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江户时代万物汇集的料理

来源:文汇报 |   2019年11月18日07:37

《江户食空间:万物汇集的料理与社会》 [日]大久保洋子 著 孟勋 陈令娴 林品秀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无论是繁华的酒肆区、纵横交错的街角路口,还是熙攘的庙会,街头小摊充斥在江户这座百万人口都市的各个角落,天妇罗、寿司、荞麦面和蒲烧鳗鱼也在此诞生。禁忌严苛的将军饮食,一滴入魂的“下行酒”,酱油、砂糖与高汤带来的饮食进化,对初鲣的狂热追捧,料理茶屋的菜单和料理书的出版所掀起的美食热潮,高级料理茶屋如八百善等白热化的争夺食客战,以及讲究至极的怀石料理……本书让读者返回万物汇集的江户城,进入各个绮丽多姿的饮食空间,去感受料理的脍炙人口,以及江户时代社会的魅力。

天妇罗:麻雀变凤凰的庶民美食

进入江户时代后,原本属于少数特权阶级才吃得到的菜色,终于也进入了一般平民的生活之中。天妇罗成了油炸类美食里的代表性料理。平民百姓得以如此广泛地外食,起因于食材的取得变得容易的时代社会背景。菜籽油、芝麻油的产量增加,再加上使用酱油、砂糖等调味料的交互影响之下,食用油的使用也因此变得广泛。

但是,“什么种类的油是被如何使用?”“使用过后的油是如何被处理?”这些疑问还有待日后的研究。就连砂糖或味醂的使用方法也是,除了食谱上的记载以外,关于民间料理方法的史料并不多。味醂因为是带有甜味的酒精,据说曾被当作饮料饮用,与现今我们所用的味醂应该是相去甚远的东西。

在江户作为油炸食材的代表有炸豆腐、“雁拟”(又名“飞龙头”,由豆腐末、牛蒡丁、红萝卜丁、芝麻及海带制成的炸丸子)。由此可以推测小吃摊上的油炸用油可能是由餐馆或加工商(豆腐店)一类的源头便宜买进的吧?至于使用过后的油怎么处理,也是很令人好奇。尽管如此,当时的天妇罗裹了层用水跟面粉和成的厚厚的面衣,大概因为是现炸的所以才为饕客们所接受吧!

话说,江户的天妇罗有哪些种类呢?根据记载,当时天妇罗的主材料有江户近海的星鳗,以及草虾、小鲫鱼、赤贝等海鲜。可以让贫穷的小老百姓稍微填一下肚子又好吃的食物,就属这一串串的天妇罗了。美国的炸鸡、英国的炸鱼薯条也是很受大众喜爱的代表性速食,而日本的速食自然就是江户小吃摊上的天妇罗了。英国炸鱼薯条好像只用鳕鱼作材料,而日本的天妇罗用的是江户湾的鱼获,在种类丰富这点上就更为叫人满意了。

就这样,天妇罗受到了江户百姓的欢迎,荞麦面店的菜单上也写上了“天妇罗荞麦面”的品项。到了幕府时代末期更已经升级成了料亭里的包厢料理,还以江户湾新鲜鱼货为卖点,等级越变越高。炸的技巧以及对材料的选用也十分讲究,最终天妇罗成了日本料理的招牌菜。

鳗鱼就是要吃“江户前”

若要提到日本食品里以蒲字为首的食物的话,“蒲鉾”(鱼糕/鱼板)与“蒲烧”应可作为代表吧。菖蒲并非食用性植物,但因其特有的花序形状,因此被当成食物的命名。“蒲鉾”与“蒲烧”两种食物之间看起来似乎没有共通点,但若追溯源头的话,用竹签串着烤这点是相同的。

“蒲鉾”最初是用竹签裹上鱼浆后烤着吃的食物,慢慢演化成竹轮形状,而后又变成把鱼浆抹在木片上抹成半月形后再蒸熟了吃的形态。“蒲鉾”是随着研磨钵的普及化而广为流传的食品,幕府将军后宫的厨房甚至还配有专职做“蒲鉾”的厨师。料理书籍里也经常会提到有关“蒲鉾”的菜色。在江户是不可或缺的加工食品。

另一方面,“蒲烧”是把处理过的鳗鱼烤来吃,因此这道菜在制作上可说是相对简单,但因为鳗鱼本身比较滑溜,所以在前置作业的处理上比较麻烦。不难想象在早期阶段人们一定也思考过:“到底是要直接简单切块?或者是要一整条就直接用竹签插着烤呢?”这类的问题。鳗鱼烤得恰到好处的话看起来确实很像菖蒲的花序。但鳗鱼的骨头很硬,因此为了方便食用后来又改良成先剖开来再烤,演变成今日我们看到的“蒲烧”的样子。这也是因为酱油跟砂糖变得容易取得后所发展出来的食品。

若是要提到《万叶集》中与鳗鱼有关的和歌,一定得提到众所皆知的大伴家持(奈良时代代表歌人,留下许多长歌、短歌等和歌作品,可见于日语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影响日本文学甚深)的作品:

给石麻吕阁下:听说鳗鱼对夏日消瘦之症有效,快去捕来吃吧!

像鳗鱼那样滑溜的鱼种在古代的西洋也被视为珍贵的食用鱼。另外,七鳃鳗对于改善夜盲症有效一事广为人知,在日本,人们认为鳗鱼对消暑气有其功效。近来,鱼油特别受到民众的瞩目,事实上从营养学的观点来说,鱼油也确实是对健康有益。鳗鱼的鱼油里除了有维生素A、B、E等成分外还富含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对于防止老化有其功效,可说是优良食材。但因为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养殖业者所生产的鳗鱼,食物本身已经变得不是那么稀罕了,所以也就不会因为鳗鱼的营养价值高就特别去找来吃。不容否认的是,现在对于这种食物确实是少了点需要珍惜的感觉。

大阪的料理方法是把鳗鱼剖开来吃或者加在饭里吃,但在江户则是把调味用的酱汁煮得浓稠些,然后把鳗鱼铺在饭上做成鳗鱼饭食用。在关西地区是把肥美的鳗鱼由鱼肚剖开来直接烤着吃,在江户一带则是从鱼背剖开,先蒸过后再烤。

江户人认为在日本各地产的鳗鱼当中,就数在江户湾捕获的最为好吃,对此很引以为傲,还会特别强调是“江户前(江户近海)的鳗鱼”。曾经一度只要一提到“江户前”,指的就是鳗鱼。附带一提,当中又以浅草川跟深川产的鳗鱼最为人珍视。

《近世职人尽绘词》里:卖蒲烧鳗鱼的店门口摆着“江户前大蒲烧”的招牌。店内,只见老板负责杀鱼,老板娘则负责烤鳗鱼,两人夫唱妇随地正在店里头忙着。老板娘的台词:“我们家卖的可不是那种旅鳗(江户人认为捕自江户近海的鳗鱼最好吃,所以把捕自江户湾的鳗鱼称为‘江户前’;而把来自其他产地的鳗鱼称为‘旅鳗’),这些全是从江户近海捕来的呢!”

可见在当时如果卖的是来自江户湾以外产区的鳗鱼就不值得一提了。同时“词书”里还解释:

“鳗鱼”发音近似“好吃”,“蒲烧”发音近似“好香”。鳗鱼当中又以隅田川产的最好,称为“江户前”。街坊上的酒馆因为经常有人发生争吵(i-sa-ka-i),取其谐音,因此酒馆就叫“居酒屋”(i-za-kaya)。出入酒馆的都是些身份卑贱的汉子。这些男人被称为“江户前的人”(具反讽之意)。

若说这些内容是在玩弄辞藻的话,确实不过如此。但能想到这些也实在是饱富机智、语带幽默,仿佛还能听见江户人的笑声呢!不过话说回来,那些都是天然食材,该有多好吃呢!

和茶文化息息相关的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即所谓“茶怀石”,众所周知就是茶会中的料理。且容笔者在稍微详细地介绍过茶之后,再为大家解说怀石料理。

将临济宗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荣西,也在1191年(建久二年)将抹茶带来了日本。荣西将茶的效用整理为《吃茶养生记》(1211年,承元五年),上呈给当时的将军源实朝。该书将茶介绍为药,后来普及为上流阶级的饮料,在京都、奈良为中心也出现了由僧侣们所开设的茶所。栂尾茶与宇治茶也在室町时代的中期成为高级茶。

喝茶的习惯从僧侣开始,进而传播到武家及贵族,最后也渗透到平民阶级。泡茶方法有“礼茶式”与“茶寄合”两种,礼茶式后来演变为武家的喝茶仪式,茶寄合也称为“斗茶”,后来普及为一种猜茶产地的游戏。现在这种游戏据说在群马县中之条町还有团体在进行,也演变为赌博或酒宴的形式。政府也曾颁布禁止令,但据说没有太大效果。

另一方面,上流阶级的喝茶仪式中,泡茶方式也渐渐形式化,重视泡茶器具或房间的摆设等,整体转为华丽风。相对于此,另一种透过静静地喝茶来提高精神力的潮流也相应而生,促使了茶道的成立。

茶道经历村田珠光(1423~1520)、武野绍鸥(1520~1555)到茶圣千利休(1522~1591)发展完成,利休提高了茶道的精神力,同时针对相对于料理方面已经过于形式化的飨应料理,创造了可增进料理者与食客关系的饮食方式,也就是怀石料理的基础。

怀石料理本来称作“会席料理”(“会席料理”在日文中发音与“怀石料理”相同),是取自人们齐聚一堂享用美食之意,但同样都是集会宴席,后世为了把有饮酒的酒席与喝茶的茶会作区别,因此改称为“怀石”。所谓怀石是指禅宗的修行僧在忍受空腹时为分散注意力,将石头抱于怀中,取其意代表在喝茶前稍微果腹。因此,为了能更享受茶的美味,要在喝茶前摄取一些轻食,这就是怀石料理的由来。

利休原则上视一汤三菜为料理,追求重视食材原味,招待人必须凝视自己的心,受招待的一方也必须具备高度的精神力。这部分与“侘”“寂”等词语一起被传承下去。

例如就算只是一双筷子,在准备给客人时,也要刻意沾湿后再去除多余水汽。这样客人在用这双筷子夹一口饭来吃后,就可以发现饭不会黏在筷子上,进食时非常方便,进而察觉招待者的心意。料理也不在奢侈上竞争,而是要考虑在餐点最美味的时候呈给客人。在此之前,已太形式化的料理形式都会让温热的餐点变冷,让凉的餐点失去凉度,在味道方面欠缺考虑,对于食品也只局限于追求其珍奇性与知名度等要素。相对于此,怀石料理整体而言都极为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