭外代答》抄撮,但其原作“交阯之南,有山曰播流”,《蠃虫录》讹作“插流”。《太平寰宇记》载“婆登国”有“金钏”,而《蠃虫录》则讹为“金铅”。
明代诸多书籍前后抄袭,或采录旧书而成,特别是域外图志类书籍,更为明显。《蠃虫录》虽讹误颇多,但并不影响它成为明代流传最广的域外图志类书篇之一。除明初朱权据《蠃虫录》编《异域志》外,更有《异域图志》一书传世,现存孤本藏于剑桥大学图书馆。此书收录图文并存171国,其中158国见于《蠃虫录》,叙文和配图也基本相同,很可能是同实异名。万历间《三才图会·人物篇》中异域人物图志部分与《蠃虫录》几近相似,二者联系也颇为紧密。入清后,《蠃虫录》之名渐渐式微,但清代日用类书中多有“外夷土产人民图”一篇,其名虽异,但内容实则还是《蠃虫录》的延续。而凭借《三才图会》,《蠃虫录》在域外持续产生影响。嘉庆年间,朝鲜人韩致奫编《海东绎史》,称箕子封于朝鲜,“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其源无疑是《蠃虫录》“高丽国”条:“中国之礼乐、诗书、医药、卜筮皆流于此,衙门官制悉体乎国,人[衣]冠随中国各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