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晦先生手稿捐赠国家图书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魏英婕 2019年12月03日21:58
12月3日,“杨晦先生手稿等珍贵文献捐赠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杨晦先生子女向国家图书馆捐赠杨晦译著及其师友书信手稿等珍贵文献93种3330册件。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接受捐赠并向杨晦先生子女颁发捐赠证书。捐赠仪式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主持。
捐赠仪式现场
本次捐赠文献主要有杨晦先生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翻译作品《悲多汶》《当代英雄》《雅典人台满》和文学评论《曹禺论》的手稿、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编写的《中国文艺思想史课程提纲》手稿及抄录的大量资料、1949年由香港返回北京筹办第一次文代会时期的日记,以及1940年参加“作家战地考察团”赴粤北前线考察的记录和收集的各种资料。此外,捐赠文献还包括杨晦先生与师友沈尹默、顾随、废名等人的书信,臧克家庆贺杨晦五十大寿的诗稿等。这批珍贵文献反映了杨晦先生文艺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派文人的交往细节与群体面貌,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兼具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
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左二)与杨晦先生子女共同观看杨晦先生手稿等珍贵文献
杨晦先生之子杨铸回顾了父亲的生平创作以及与文坛名家的交往经历,他表示,将父亲的手稿等珍贵文献捐赠至国家图书馆,既是为文学史料寻找到合适的归宿,也是为现当代文学研究从业者保存研究资料。饶权代表国家图书馆向杨晦先生子女表示感谢,他谈到,2019年是杨晦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也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运动中,杨晦先生直接参与“火烧赵家楼”,其所折射出的爱国热情、激情与真情,一直燃烧在杨晦先生的学术生命中。饶权说,杨晦先生一生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始终扎根社会、面向人民。“他的戏剧创作取材于底层民众,反映社会现实与民间疾苦;他的文学翻译选择的是坚忍不屈、激人奋进的作品,开风气之先;他的文艺评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注文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倡文艺为社会和民众服务。他将创作、翻译、批评、文论融于一炉,堪称中西汇通、博观约取。而贯穿其中的,始终都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真挚的情感,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饶权表示,此次捐赠的杨晦先生文学资料,包括了杨晦先生的代表作品手稿,其深沉刚直、针砭时弊的文化品质令人感佩,而在其师友手札中更反映出一代作家的私人情谊与精神面貌,“这些珍贵历史文献虽历经波折,幸而完整保存,既是作者心血的凝结,更是国家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代表国图接受捐赠并向杨晦先生子女颁发捐赠证书
杨晦(1899.3.25-1983.5.14),原名兴栋,号慧修,是我国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火烧赵家楼”。因感社会黑暗,改名为晦。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杨晦与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创办《沉钟》杂志,组织文学社团沉钟社。杨晦在教书和主持《沉钟》期间,还曾编过《新中华报》《华北日报(副刊)》,并坚持剧本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杨晦长期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担任系主任并兼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为北京大学古代文论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倾注心血,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
据悉,杨晦先生手稿等珍贵文献将入藏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于1954年正式创设,着力于保存近现代和当代重要文化史料。目前该文库已收藏500多位近现代及当代名家的8000多件手稿,包括詹天佑、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郑振铎、朱自清、闻一多、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冯至、傅雷等众多著名作家、翻译家手迹。(陈泽宇 魏英婕)
附:捐赠当日展陈的杨晦先生手稿等珍贵文献及国家图书馆藏相关文献
国家图书馆藏《沉钟》杂志第二十六期
在《沉钟》杂志第二十六期卷首,引用了16世纪的英国诗人、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话——
“就是从来诗人所执的笔,曾经满足诗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且对于足资叹赏的物事,唤起他们心情,他们思想,和诗兴来的各种情调也都兴以慰安了的;就是这些笔从诗人不朽的‘诗’的花上浸润出至美的精华,在其间,就像在一面镜子里的那样,我们应认出人智的最高峰来;就是这些曾经成就了一篇诗的完整,而且都合于美的价值。然而在诗人不安定的灵魂里边,总还有一种思想,一种韵致,至少有一种不可思议在那里荡漾,就没有甚么作用能以将这给消融在文字里边的呢。”
从这段引文中,大致可见沉钟社“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的追求,以及该社幽婉抒情的文学特征。此期杂志1933年10月30日出版,刊载了杨晦的剧本《楚灵王》(第二幕)。
国家图书馆藏鲁迅手稿《<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原件
1935年1至5月,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小说二集》并作序,在序言中鲁迅介绍了包括《沉钟》和沉钟社在内的文学刊物和团体,称赞沉钟社是“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但在事实上,沉钟社却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它好像真要如吉辛的话,工作到死掉之一日;如‘沉钟’的铸造者,死也得在水底里用自己的脚敲出洪大的钟声。然而他们并不能做到,他们是活着的,时移世易,百事俱非;他们是要歌唱的,而听者却有的睡眠,有的槁死,有的流散,眼前只剩下一片茫茫白地,于是也只好在风尘澒洞中,悲哀孤寂地放下了他们的箜篌了。”(引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
《曹禺论》,杨晦1944年撰
《曹禺论》长达三万多字,最初发表于1944年《青年文艺》新一卷四期,是杨晦先生现代文学评论的重要代表作。在文章开篇,杨晦先生即写道,“曹禺先生是中国近年来戏剧界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位作家”。
《被幽囚的普罗密修士》,(古希腊)埃斯库罗斯著,杨晦1926年译
该译本据英文本转译,是这部古希腊著名悲剧的首个完整中译本,1929年11至12月连载于《华北日报》文艺副刊,1932年由人文书店出版单行本。
1949年1月至8月的杨晦日记
本册日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杨晦先生取道香港返回北京,积极参与新中国文艺工作的珍贵人生经历。上图照片所示日记中可以发现“搜检出四元银币”“买了肥牛肉”“端木来坐了一会儿”等字样,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物价起伏及文人交往情况。
1955年10月7日沈尹默致杨晦信
沈尹默(1883-1971),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是杨晦先生在北京求学、任教、从事文学活动时的师长。杨晦先生曾受其委托主编《新中华报》《华北日报》文艺副刊。
1924年12月7日顾随致杨晦信
顾随(1897-1960),现代著名词人、学者,曾在《沉钟》发表文学作品。1924至1926年间,顾随在山东任中学教员时与杨晦先生通信频繁,在青岛胶澳中学任教时还受托照料杨晦之弟杨兴楷。
(摄影、释读:陈泽宇)
相关链接: