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手迹上海亮相
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2019年11月08日07:14
原标题:上图年度“晒宝贝”!260余种手稿里有茅盾译稿贺绿汀乐谱张乐平画稿徐匡迪笔记
茅盾《批评家》手稿
当电子书写越来越普遍,“提笔忘字”的情形越来越常见,你是否怀念手写的温度?从2005年起每年末举办的年度大展是上图“亮家底”“晒宝贝”的时刻。去年“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引发全城乃至全国争睹的盛况还在眼前,本年度大展又将集中呈现上图特色馆藏门类之一的名人手稿。以“妙笔生辉”为题,此次年展创下展品数量纪录,现场将有超过260件展品,展期也拉长至20天,从11月8日持续至27日。
手稿相对于印本而言,是人们有意识地主要运用笔、墨、纸书写的一种文本形式。不同的人,不同的书写工具和载体所产生的笔迹各具风采,是人类文明创造过程的记录形式之一。上海图书馆具有手稿收藏的传统,目前收藏手稿近9万件,且类型多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献资源。此次年度展览按手稿内容与形式分为10个类别,即文稿、诗稿、译稿、论著、书信、日记·笔记、剧本·题词、科学家手稿、乐谱和画稿,对2000年以来入藏上图的各类手稿重点择要展示。
展品中,有茅盾译稿《珍雅儿》,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茅盾存世《简爱》译稿,连同茅盾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批评家》,均为上图考证的从未发表的佚稿。写在废旧稿纸和药品说明书背后的老作家、翻译家高莽《我的家——老虎洞》初稿及第三稿;夏衍《林家铺子》《祝福》的电影剧本手稿;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封面设计稿、《三毛学法》画稿;丁聪《二马》插图画稿;贺绿汀《游击队歌》《春天里》乐谱手稿;刘念劬为美术片《黑猫警长》所作音乐手稿;朱践耳《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乐谱手稿等,都能勾起读者对经典文艺作品的回想,在稿纸背后透视经典诞生的过程。此外,翻译家周克希的《包法利夫人》译稿和他1964年至199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数学研究的黎曼几何备课笔记同时展出,文理齐飞;徐匡迪的《讲学笔记》、汤钊猷的医学研究笔记卡片等来自科学家的研究手稿,设计留兰香牙膏、凤凰珍珠霜、石库门上海老酒、光明乳业、红宝石食品、可的便利店、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等标志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赵佐良的设计稿等,都将为市民读者打开新的视野。
茅盾译稿《珍雅儿》
夏衍剧本《祝福》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封面设计稿
刘念劬为美术片《黑猫警长》所作音乐手稿
周克希《包法利夫人》译稿
“我们重视手稿,是为了寻找思想的轨迹,一段曾经书写的纸上岁月;我们收藏手稿,是为了保存文化的记忆,一片正在消逝的文坛风景;我们保护手稿,是为了抢救文明的遗产,一场不容懈怠的传薪竞赛;我们研究手稿,是为了揭示智慧的创造,一个逐渐隐匿的文字背影。”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征集名人手稿是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一方面,手写形式逐渐式微,现存手稿数量不断减少,手稿的“主人”们也逐渐走入暮年,比如他登门收集周有光手稿时,老人已经106岁高龄;另一方面,随着拍卖市场逐渐发现手稿的价值,近年来名人手稿屡屡拍出高价,也对图书馆征集造成了一定竞争。
萧红致萧军的第三封信
“就像滚雪球,往往是一位名人介绍身边更多的人前来捐赠。”周德明认为,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是上图得到认可的原因。一方面,馆方为手稿保存提供优质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整理、研究、展览等形式,不断发掘手稿的价值。去年,上图与大英图书馆联合举办“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大英图书馆拿出五位英国文学巨匠夏洛蒂·勃朗特、D.H.劳伦斯、珀西·比西·雪莱、T.S.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的手稿,上图就从馆藏中搬出了英国文学作品在华传播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50余位翻译家的作品、个人物品、手稿等。这其中就有萧伯纳赠予戏剧家黄佐临的一本影集,里面有萧伯纳亲笔所写“起来,中国UP,China!”是他对当时日本侵略行径表达的愤慨。
草婴《童年 少年 青年》译稿
一代爱国进步报人、名记者、新闻史研究开创者戈公振被侵华日军所毁的书稿《世界报业考察记》是在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中被发现的。1927年到1928年,戈公振自费出国考察,行程数万公里,途经欧、亚、北美各洲。通过考察,他搜集了大量新闻史资料,实地感受到了世界新闻发展的潮流并对中外报业进行了深入思考。回国后,戈公振据所见所闻所想所得写了《世界报业考察记》一书,拟由当时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令人扼腕的是,就在他定稿准备付印之时,涵芬楼一夕之间毁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之下,《世界报业考察记》也在战火中散失。戈公振的手稿上世纪50年代就由其后人捐赠给曾在他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徐家汇藏书楼,直到2017年,上图研究人员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扁方盒,其中包含1931年定稿的《世界报业考察记》稿本、校勘表、用于出版的插图照片(附原信封),以及戈公振亲自参与设计的封面和版式样稿等。湮没86年之久,《世界报业考察记》由商务印书馆以手稿影印和整理稿两种方式重新印行出版。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助理刘明辉感慨,当年一名日军军官曾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载就可恢复。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焚毁,它就永远不能恢复”,这部“炸不毁”的新闻史遗著重现世人眼前,正是手稿文献历史价值的彰显。
戈公振书稿《世界报业考察记》
此次年展约260件展品中,71件配有二维码,参观者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听到手稿捐赠者本人或者相关人士对展品的视频、音频介绍或延伸故事,同时展览期间还将举办17场讲座和1场研讨会,向读者推荐一系列阅读书目。“展书、听书、借书、读书”,将静态的手稿与动态的活动和阅读推广结合,周德明说,展览力图实现线上线下、场内场外、书里书外的联动,让更多读者真正走入手稿的世界,也让手稿学研究进一步系统化、深入化。
展览现场最醒目的位置,有一个展柜是空的。那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邀约,手稿征集一直在进行之中。据悉,年展开幕当天,作家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将代表家人按照父亲的遗愿,将茅盾自1974年至1980年致姚雪垠关于谈《李自成》和文学创作的48通书信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对于茅盾的这批书信,姚雪垠生前极其重视,装订成册珍藏,并在用毛笔手书的《前言》中说: “茅公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老将之一,在新文学运动史上有杰出贡献,而他谈论小说艺术技巧的意见又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故相信他的书信必将为后代所诊视。”这批最新入藏的珍贵手稿将当场置入展柜。展览期间,这个空展柜中的展品将不定时更新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